一個軟軟的頭髮要怎麼變出髮型? 
一個不受控制的身體要怎麼掌握? 
  
整個身體的樣子,從骨頭撐成骨架。要健康高效的做出各種靜態或動態動作,都可以是一套正念覺察的過程。 
就像弄頭髮,頭髮的形狀要怎麼做出造型? 
  
有個髮型設計師寫了三個要項。 
剪就是做結構 
吹就是弄形狀 
燙或是髮膠就是整合整體 
  
一個對髮型沒概念的人,髮型設計師會替你想。 
一個對身體沒概念的人,就需要認知認識,體驗驗察,慢慢學習出身體該有的樣子。 
  
每根頭髮聚在一起,就成群結隊,又因為頭蓋本身形狀,分成額頭前部(例如瀏海)、後腦勺(綁馬尾)、左右兩邊,配合人的眼睛臉型。 
關鍵就是:如何讓成群結隊的頭髮,跟你臉型、頭型。變成一個髮型與臉部造型。 
  
我們人體每個骨頭各有各形狀,每種形狀都有一定功能。 
骨盆是正面看、後面看。是三角形!但是從底部看其實是類橢圓形。 
所以整個臀部要好看,一定要從三角型去注意水平軸,整個人要歪歪的屁股拍造型照片,還是正正的姿態避免代償。 
  
就像髮型一樣,會懂的造型的人,基本上去剪頭髮只是為了改個髮型或顏色。 
懂骨頭正位的人,就不一定需要依賴正骨整復的技巧,只要自己平時感受著骨頭的形狀跟相對排列位置,就很自然能維持健康少痛的生活。 
  
認知你對骨頭形狀跟排列的正念能力,就是結構化骨架概念 
認識骨頭形狀跟排列樣子,替自己組成的內體畫面,類似於建築物的框架。 
這個骨架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結構,使你練習身體時更具邏輯性和可讀性。 
  
就像是,在寫作或溝通,結構化思維能幫助我們安排段落、標題和小節,使整個內容有序展開,讓讀者或聽眾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結構化骨架概念能幫助自己坐著、站著之類,練瑜伽,走山路等等。 
都能安排每個動作的順序,注意到所有靠近自己的觸覺,然後變化自己重心或姿勢因應,給自己帶來活在當下的心流體感。 
  
《孫子兵法》:「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 
謀定就是認知,後動就是理解目的去行動 
知止就是認知範圍跟自已可行之處。 
有得就是不管世俗怎麼認定對錯,有做就不斷肯定自己所做的。 
  
兵法不一定是拿來打敗外在的敵人,跟自己和解,就從你自己的骨頭開始。 
  
  
我是身體教育的瑜伽老師 
基礎動作讓你有正念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身體動作很不協調 
讓我手把手帶你 
順利成章的學起來放在身上用。 
  
願我們的練習帶來美好🫶 
  
【遇動網站】
https://www.meet-sport.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