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New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US
00:00 / 00:00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Atisha
WAI LING GLADYS CHENG
154 episodes
5 days ago
Subscribe
菩提道次第學習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Atisha is the property of WAI LING GLADYS CHE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菩提道次第學習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掌中解脫論#130 第22天毗缽舍那週遍決定扼要pg.890-895
Atisha
10 minutes 36 seconds
2 years ago
掌中解脫論#130 第22天毗缽舍那週遍決定扼要pg.890-895
子二、周遍決定扼要 如此,當心裡能清楚地現起前面所說正確所破的抽象義30時,其次應確認:假如俱生我執所執的「我」是自性有,它與安立所依諸蘊的關係必然是體性相同或相異,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可能。作為一項總的原則,一個法的存在,必然是以一或多的形式出現。如果這項原則成立,實有的事物就必然是諦實一或諦實多。因此,假如這樣的「我」是存在的,那麼它與諸蘊的關係不是目性一就是自性異,除此之外沒有其它可能。如果這兩種可能性都排除了,則可斷定這樣的我不存在。引發這樣的定解即是「周遍決定扼要」。 對此扼要未獲堅固定解之前要持續修,不可只修一、二天便算完事。 子三、離諦實一品扼要 先將所破的情形回憶起來,然後作如下思考:如果我與蘊是諦實一的,它們就不可能在心裡顯現成異,而應當是絕對沒有任何差異的一體。 其理由是:作為世俗的虛妄形式,體同相異、現象與本質不符是可以接受的31;但對實有來講則不可以,現象與本質必須相符。既然如此,承認有我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我之蘊」也可以說成「蘊之蘊」或「我之我」,所以,將「我」與「我之蘊」分開來講就變成毫無意義,而且將犯「所取」五蘊之外沒有「能取」我的過失,如《根本慧論》中所言: 「若謂離取蘊,其我定非有, 則計取為我,其我全無義。」 再者,如《入中論》中所說: 「取者取一不應理,業與作者亦應一。」 所取與取者,身與有身,支與有支都將成一 不僅如此,如果我與蘊是一,則問題叢生,如《入中論》中所言: 「若謂五蘊即是我,由蘊多故我應多。」 如同蘊有五種,我也將有五個,或者如我只有一個,蘊也只能有一種而不能有五種;因為我即五蘊,那麼入胎結生即無必要;又因為我與身體自性為一,那末死後遺體燒成灰時,我也將成為灰燼;而且,我在後世結生時,身體也將跟著一起結生,或者說,身體不可能在後世結生,所以我也將不可能結生,在無色界受生時,我將不存在;或者我即成色體。 如果我與心是一體,因為為心無寒冷、飢餓之感,我也不會有寒冷、飢餓之感。冷、熱、飢、渴之時,也不能說「我冷」、「我餓」之類的話。 如果我與身心兩者同體,那麼作「我之身」、「我之心」這樣的區別就沒有意義了。 再者,如果我與蘊是自體成立的一事,就應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完全一致。如《根本慧論》所說: 「若五蘊是我,我應有生滅。」 正如五蘊有生有滅,我也將有生在滅。如此一來,由於色蘊前後相續間斷而有生滅,我也將相續間斷而有生滅32。 如果前後世之我與前後世不同的五蘊自性為一,那麼,前世之我與今世之我兩者的自性到底是一還是異?如果是一,前世受生為畜生時所受的愚癡苦,今世也應當受;前世畜生也能感受到現在人的快樂。 如果前後世之我是自性異,則如《入中論》所言: 「如依慈氏近密法,由是他故非一續, 所有自相各依法,是一相續不應理。」 正如慈氏與近密相續各異,則是沒有自性聯繫的二個人,這就不可能有能回憶前世的神通。 又如《根本慧論》中所說,將有所作業失壞的過失, 「若此是餘者,無前亦應生, 如是前當住,前未死當生。 前斷業失壞,餘所作諸業, 當由餘受果,此等皆成過。」 如果認為前世之我雖已消失,但仍有後世之我來受報,那麼自性有補特伽羅所造的業,可以由其他自性有補特伽羅來受報,這將犯「值遇未造業」的過失。 基於上述這麼多的過失,由此得出結論:我與五蘊自性為一根本不能成立,此即「離諦實一決定」。
Back to Episodes
Atisha
菩提道次第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