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28/d8/e0/28d8e0cb-a963-847c-3398-7e276c900692/mza_8292140799239183725.jpg/600x600bb.jpg
Atisha
WAI LING GLADYS CHENG
154 episodes
21 minutes ago
菩提道次第學習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Atisha is the property of WAI LING GLADYS CHE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菩提道次第學習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https://d3t3ozftmdmh3i.cloudfront.net/production/podcast_uploaded/14822626/14822626-1622523956739-9d568400b6cb1.jpg
掌中解脫論#125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正修奢摩他之理 (不作行,作行) pg.854-861
Atisha
13 minutes 43 seconds
2 years ago
掌中解脫論#125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正修奢摩他之理 (不作行,作行) pg.854-861
  第四過:不作行   當沉沒或掉舉發生時,不加以對治是一種過失。此時不要放任不管,應立即運用粗、細沉掉各自相應的對治法來加以對治,亦即應當依靠八行中的第七行——作行之思。這好比偵察員發現了敵人,然後派兵將之擊退。   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對治法呢?   細沉沒也就是退沒,事實上,沉沒或退沒在梵文中是同一詞的不同譯名。因此,如果有明分與住分,但行相變弱、沒有明分力而生起細沉沒時,此時不需下座和放棄所緣,只要收緊心的行相即可。收得太緊則會生掉,所以,鬆緊程度要適中。薄伽梵曾以琵琶弦為例說,弦繃得太緊或太鬆都不行,只有鬆緊合適才能彈奏出悅耳的音樂。當我們感到這樣作會產生掉舉的時候,便應略微放鬆;那樣作會產生沉沒的時候,便應稍加收緊。這兩者的界限只能由自己親身體驗來決定,若不以擔任偵察員角色的正知來作觀察,其界限是難以確定的。阿闍黎月官曾示現失望相,說:   「若依精進掉舉生,棄之則有退弱起,   此情形中難修定,我心煩亂奈何之?」18   譬如如將敵人誤認為朋友,因為難以識別,所以格外危險;沉沒很容易與三摩地混淆,如果犯有這一錯誤,那將十分危險。因此,必須著重於加緊力道。但如果將心收緊而仍失去明分力,心變得死氣沉沉或是行相不明瞭,此時若不設法消除,便會導致粗沉沒,如《中觀心論》中所說:   「退沒應寬廣,修廣大所緣。」   此乃過於攝心之過,這時應當將心放開來修。   如果這樣做不能解決問題,則應放棄所緣而設法使退沒的心振奮起來。此時可以思惟暇滿、利大、難得,或思惟三寶功德、依止善知識功德以及菩提心功德等,使心振奮起來。也可以作意「光明相」19與修「捨」所緣等20。如果因此心不再低沉而清醒,便應回頭來繼續修先前的所緣。如果以前修心不夠,臨時 則難有成效。否則,思惟已獲暇滿、難得之身等,就像在臉上潑冷水一樣,會產生一種欣喜感。   如果這樣作還不能解決問題,便應使用強硬的方法:先在心間觀想自心成一團白光21,然後口念「呸」字,同時觀想光團從頭頂上出去、升到高空,與虛空混為一體。根據需要重覆數次。   如果問題依然存在,便應下座,設法消除產生沉沒的因,如昏昧、睡眠、昏暗心態等。可以住在清涼處或登高遠望、來回散步、用水洗臉等方法來消除。等清醒後,便應如前繼續修所緣。   細掉舉是指未失去所緣境的心散亂,當收心太緊時,就會產生這個問題,所以應稍稍將行相放鬆。如果仍然無效而照樣散亂,即生較粗的掉舉,這是因為心情興奮產生的,所以,應避免過於興奮。太過興奮是有害的,以前淨飯王22就因為此而無法獲得預流果。   此時無需下座,如《中觀心論》中所說:   「作意無常等,息滅掉舉心。」   應當思惟死亡無常、輪迴與惡趣苦等,讓心減少興奮,生起厭惡感。   如果依然無效,則應使用強硬斷除掉舉的方法,這與思慮多者所修的數息觀相似。呼吸時,心想「呼出」、「吸進」,並默數為一,在心裡記數。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只能數到三、四次就無法繼續了,此時應從頭開始。如果能夠數二十一遍保持心不散亂,即達成就第一住心23的標準。以前耶巴地方有個大成就者,名叫彭措嘉措(圓滿海),他的一個親戚是第司‧桑結嘉措的侍從。在第司主僕遇難時,彭措嘉措一時無法專心修行,後來靠數息觀才得以成就。   歇息之後仍不見效,此時應當暫時下座。   剛開始修的時候,應決意只修一小段時間,如果時間拖得太久,以後看到禪座時,心裡會生厭甚至嘔吐!「在還有想修之心時即應停止」,如此話所說,像與好友離別一樣暫停修習,是很重要的。譬如,兩人好聚好散,以後彼此見面會感到很高興。還有一種說法是:「明則明中停,不明則不明中止」,換句話說,感到再稍加修習便有好結果時,即應停止。這樣以後便還有興趣修,並且能從上次的修法獲得經驗而繼續修行。在所緣境不明顯的時候,雖經一再改正仍消除不了,此時再硬撐下去,也勞而無功,下次將在不明顯中繼續修習。以前,珠卻‧洛桑南傑傳《噶當零散文集》時,當他唸到「現今濁世乃調伏自相續之時,而非調伏他相續之時」處,忍不住失聲痛哭,因不能繼續傳法而暫停,連續二天他都無法在斷句處繼續往下傳。   我們都希望在一開始就有穩定長久的住分,但因目前對所緣只能稍加接觸而無法久住,所以應按教授所說,在一天之中劃分十八座等修,每一座的時間放短,但要保證質量、沒有沉掉。上座時間短而次數多,以後住分自然會來,屆時再延長上座的時間。   第五過:作行   在沒有沉掉兩者的情況下修對治也是一種過失,其對治法即八行中的第八行──不作行之平等捨。   在獲得第八住心之前,沉掉是不會消失的。得第八住心時,沉掉已息滅,那時如果再觀察沉掉是否產生並勤加對治,將對住心造成妨礙。因此,此時不再勤於運用正知,可放緩而運用「行捨」24。 雖然以前有許多大德說明放鬆的必要性,但這些都是針對第八住心之後心已不為沉掉所控制、需要放鬆正知功用的情況來說的,而不是說在未到該階段之前,任何時候都應放鬆正念與所緣行相的力度。某些先人提出的「善緩即是善修」,是不明白何時該放鬆的界限。在這之前放鬆正念是一種錯誤,不應聽從這一說法。為什麼呢?因為這種作法雖然能較快地帶來住分,卻容易流於細沉沒而遠離三摩地。   上述教授除所緣境有別之外,修法自圓滿次第以下均相同。   
Atisha
菩提道次第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