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US
00:00 / 00:00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Atisha
WAI LING GLADYS CHENG
154 episodes
5 hours ago
Subscribe
菩提道次第學習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Atisha is the property of WAI LING GLADYS CHE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菩提道次第學習
Show more...
Buddhism
Religion & Spirituality
掌中解脫論#124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正修奢摩他之理 pg.850-854
Atisha
8 minutes 40 seconds
2 years ago
掌中解脫論#124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 正修奢摩他之理 pg.850-854
第三過:沉掉 在正修中以正念保持所緣境的時候,會發生第三種過失——「沉沒」與「掉舉」。分不清沉沒、昏昧、掉舉這三件事,就像對冤家仇人認識不清,所以先要加以認識。 昏昧,是一種身心沉重、想睡覺的心理障礙。它可以是無記的,也可以是不善的;但不可能是善的。昏昧是沉沒之因。 沉沒有粗、細兩種。當以正念保持所緣境時,有「住分」但無「明分」,為粗沉沒;所緣行相未失去、「住分」與「明分」俱存,但因行相力鬆弛導致「明分」無力,為細沉沒。這是修止的主要障礙。所謂「無力」,是指有住分但心力變得鬆弛。此階段於所緣境加強住分,將導致細沉沒。明分「有力」是指心對所緣境保持緊張感。住分、明分與明分力的有無,好比拿念珠與捧茶碗時,用勁鬆緊的差別;或如平常對某位上師素有信心但並不強烈,間或生起不尋常的強大信心,這時候的行相要比平素來得有緊張感,明分力的有無與此類似。 (帕繃喀大師指出,這點只能靠我們自己去體驗,用語言是無法講清楚的。) 明分與澄分不是指境,而是指有境心是否明瞭或澄淨。當明分未出現的時候,心似乎被障礙物所遮蔽。 細沉沒與三摩地兩者都具有住分與明分,對這兩者加以區分較為困難。有細沉沒的人甚至可以做到停止呼吸、其心堅固達一晝夜。因此,過去有些藏人對此產生 誤解,提出「善緩即是善修」等讚語15,這反映出他們對修行關要並不理解。如果將細沉沒誤認為正確修行,那麼,連色與無色界的果也成就不了,現世中失念16將變得嚴重;由於智慧將變得不明瞭,所以像是特為求生畜生道而修一樣。 掉舉,如《集論》中所說: 「云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心不靜相,障止為業。」 掉舉能使心流散於可愛境或貪慾境,而回憶起可愛境或貪慾境,就像白天看戲、晚上仍能清晰地回憶起戲中景像一樣。 流散與掉舉是有區別的。例如、由瞋恚心所導致對仇人等不可愛境的流散,以及修止時對佈施、持戒等善境的流散等,這些屬於流散而非掉舉。既然流散與掉舉兩者同為奢摩他的障礙,為何單立掉舉為障礙呢?這是因為流散於善所緣境與瞋恚境的機會比較少、時間也短,而流散於貪慾境則是日夜不斷。由於掉舉發生的機會多,或者說較易生起,所以只提及掉舉。 因此,修奢靡他時,不論心流散於可愛境或不可愛境,或流散於佈施、頂禮等善境,兩者都是修止的障礙,均應加以防止。 所緣境在心境中消失為粗掉舉,例如,觀修天身時完全忘記所緣等。所緣境雖未丟失,但在心的一角,分別猶如冰下之暗流湧動、準備現起可愛境相,這樣的掉舉為細掉舉。 雖然正知不是斬斷這些違緣的正對治,但也是對治的部份。正知就像偵察敵軍的人員,能夠觀察沉掉是否出現,所以應該依止正知,它是八行中的第六行。如果不間斷地運用正知,也會對「止」造成障礙;如果根本不運用正知,則三摩地發生過失時我們也未能察覺,就像財寶被盜賊偷走卻渾然不曉。因此,我們應將正知準 備好,如《大印》17中所說: 「及安住正知,心動即覺了。」 時時觀察沉掉是否現起而守望之。《入行論》中說: 「應數數觀察,身心緒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當我們手捧一碗茶時,除了要用手拿穩,另外要注意茶水是否搖晃;同樣的,我們要用正念來保持所緣境、行相要堅固,另以正知來觀察沉掉是否現起,如此來觀修所緣。 正知是智慧的一種形式。
Back to Episodes
Atisha
菩提道次第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