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想象中,艺术是属于城市的——城市空间中生活的人们,总是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去接触艺术、了解艺术、甚至是创造艺术。然而,总有人想要打破城市对于艺术的垄断,这便是大地艺术节诞生的初衷。当艺术走入乡村,融入进田间地头,融入茶余饭后,乡村的居民将如何理解艺术并实践艺术?这是本期播客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今天与我一同录制的嘉宾是小王,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读博的她曾带着上述的问题走入两个中国本土的大地艺术节:“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广东佛山南海区)以及“艺术在浮梁”(江西景德镇浮梁县)。在长期浸润式的田野调查中,她既是艺术节的参观者和游览者,也有机会加入幕后的组织团队,详细了解大地艺术节在中国落地并本土化的过程。在她的研究中,大地艺术节既可以是“乡村振兴”和当地文旅发展的旗舰项目,也可以是村民们解构和拥抱艺术的自我尝试——艺术从抽象变得具体可感,并成为当地移民叙事和身份认同的新呈现载体。通过了解小王的研究,我们希望厘清并强调艺术领域被长久忽视的“乡村叙事和实践”,因为这也许才是艺术的公共性得以落地的根基。
本期谈话人:
小王 | 牛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
小牛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主持人)
时间线:
- 02:34 嘉宾介绍
- 04:01 什么是大地艺术节:用艺术解决乡村问题
- 06:47 当大地艺术节来到中国:本土化过程
- 09:03 文旅项目 or 艺术实践?
- 10:13 大地艺术节与“乡村振兴”
- 18:14 挑战艺术领域的“教育叙事”
- 25:00 村民志愿者的讲解语言:将艺术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历
- 30:44 艺术装置如何反映寒溪村的移民历史:“井”与女性移民叙事
- 35:34 艺术家的实地创作 vs 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
- 38:19 如何进入田野:机缘巧合与灵活变通
- 41:41 研究者的不同角色:从参观者成为组织者
- 47:41 理性面对田野中的突发机会
- 49:11 在田野中,“牛津”的title是敲门砖还是阻碍
- 57:00 博士研究/论文写作时间线
- 61:02 在写作中思考 vs 进行缜密的文前准备
- 65:01 后田野阶段depression
- 66:42 如何应对读博过程中的正面反馈缺失
- 67:02 不同写作风格:科学论文 or 民族志写作?
背景音乐:告五人 - 爱人错过White Cherry - MELANCHOLYP1、2:田野调查发生地——景德镇寒溪村 (小王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