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民族志是近年来人来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种方法论。人类学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其情感经历、基于自身位置和身份的反思、与他人互动时产生的权力关系…都反映着更宏大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叙事。从这个意义上,“我”不是为了保持研究的客观性而被抹去的部分,“我”的存在使得人类学研究更为完整具体。
这期播客有点特别,只有我(小牛)一人录制。我将采用自我民族志的方法,讲述我在云南田野调查时结识、照顾、领养一条名为“来福”的小狗的故事。故事的结尾,因为我在国内的工作结束即将返回德国,不得不重新给来福寻找新的领养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小狗映照着人的另一面,人与狗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体现着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想探讨的是:不同社会中(云南、国内的大城市、德国)的人们对于狗和养狗这件事为何有着不同的看法?规范化的养狗和领养审核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小狗如何使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看到一个更明确的未来?最后我想借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搭建一个不同“行动者”(爱狗人士、不养狗人士、小狗、其他宠物等等)之间互相理解的桥梁。
这期播客也是送给来福的,感谢来福在我孤独田野调查中的美好陪伴。
本期谈话人:小牛 | 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
时间线:
- 02:01 我和来福相识的过程
- 09:41 什么是“民族志”:人类学研究和写作的重要方法
- 11:08 什么是“自我民族志”:反身性、把自己置于社会背景中
- 13:16 我为什么要使用自我民族志:社科中的情感转向
- 15:19 给来福的一封信
- 29:32 来福的现状、我的心路历程
- 30:51 狗为何与人亲近:狗是人类的另一个照面
- 32:14 不同国家和社会对于领养(流程)的观念有何不同?
- 32:30 欧洲规范化领养的优势和挑战——基于规则
- 35:38 在云南当地找领养:“把狗给出去”——基于熟人社会
- 37:10 网络平台找领养:有偿还是无偿?
- 39:47 来福帮助我完成“社会化”
- 44:16 对于“禁养犬”分类的一些反思
- 47:42 从posthuman人类学,解构人类中心主义、正视小狗的能动性
- 50:48 从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想象一个更和谐的人狗关系
- 54:52 我们与小狗的距离是心心相印、没有距离
背景音乐:
告五人 – 爱人错过
White Cherry – MELANCHOLY
Seto – see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