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自媒自創說AI (20)
AI寫作業算作弊嗎?學生、老師、家長必懂的學習新規則
在AI席捲的世界裡,「真實」這件事正在變得越來越難界定。
一位美國電腦科學系女學生,因作業太完美,被教授懷疑是用ChatGPT生成。
教授用AI檢測工具分析後,斷定:「這是AI寫的」,直接給她零分。
而她為了證明清白,拿出「93分鐘寫作實錄影片」、Google Docs的修改紀錄與截圖,才終於洗刷冤屈。
這件事讓人驚覺:
在AI的時代裡,人類竟然要靠「證據」來證明自己是人。
那麼,未來學習的價值,還能只靠結果來衡量嗎?
節目中,兩位主持人從三個層面,
拆解了這場「AI誤會事件」背後的教育震盪:
一、規則模糊:AI協作,到底算不算作弊?
教授之所以誤判,問題是否出在「沒有明確規則」?
若課程未事先說明「是否可用AI協作」,那麼學生的努力就可能被機器或老師誤解。
但AI檢測工具本身也有誤判風險,
當老師用AI來判斷AI,就像「用鏡子照鏡子」,真假之間越來越模糊。
二、角色顛倒:誰在教誰?
「老師是數位移民,學生是數位原住民。」
現代的孩子,從小接觸手機、網路、平板、生成式AI,
對他們而言,這些不是工具,而是呼吸的一部分。
他們能用AI整理資料、總結觀點、甚至創作影像。
而這,正挑戰著老師的角色。
傳統的「授業解惑」模式已不再適用。老師不再是知識的終點,而要成為「引導學生問更好問題」的領航者。
這才是教育真正的升級。
三、教育升級:學會與AI共創,而非逃避
節目談到,美國、英國、日本等地的教育體系,已不再禁止學生用AI寫作業,而是要求學生在報告中註明AI協作過程。
這樣的轉變,讓AI不再是敵人,而是共同創作的夥伴。
「與其擔心孩子作弊,不如陪他討論AI的答案是否合理。」
家長要學的,是「AI素養」:懂得提問、懂得分析、懂得驗證。
AI賦能引導師的概念
Angus在節目中提到一個重要的教育實驗:
「AI賦能引導師(AI Empowered Facilitator)」。
這是一個讓各行各業的專業者學會用AI輔助教學的計畫。
透過AI,老師能重新設計課程,
讓學生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能重新定義問題本身。
這個模式,也許會是未來教育的關鍵轉折點。
因為孩子不該只被教「怎麼答」,
而應該被啟發「為什麼問」。
1、AI不是怪獸,它是放大鏡
AI會放大你的惰性,也會放大你的潛能。懂得使用的人,會變得更快、更準、更有洞察力;逃避使用的人,會越來越被時代邊緣化。
2、教育的焦點不再是「記憶」
AI可以取代記憶,但無法取代「理解與創造」。未來的學習,重點是「連結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因此老師不該害怕AI,而要教學生「怎麼和AI共學」。
3、人性才是教育的最後堡壘
AI能模擬語氣、生成文章、甚至模仿情感,但唯有人,能真正「感受」學習的意義。教育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心靈的交流。
AI能提供資訊,但「溫度」仍須由人創造。
這集節目聽完後,你可能會想問:
那孩子用AI寫作業,到底該不該?
也許答案是:
👉 不該禁止,但該指導。
👉 不該害怕,但該參與。
👉 不該防堵,而該引導。
AI不是敵人,它是鏡子。
能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思維盲點、語言結構與創意邏輯。
而這一切,正是教育該重新定義的「學習過程」。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自媒自創說AI》《轉角幸福科技島》
#收看影片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
《轉角幸福科技島》
#鍾婷 Anngus
#AI自媒體教練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怡然心語
#自媒自創說AI
#AI教育 #ChatGPT #AI素養 #AI導師 #教育轉型 #AI時代的學習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