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加入《15分鐘書房-內圈》,搶先獲得每本書的幕後筆記、重點精華,還能親自票選下一集想聽的書!
成為內圈成員再享專屬折扣與獨家好康 👉 https://t.me/bookroom15mins
-------------------------------------------------------------------------------
斯多葛主義現代復興:哲學框架與生活實踐
斯多葛主義(Stoicism)是一種強調理性、品德、心理韌性的希臘-羅馬哲學學派,近年來在學界與自我成長界受到廣泛重視。John Sellars 在《Lessons in Stoicism》中以現代視角剖析古人的思想,揭示這套“生活藝術”如何為我們應對焦慮、悲傷、壓力與不確定日益劇增的時代提供一套富有實效且已被現代心理學驗證的方法。
一、核心哲學原則
1. 完整生活的唯一道路:美德與理性
斯多葛主義的終極目標是“eudaimonia
”(豐盛而安寧的幸福人生),實現方式只有一條:踐行智慧、勇氣、正義、節制等“美德
”。唯有品格、判斷與選擇屬於我們可控制的範疇。賺到金錢、健康、甚至名聲等,皆屬“無關緊要之事(adiaphora)
”;它們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僅是實踐美德的“材料”。
2. 控制二分法:區分可控與不可控
斯多葛主義最具革命性的觀點,就是“控制二分法”。只有自身的判斷、願望和行動可控,而身體健康、外人言行、財富地位皆屬外部,不可完全由心所控。這意味我們須將心理能量集中在可影響之事,養成坦然接納外部偶然性的態度,這正是古今心理彈性(resilience)理論的核心。
3. 順應自然與宇宙秩序
順應自然而活
是斯多葛核心準則,代表順從宇宙中的理性“Logos
”和履行人性理性與社會性的責任,包括積極參與人際與公共事務。這種“宇宙觀”並非宗教敬神,更傾向自然主義——宇宙的“神”即自然理性本身,是我們自律、接納現實的根源。
二、情緒觀與自我主權
1. 破壞性情緒的根源是判斷
斯多葛主義認為情緒(如恐懼、悲傷、憤怒)皆非外物本身所致,而是我們對它們的主觀判斷。正確運用理性分辨“這只是想法”:正如馬可·奧理略所言,“煩惱人心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2. 情感分類與目標
他們區分“激情
”(根源於錯誤判斷、具破壞性的情緒)、“良好情感
”(根源於理性與美德,例如理性的歡喜),以及對刺激的初步生理反應。目標是達到Apatheia
(非冷漠,而是擺脫由錯誤判斷誘發激情的平靜理性狀態),從而獲得持久心靈安穩。
三、實踐技巧:「心靈肌肉」的鍛鍊
1. 負面預觀(Negative Visualization)
預先觀想損失、患難等壞事發生,藉此消解恐懼、鍛鍊面對逆境的心理肌肉,同時培養對現有幸福的感恩。
2. 哲學日誌與每日回顧
借鑑馬可·奧理略、畢達哥拉斯等,透過自省日記回顧每一天:問自己今天哪裡做錯、做對、未盡之事?強化自我覺察,持續優化自我。
3. 認知疏遠與鳥瞰視角(Cognitive Distancing & View from Above)
將煩惱與自身分開,以旁觀者(或從更高維度如宇宙鳥瞰)的視野重新審視難題,淡化自我中心,緩解情緒張力。
4. Amor Fati與自願簡樸
愛命運(Amor Fati
)是主動擁抱所有發生的事,視為宇宙理性的安排,自願短暫「吃苦」也鍛鍊享受限制的心理韌性。
四、現代意義:斯多葛主義與心理治療
1. 與CBT/ ACT等現代療法對照
CBT、REBT、ACT等現代主流心理療法明確以斯多葛主義為理論根源:
2. 實證研究
如Donald Robertson的斯多葛訓練(如SMRT計劃)顯示,規律練習能顯著提升幸福感、情緒調節和韌性。同時,“斯多葛”刻板印象(如情感壓抑、獨立極端)若誤用,反會導致低幸福感與不良後果,強調正確理解與彈性實踐。
五、現代挑戰與批評
1. 常見誤解與局限
2. 生物學與多因性考慮
斯多葛強調思想控制,或低估基因、神經化學在心理健康上的作用,需搭配生理與社會資源。
六、人生與社會面向
1. 面對死亡與時間
斯多葛主義強調:死亡不可避免,更需珍惜有限人生與當下價值,不應恐懼死亡或空耗人生時間。
2. 社會關係與責任
我們皆為理性整體(宇宙/社會)的一部分,關心普世社群與具體社會角色(“universal city”觀念),倡導仁愛與社會正義。視自己如同大自然與社會的“細胞”一般,僅有格局擴大、利他精神,才能成就真正的幸福與和諧。
結論:時代性、普遍性與應用建議
Sellars 強調,斯多葛主義的精髓在於自主地掌控判斷、培養美德、超越偶發狀況,進而建構一套心靈防禦、抉擇與安身立命的哲學體系。當代不僅可視其為「古哲學工具箱」,亦可作為自我覺察、情緒管理與適應不確定性時代的永恆資源。正如其與現代心理治療的深刻共鳴所顯示,當斯多葛信念以正確、彈性且務實的方式應用於現代人的工作、關係和日常挑戰時,無疑將成為提升個體韌性與幸福感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