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者與背景
阿里.阿布達爾(Dr. Ali Abdaal)是一位前醫生、企業家,同時也是全球最受關注的生產力專家之一。他在英國劍橋大學接受醫學訓練期間,為了兼顧繁重的課業與創業項目,開始深入研究生產力科學。
阿布達爾的個人經歷是他「愉悅生產力」哲學的基石。在醫學院初期,他採用傳統的「刻苦自律」方法,卻發現自己陷入倦怠與沮喪。轉捩點來自於一堂關於高效學習技巧的心理學課程,他意識到運用正確的策略能讓學習變得更高效、更有趣。畢業後,他在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擔任醫生,高壓的工作環境讓他再次體會到僅靠紀律是不可持續的。這促使他結合醫學和心理學的雙重背景,深入研究正向情緒與生產力之間的科學關聯,最終形成了本書的核心理念。
2. 核心理念:愉悅生產力
《高效原力》的核心理念是,傳統觀念中「成功導致快樂」的因果關係應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感覺良好才能帶來成功」。本書主張,正向情緒並非達成目標後的附屬品,而是實現高效能與創造力的根本驅動力。
科學基礎
此一理念建立在堅實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基礎之上,特別是心理學家芭芭拉.弗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的**「擴展與建構」(Broaden-and-Build)理論**。該理論指出:
• 擴展(Broaden):正向情緒能開闊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看到更多可能性、吸收更多資訊並提升創造力。
• 建構(Build):長期來看,正向情緒有助於累積心理、社交與身體資源,如韌性、人際連結和健康,這些資源在未來能幫助我們應對挑戰。
此外,愉悅感能促進大腦分泌四種關鍵的「快樂荷爾蒙」,為生產力提供燃料:
• 腦內啡(Endorphins):在體能活動或壓力下釋放,減少不適感。
• 血清素(Serotonin):調節情緒與睡眠,產生滿足感。
• 多巴胺(Dopamine):與動機和獎勵相關,提升專注力。
• 催產素(Oxytocin):與社交連結相關,強化人際關係。
與傳統生產力論的對比
本書的觀點與強調紀律、奮鬥和「吃苦耐勞」的傳統「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形成鮮明對比。阿布達爾認為,僅依賴意志力與紀律的策略是不可持續的,容易導致倦怠和情緒低落。相反地,透過主動創造愉悅的工作體驗,生產力會自然而然地發生,過程也將變得更輕鬆、更充實。
3. 愉悅生產力三大支柱
阿布達爾將其系統化為三個循序漸進的部分:激勵(Energize)、解鎖(Unblock)和續航(Sustain)。
3.1 第一部分:激勵(Energize)
此階段的核心是喚醒內在動力,透過三個「能量來源」為工作與生活注入正向情緒。
遊戲化思維(Play)
將玩樂精神融入工作中,使其變得有趣而非負擔。關鍵在於從「嚴肅」(Serious)的態度轉變為「真誠」(Sincere)的態度——即全力以赴,但保持輕鬆的心態,不執著於結果。
• 核心策略:
◦ 創造冒險:將日常任務視為冒險或「支線任務」,例如嘗試新的工作地點或學習新軟體。
◦ 尋找樂趣:經常自問「如果這件事變得有趣,會是什麼模樣?」(What would this look like if it were fun?),並加入音樂、點心或幽默感等元素。
◦ 降低風險:將失敗重新定義為學習的「數據點」,而非災難。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透過分析旋轉盤子的搖擺這種「玩樂」行為,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的靈感,便是此方法的典範。
◦ 選擇角色:從八種遊戲性格(如收藏家、創造者、探索者)中選擇一種,以該角色的視角來應對任務。
自我賦權(Power)
此處的「Power」指個人的掌控感與自信,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命運。這種賦權感能激發強大的內在動機。
• 核心策略:
◦ 提升自信:使用「自信開關」,即「假裝自己很有自信」,直到真正感到自信。或採用「蝙蝠俠效應」,想像自己化身為一個無所畏懼的偶像或分身(Alter Ego)來應對挑戰。
◦ 提升技能:抱持「初學者心態」(Shoshin),以開放和謙遜的態度學習。同時,透過「門徒效應」(Protégé Effect),即教導他人來鞏固自身所學。
◦ 掌握主導權:即使無法選擇「做什麼」,仍可選擇「如何做」。掌控過程與心態,將「我必須做」轉變為「我選擇做」或「我得以做」,從而提升自主感。
掌控關係能量(People)
人際互動是重要的能量來源。有些人是「能量給予者」,而有些人則是「能量吸血鬼」。建立正向的人際連結能顯著提升生產力。
• 核心策略:
◦ 建立同袍心態:將同事視為共同奮鬥的「戰友」(Comrades),而非競爭者,從「我的成功」轉向「我們的成功」。
◦ 尋求同步性:與他人同步工作(即使是線上虛擬空間)能帶來團隊感與激勵。
◦ 尋求幫助:請求他人協助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運用「富蘭克林效應」(Benjamin Franklin Effect)增進關係,因為人們通常樂於幫助。
◦ 過度溝通:積極分享好消息以增強正向情緒,並以坦誠(Candid)而非僅僅誠實(Honest)的方式溝通壞消息,著重於解決方案而非個人批判。
3.2 第二部分:解鎖(Unblock)
此階段旨在克服拖延,核心是找出並直接處理導致拖延的負面情緒,而非僅僅依賴動機或紀律。
拖延障礙
核心問題
應對策略
不確定性 (Uncertainty)
因不清楚目標、步驟或原因而陷入「不確定性癱瘓」。
尋求清晰(Seek Clarity)
恐懼 (Fear)
因害怕失敗、評判或未知而觸發大腦的「戰或逃」反應。
尋找勇氣(Find Courage)
慣性 (Inertia)
如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靜止的物體傾向於保持靜止,導致難以啟動。
開始行動(Get Started)
尋求清晰(Seek Clarity)
• 探索「為何做」:運用「指揮官意圖」(Commander's Intent)明確高層次目標,或透過「五個為什麼」法深入探究任務的根本目的。
• 明確「做什麼」:設定「NICE 目標」取代傳統的 SMART 目標。NICE 代表:短期(Near-term)、基於投入(Input-based)、可控(Controllable)和激發活力(Energizing)。並使用「水晶球法」(事前驗屍)預想潛在障礙。
• 規劃「何時做」:利用「執行意向」(If/When X happens, then I will do Y)和「時間區塊」(Time Blocking)將任務安排到具體時間,減少決策疲勞。
尋找勇氣(Find Courage)
• 了解恐懼:透過「情緒標籤」將恐懼具體化,或改變對自己的「身份標籤」(例如,從「我是個拖延者」變為「我正在學習時間管理」)。
• 減少恐懼:運用「10/10/10 法則」評估失敗的長期影響(這在10分鐘/10週/10年後還重要嗎?)。並理解「聚光燈效應」,即人們對你的關注遠比你想像的要少。
• 克服恐懼:再次運用「蝙蝠俠效應」,化身為勇敢的分身來執行任務。
開始行動(Get Started)
• 減少阻力:透過調整環境(如提前準備好運動服)來「減少環境阻力」,或使用「五分鐘法則」來「減少情緒阻力」。
• 採取行動:將大任務分解為「下一步具體行動」,使之易於啟動。同時,「追蹤進度」以提供持續的動機。
• 支持自己:尋找「責任夥伴」互相監督,並在偏離軌道時學會「原諒自己」,以「重新開始」(Begin again)的心態繼續前進。
3.3 第三部分:續航(Sustain)
此階段的目標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力系統,以避免倦怠並享受長期複利效應。阿布達爾將倦怠分為三種類型:
倦怠類型
原因
應對策略
過勞倦怠 (Overexertion Burnout)
承擔過多工作,導致身心俱疲。
節省(Conserve)
消耗性倦怠 (Depletion Burnout)
缺乏真正的休息與恢復,導致能量耗盡。
充電(Recharge)
錯位倦怠 (Misalignment Burnout)
所做之事與個人價值觀或意義感不符。
校準(Align)
節省(Conserve)
• 少做一點:建立「能量投資組合」,將精力集中於少數幾個活躍項目。學習對非「Hell Yeah」的請求說「不」。
• 抵抗分心:為干擾源(如社交媒體APP)「增加阻力」(如登出帳號)。
• 增加休息:將休息視為必需品而非獎勵,並主動「安排休息時間」。一項研究指出,最高效的工作者平均每工作52分鐘會休息17分鐘。
充電(Recharge)
• 創意充電:從事具有「CALM」特質的創造性活動:提升效能感(Competence)、具備自主性(Autonomy)、帶來解放感(Liberty)且氛圍輕鬆(Mellow)。
• 擁抱自然:研究證明,接觸大自然(即使只是圖片或聲音)能恢復認知能力。多散步或在室內擺放植物。
• 放空心靈:允許大腦進入「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進行心靈漫遊,這有助於激發創意。必要時,採取「Reitoff 原則」,允許自己偶爾「耍廢一天」而無罪惡感。
校準(Align)
• 思考長期價值:運用「悼詞法」思考希望在生命終點被如何銘記,或設計三種不同版本的「奧德賽五年計畫」,以釐清真正重要之事。
• 規劃中期目標:使用「生命之輪」評估各生活領域的滿意度,並設想「12個月後的慶祝」場景,將抽象價值轉化為具體年度目標。
• 執行短期行動:每天設定三個「校準任務」,確保日常行動與長期價值觀一致,並透過「校準實驗」小步測試能提升生活契合度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