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創意、天才與大腦的神經科學
本段重點闡述 Nancy C. Andreasen 博士《創造性大腦》的核心觀點與科學依據,解析創意的定義、評估方式、人格特質、腦部運作及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 創意定義與衡量
科學認定創意為「能創造兼具新穎及實用成果的能力」,與智力僅有部分重疊,高智商非創意的必要條件。創意思維分為「聚斂性」(尋找共通點)和「擴散性」(產生新想法),分別由 RAT、Torrance Test 評核。 - 創意生成過程
Wallas 模型將創意流程分為準備、醞釀、豁朗(頓悟)及驗證四階段。「心流」或「混沌邊緣」是創作者常見的主觀體驗。 - 創意人格特質
開放態度、好奇心與冒險、模糊忍耐度高、強毅力、自學與博學皆是高創意者共性。 - 創意大腦基礎
破除左右腦分工和單一創意中心迷思。創意是多腦區(包括額葉、海馬迴、聯想皮質)協同工作成果。大腦具有可塑性,能因後天訓練增強創意能力。 - 創意與心理疾病關聯
愛荷華作家群研究發現創意群體有較高情感障礙(躁鬱、憂鬱、酒精濫用)比例。但精神疾病非創意因果,多數情感發作反而抑制創造力。輕微病徵可能助突破常規,藥物治療可提升穩定與創作產出。 - 基因與環境塑造
先天結構雖重要,後天(如開放競爭、名師啟蒙、多元學習、非標準教育)影響更大。歷史上創意爆發時刻常有豐富社群、經濟繁榮、包容文化作支撐。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學洞見
- AqpZ水通道蛋白結構與功能
Aquaporin Z 為高效水通道,結構上由四個單體組成,具物理與化學篩選雙重選擇水分子機制。中間 NPA 位阻機制避免質子洩漏,保障高效過水與細胞膜電梯度穩定。 - 軸突運輸與髓鞘健康
雞視動神經研究揭示兩類磷脂經軸突運輸到髓鞘,烯基醯基-GPE累積於髓鞘。缺陷將影響髓鞘完整性,為脫髓鞘病理機制之一。
第三部分:哲學、倫理學與文學評論
- 神經科學對倫理挑戰
神經科學的進展使倫理學傳統如「自由意志」與「道德主體同等」面臨挑戰。因個體生理差異,行為、衝動受限,促使道德判斷變得複雜。以安斯康姆等哲學家、沙諾斯基的實證反思為例。 - 文學評論:經典推理小說有聲書以《無人生還》為例,介紹經典「密室推理」小說的有聲書演繹特色。朗讀者大衛·霍羅維奇對角色、懸疑氛圍把握精準,使故事更富層次與聽覺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