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心理急救(PFA)的定義與歷史
定義、目標與界線
心理急救(PFA)被定義為一種在危機事件後,為經歷痛苦與壓力的個人提供的人道、支持性與務實的協助。它並非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商,亦非要求當事人詳細重述創傷事件的「心理匯報」(psychological debriefing)。其核心目標是幫助人們感到更安全、平靜、更有掌控感、獲得支持並重燃希望。
PFA的核心目標:
• 減輕急性壓力症狀: 協助穩定因創傷事件引發的強烈情緒與生理反應。
• 協助健康復原: 為個人開啟一條健康的應對與復原路徑。
• 促進適應功能: 幫助個人恢復處理日常事務與自我照顧的能力。
• 增強韌性: 建立個人與社群應對未來逆境的能力。
PFA的界線:
• 非專業諮商: PFA提供者不進行診斷或深度治療。
• 非強迫性: 不強迫受助者談論其感受或經歷。
• 非萬靈丹: 對於有嚴重精神健康危機(如自傷或傷人風險)的個人,PFA的角色是穩定情況並立即轉介給專業醫療人員。
歷史沿革
PFA的概念起源於軍事醫學,其雛形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發現傳統心理治療對前線士兵的心理創傷效果不佳,而旨在穩定壓力反應、減輕急性痛苦的危機介入技術更為有效。
• 二戰時期: 1944年,美國商船隊發展了一套課程,被視為PFA的首次正式提及。該課程旨在幫助海員應對戰時的心理壓力,預防心理失調。
• 9/11事件後的發展: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攻擊事件,促使學術界與實務界重新審視災後心理支持的方法,對傳統「心理匯報」的質疑使PFA獲得了廣泛關注與發展。
• 國際組織的推廣: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會聯合會、聯合國跨機構常設委員會(IASC)等權威機構紛紛推薦使用PFA作為災難與緊急事件後的標準心理支持方法,並制定了相關指南。
2. 核心框架:霍布福爾五大要素與約翰霍普金斯 RAPID 模型
多數現代PFA模型均植根於由專家共識與創傷復原文獻所提煉出的核心原則,其中以霍布福爾(Hobfoll)等人提出的五大要素最具影響力。
霍布福爾創傷後介入五大要素
此框架概述了災後心理介入應包含的五個關鍵元素,旨在促進個人與社群的自然復原力。
1. 安全感(Safety): 確保受助者脫離持續的威脅,並處於身心安全的環境。
2. 平靜感(Calm): 協助情緒激動的個人平復下來,提供情緒支持與放鬆技巧。
3. 自我與集體效能感(Self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幫助個人重拾對自身能力的信心,相信自己與社群有能力應對困境。
4. 連結感(Connectedness): 促進與家人、朋友及社區等社會支持網絡的聯繫。
5. 希望感(Hope): 協助個人建立對未來的正面預期,相信情況會好轉。
一篇2024年的綜合性文獻回顧(Wang et al.)指出,在多數PFA方案中,「希望感」是相對較少被明確闡述與發展的元素。
約翰霍普金斯 RAPID PFA 模型
由小喬治·S·埃弗利博士(Dr. George S. Everly, Jr.)與傑佛瑞·M·拉廷博士(Dr. Jeffrey M. Lating)開發的RAPID模型,是一個具備理論基礎、證據資訊且日益獲得實證支持的PFA操作框架。此模型廣泛應用於公共衛生、緊急應變、軍事、企業及社區組織等領域。
RAPID 是五個步驟的縮寫:
• R - 建立關係與反映式傾聽(Rapport / Reflective Listening): 介紹自己,展現鎮定與關懷,以非批判的態度專注傾聽對方。
• A - 評估(Assessment): 透過傾聽,評估受助者的基本需求、情緒反應及潛在風險。
• P - 排定優先順序(Prioritization): 進行心理上的「檢傷分類」(Triage),識別最需要立即介入的個人或問題。
• I - 介入(Intervention): 運用穩定情緒的技巧(如呼吸練習)、認知重塑、解決問題等方法,以減輕急性痛苦。
• D - 處置與轉介(Disposition): 結束接觸,協助連結後續所需的社會資源或專業服務,並計畫追蹤。
3. PFA 的有效性:研究證據與成果
PFA雖獲廣泛推薦,但其嚴謹的科學證據基礎仍在持續建立中。早期的文獻回顧(如 Bisson & Lewis, 2009)認為PFA屬於「證據資訊」(evidence-informed)而非「證據基礎」(evidence-based)的介入措施。然而,近年來針對特定模型(尤其是RAPID PFA)的研究提供了更具體的成效數據。
RAPID PFA 模型的實證研究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多項研究驗證了RAPID PFA模型及其培訓的有效性。
• 內容效度驗證: 針對超過1,500名參與者的研究顯示,接受RAPID PFA培訓後,學員在相關知識、應用信⼼、準備度及個人韌性方面均有顯著提升。一項針對40名醫護人員的12小時擴展課程研究,在培訓前後進行測量,結果如下表所示,所有指標均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改善。
評估指標
培訓前平均值
培訓後平均值
效果量 (Cohen's d)
P值
應用PFA的信⼼
14.55
19.20
1.700 (大)
< 0.0001
PFA相關知識
3.92
5.76
0.969 (大)
< 0.0001
應用PFA的準備度
14.10
19.15
1.482 (大)
< 0.0001
個人韌性信⼼
6.00
6.45
0.313 (小)
0.0399
個人韌性準備度
5.83
6.43
0.374 (小)
0.0252
• 臨床試驗:
◦ Everly et al. (2016) 的一項先導性隨機對照試驗發現,與僅進行情緒宣洩相比,接受RAPID PFA的個體在急性焦慮與情緒困擾上有顯著下降(效果量約0.4)。
◦ Despeaux et al. (2019) 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在觀看高壓力影片後,接受團體式RAPID PFA的組別,其焦慮水平顯著低於對照組,且正向情緒(希望感)顯著高於對照組。
綜合性文獻回顧的發現
Wang等人(2024)對21項研究進行的綜合性回顧提供了更廣泛的視角:
• 正面效果: PFA在降低焦慮及促進短期與中期適應功能(如生活品質、應對技巧)方面,顯示出一致的正面效果。
• 較不確定的效果: 對於預防PTSD或憂鬱症狀,現有證據尚不夠充分或結論不一。
• 潛在長期效益: 質性研究指出,PFA可能帶來長期的正面影響,例如降低尋求心理協助的污名、提升求助行為等。
4. PFA 的實施與挑戰
將PFA有效地應用於真實世界的災難或危機情境中,涉及多方面的考量與挑戰。
實施細節
• 提供者(Who): PFA的設計使其可由不同背景的人員提供,包括心理健康專家,以及受過訓練的非專業人員,如護理師、社工、警察、消防員、教師、神職人員及社區志工。
• 形式與場域(How & Where): 主要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可採一對一或團體形式。實施地點具高度彈性,可在避難所、醫院、學校、工作場所或任何安全的空間。
• 時機與強度(When & How Much): 介入時機與持續時間差異極大。可為事件發生後立即進行的單次、短時間(如一小時內)接觸,也可為持續數週至數月的多節次介入。這種差異性也為評估其成效帶來挑戰。
挑戰與考量
• 實施保真度與適應性: 現有研究普遍缺乏對PFA實施過程保真度(即是否按標準流程操作)的詳細記錄。同時,如何在維持核心原則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文化、年齡與創傷類型進行適當調整,是一大挑戰。
• 文化意識: 文化背景深刻影響個人對創傷的反應與應對方式。有效的PFA必須具備文化敏感度。例如,菲律賓的PFA方案中融入了宗教歌曲的集體歌唱,以符合當地文化。
• 提供者的自我照護: PFA提供者長時間暴露於他人的創傷經歷中,自身也面臨著職業倦怠(burnout)、**同情心疲勞(compassion fatigue)及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的風險。埃弗利博士強調,提供者必須重視自我照護,包括充足的睡眠、運動、適時休息及正念練習。
• 培訓的品質與可及性: 雖然PFA易於學習,但未經充分訓練可能導致介入效果打折,甚至可能因給予不當承諾或建議而造成二次傷害。確保培訓的品質與廣泛可及性是成功推廣PFA的關鍵。
5. 相關資源與培訓
隨著對PFA需求的增加,相關的學習資源也日益豐富,旨在讓更多人掌握這項重要的助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