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正念的核心基礎
何謂正念?
• 定義:正念主要是關於注意力和覺知力,這兩者是普世的人類品質。冥想是深化、精煉這些能力,並將其更實際地應用於生活中的過程。喬·卡巴金將其定義為「有意識生活的藝術」。
• 目的:正念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從「自動駕駛」和無意識的沉睡中「覺醒」。佛教觀點認為,我們平常的清醒意識狀態在很多方面更像一場漫長的夢。正念的修習旨在喚醒我們,讓我們更深入地看見因果和事物的相互關聯性。
• 本質:正念並非怪異或神秘的活動,它不涉及成為殭屍、遁世者或邪教徒。它僅僅是關於做自己,並了解自己是誰。它提供了一種簡單而強大的途徑,讓我們擺脫困境,重新接觸自身的智慧與活力。
無意識狀態的問題
人類常常在不自覺中陷入一種「遺忘」的狀態,忘記自己身處此時此地。這種狀態被稱為「無意識」或「心不在焉」(mindlessness)。
• 表現:我們常常被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或未來(尚未到來的事)所占据,而忽略了當下。我們習慣性地認為自己的想法即是「真相」,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 代價:為這種無意識狀態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觸及自身潛能的全部,而是將自己鎖在一個個人虛構的故事中。日子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未被利用,也未被欣賞。
• 後果:對當下時刻的覺知減弱,會因我們無意識和自動化的行為(通常由深層的恐懼和不安全感驅動)而產生問題。這些問題若不被處理,會隨時間累積,最終讓我們感到停滯和脫節。
冥想的實踐
冥想是系統性地培養覺醒和當下覺知的功課。它是一種簡單卻不容易的實踐,需要努力和紀律,因為對抗它的力量——我們習慣性的無覺知和自動化——極其頑固。
• 核心:「練習」或「冥想練習」是指培養我們處於當下時刻的能力。這意味著在每個當下全然地臨在,不試圖改善或到達任何地方,只是邀請自己全然覺知地與此刻互動。
• 呼吸的角色:呼吸是將注意力錨定在當下時刻的絕佳工具。它始終存在,能幫助我們捕捉每個瞬間。練習時只需調整到對呼吸的感覺——氣息進入和離開身體的感覺,無需刻意深呼吸或強迫。
• 態度:冥想的精髓在於為練習而練習,接受每個當下的來臨——無論是愉悅或不悅。抱持這種態度,生活本身就成為了練習。如同一句玩笑話所說:「不要只是做些什麼,坐在那裡就好。」(Don't just do something, sit there.)
「此時此刻」的哲學
冥想的價值恰恰在於它不求改善或到達他處,而是讓你簡單地意識到自己已然身在何處。
• 核心引言:《紐約客》一則漫畫描繪了兩位禪僧,年長者對年輕者說:「接下來什麼也不會發生。就是這個了。」(Nothing happens next. This is it.)
• 意義:當我們理解「就是這個了」,就能放下過去和未來,覺醒於當下此刻的自我。從冥想的角度來看,每種狀態都是特殊的狀態,每個時刻都是特殊的時刻。
• 挑戰:人們通常期望透過冥想來放鬆、體驗特殊狀態或成為更好的人。這些動機雖然正當,但如果僅僅期待這些結果,就會陷入困境。你會開始尋找「進步」的跡象,若未迅速感受到特別之處,便可能懷疑自己是否「做對了」。
第二部分:支持正念實踐的態度
正念的實踐需要特定內在品質的滋養,這些品質如同土壤,能讓正念的種子茁壯成長。它們無法被強加,只能透過發自內心的動機來培養。
不作為(Non-Doing)
• 概念:「不作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有意識地停止所有外在活動,培養靜止,除了在每個當下全然臨在之外沒有其他目的。
• 兩種形式:
1. 靜止中的不作為:正式冥想,即刻意安排時間停止外在活動,培養靜止。
2. 行動中的不作為:毫不費力的活動(Effortless activity),內在的靜止與外在的活動融合,行動彷彿自行發生。這是任何領域達到精通的基石。
• 悖論:「不作為」的悖論在於,唯一能做出有價值事情的方式,是讓努力源於「不作為」,並放下對結果的在乎。
耐心(Patience)
• 定義:耐心是一種根本性的倫理態度。它讓我們理解事物會依其本性自行展開,我們無需讓焦慮和對特定結果的渴望主宰當下。
• 實踐:每當我們停下來靜坐,覺知呼吸的流動時,我們就在培養耐心。這種態度會自然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時刻。即使在痛苦中,我們也能保持平衡,因為我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現在的狀態。
• 達賴喇嘛的例子:當被問及為何不對中國人生氣時,達賴喇嘛回答:「他們已經從我們這裡奪走了一切;難道我還要讓他們奪走我的心智嗎?」這展示了源於內在修行的耐心與和平。
放下(Letting Go)
• 定義:放下意指停止執著於任何事物——無論是一個想法、一件事物、一個特定的時間、觀點或慾望。這是一個有意識的決定,全然接納地釋放到當下時刻的流動中。
• 實踐:放下不僅是釋放外在事物,更是釋放內心的執著。我們透過對自己的好惡保持「透明」來實現放下,允許恐懼和不安全感在全然的覺知中自行展現。
不評判(Non-Judging)
• 挑戰:我們的心智會不斷地評價我們的經驗。這種評判的習慣會阻礙我們清晰地看見當下。
• 實踐:在冥想中,我們對心智或身體中出現的任何事物都只是觀察,不譴責也不追逐。我們認識到評判是不可避免且具限制性的想法。我們的目標是直接接觸經驗本身,而非關於經驗的想法。
信任(Trust)
• 定義:信任是一種信心或信念,相信事物能在一種體現秩序和完整的可靠框架內展開。
• 實踐:培養對自己的信任是至關重要的。信任自己的感覺,即使它們充滿恐懼或懷疑。在冥想中信任自己的身體和內在智慧,可以成為穩定和平衡的強大來源。
慷慨(Generosity)
• 定義:慷慨是為正念練習提供堅實基礎的另一種品質。它不僅指物質上的分享,更指分享你存在的豐盛——你最好的自己、你的熱情和你的心。
• 實踐:從給予自己開始,例如自我接納,或每天一段沒有特定目的的時間。然後向外擴展,將這份能量給予他人,不求回報。
其他核心概念
• 自願簡樸(Voluntary Simplicity):有意識地選擇一次只做一件事,減少擁有的事物,以便擁有更多。這意味著對那些會使生活複雜化的衝動說「不」。
• 專注(Concentration):梵文稱為三摩地(samadhi),指心靈將注意力持續穩定地集中在一個觀察對象上的能力。專注是正念的基石,但若沒有正念的開放性和探究性來平衡,專注本身可能成為一種逃避世界的狀態。
• 願景(Vision):進行冥想練習需要一個願景——明白為何而做。這個願景源於個人最深層的價值觀。它是在每個當下提醒自己什麼是重要的,並有意識地將這些價值觀體現於行動中。
第三部分:正念冥想的形式與方法
正念的實踐可以分為正式練習和非正式練習。兩者都旨在將覺知帶入生活的每個層面。
正式練習(Formal Practices)
正式練習是指每天撥出特定時間,以特定的姿勢進行冥想。
• 坐禪(Sitting Meditation):以正直、有尊嚴的姿勢靜坐,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姿勢本身即是一種宣言,體現了覺醒、威嚴和穩固。坐姿可以傳達一種尊嚴感,提醒我們自身固有的價值。
• 行走冥想(Walking Meditation):將注意力放在行走本身,感受腳步或身體的移動。行走時沒有要去任何地方的目的,這讓人更容易安住於當下。
• 站立冥想(Standing Meditation):如同樹木般站立,感受身體的 rootedness(根植感)和穩定性。
• 躺姿冥D想與身體掃描(Lying-Down Meditation and the Body Scan):這是讓身體完全放鬆的絕佳方式,只要能保持清醒。身體掃描是一種系統性的練習,將注意力依序引導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感受並放下它們。
• 慈心禪(Loving Kindness Meditation):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愛與仁慈的練習。從對自己發出善意的祝福開始(「願我安好」),然後逐步擴展到親人、朋友,乃至那些與自己有矛盾的人。
非正式練習: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
非正式練習是將正念的態度應用於日常活動中,使整個生活都成為練習的道場。
• 日常瑣事:上樓、洗碗、聽音樂時打掃爐灶等重複性活動,都是練習放慢速度、覺知當下的好機會。
• 育兒即修行(Parenting as Practice):作者將育兒視為一場長達十八年、幾乎沒有休息時間的「閉關」。孩子們不斷變化的需求,為父母提供了持續練習無私、臨在和慈愛的機會。
• 面對困難:生活中的困難,如處理憤怒或面對令人煩惱的「貓食盤教訓」(Cat-Food Lessons),都是將正念作為「容器」來容納情緒的機會,讓我們觀察它們,而不是立即做出反應。
• 生命即道途(Practice as a Path):將整個人生視為一場旅程或冒險。冥想是沿著生命之路行走的方式,承認有時我們會迷失方向,但始終可以覺知自己當下的位置。
第四部分:作者、書籍與相關資源
作者與其工作
•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一位將正念冥想引入主流醫學與健康照護領域的專家。
• 壓力減免診所(Stress Reduction Clinic):位於麻州大學醫學中心,卡巴金在此發展了正念為基礎的壓力減免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 工作對象:卡巴金曾與多種群體合作,包括醫院病患、監獄囚犯、法官、天主教神父、奧運選手(1984年美國男子賽艇隊)及健康專業人士。
• 核心理念: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關於自己的「世界權威」,透過仔細傾聽自己身體和心靈的訊息,為自己的健康負起更多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