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US
00:00 / 00:00
Sign in
Continue with Google
or
Sign me in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悲觀生活指南
Wei, Michelle
48 episodes
6 months ago
Subscribe
這是一檔探討普通人生活、記錄自我成長的播客。面對生命的有限、生活的庸碌以及殘酷,我們也許束手無策、悲觀懊惱,但依然努力尋找方向和力量。未來漫漫,道阻且長,我們能做的是對自己和世界保持真誠與開放。 兩位主播是分別生活在美國和澳洲的好朋友。一位在紐約的律所賣命,一位在悉尼剛剛重回社畜人生。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悲觀生活指南 is the property of Wei, Michell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這是一檔探討普通人生活、記錄自我成長的播客。面對生命的有限、生活的庸碌以及殘酷,我們也許束手無策、悲觀懊惱,但依然努力尋找方向和力量。未來漫漫,道阻且長,我們能做的是對自己和世界保持真誠與開放。 兩位主播是分別生活在美國和澳洲的好朋友。一位在紐約的律所賣命,一位在悉尼剛剛重回社畜人生。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48)
Latest
悲觀生活指南
EP47 重新審視好學生心態,給自己創造更多自由的空間
兩位曾經的好學生,現在的「好學生心態」受益者+受害者重新審視好學生心態,嘗試為自己探索出更自由的生活空間。 【聲音目錄】 2:52 好學生心態是如何形成的 6:40 以恐懼驅使的好學生心態,讓我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永遠不滿足,不接受自己可以有缺點 12:51 高發「冒充者綜合癥」的好學生們 14:43 好學生心態讓「我」成為一切問題的根源 16:41 好學生心態的枷鎖是非黑即白、可量化以及單一的評價體系 20:17 好學生心態容易讓我們忽視自己的感受,不相信自己,只相信他人的評價與認可 24:28 做慣了好學生,我們只知道如何玩一種「遊戲」 25:52 這樣的好學生心態也為我們自己和周遭的他人帶來了很多「好處」,我們不想全然否定,但想探索一種平衡的方式 27:13 好學生們,換一個遊戲玩吧,你也可以玩的很好! 29:13 好學生與遲來的叛逆期/身體裏讓我害怕的叛逆的沖動 33:39 打破好學生心態要接受自己不能掌控一切、看到命運給出的信號 36:09 被他人羨慕的「好學生」式的人生有著沈重的枷鎖與煎熬 39:58 打破「好學生」心態並不一定意味著根本改變自己人生的賽道 43:07 好學生心態之很喜歡回看過去來解釋現在的不如意 49:45 薛寶釵的「什麽都想要」也是好學生心態? 54:10 好學生的心態之愛比較、容易感受到同儕壓力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音樂來自:https://audionautix.com/Music/KickedUpPumps.mp3
Show more...
2 years ago
59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46 做出容易接受難——負面評價的邊界在哪裏?
上一期關於年齡焦慮的節目發出之後,我們收到了沒有預料到的較多數量的不認同我們的表達的聲音。借此機會,我們嘗試討論負面評價的邊界問題。 為什麽對他人做出非正面的評價如此容易,而接收方常會因此困擾,或產生憤怒的情緒,或開始自我反思。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與他人的意見不同,我們究竟該不該,以及如何去表達這種不同的觀點呢?用性別意識去看這個問題,女性是否常常會過度自我反思,缺少了某種穩定的內核?這種反思的習慣是否也會幫助女性自我成長,最終達到自洽的狀態?觸及到女性話題之後,我們又延伸出來去探討我們收到的關於我們不夠「女權」、不是「真」女權的評價。在這個並非真空的社會,踐行女性主義真的像口號中喊得如此容易嗎?為什麽人們不喜歡反復的、焦慮的、搖擺的表達? 【聲音目錄】 4:20 在給他人負面評價時心態是什麽、出發點是什麽重要嗎? 11:17 相同的內容以不同的目的為出發點進行表達,接受者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 13:57 負面評論的暴力性——當我們無法控製他人的評價,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 18:26 評價時相互的——評價他人的同時,也會暴露評論者自己的觀點 19:33 一個喜歡對他人妄加評價的大環境會讓個體麻木,我們甚至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評價會傷害他人 24:16 如果他人的行為言論對自己產生了影響,我們要不要說出來,要如何表達對他人行為言論的不認同才合適 33:09 如果我評價他人的價值體系並非普世——在一個隔離的世界,我們要如何與立場不同的人對話 40:30 陌生人對我們的評價價值不大,希望我們都能夠逃離這類評價對我們的影響 42:28 「收到負面評價-過度反思-尋求認可」的內耗循環以及女性習慣性的過度自我反思 48:41 積極評價的生態環境與建立穩定內核的關系 53:33 為什麽大家不喜歡不認可與某些社會規則對抗過程中的糾結、矛盾、焦慮與反復?我們真的被允許如《重啟人生》的故事一般生活嗎? 56:36【悲指跑題】我們如何回應他人對我們「不夠女權」的評論?究竟誰掌握了判斷「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的裁判權——有困惑有焦慮才正常,踐行女性主義也許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與困難的多,看到與承認自己的焦慮與反復也許是開始抗爭的前提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音樂:https://audionautix.com/Music/KickedUpPumps.mp3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5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45 陷入年齡焦慮的困境,我們也在尋求指南
30+的我們自認為具有性別意識,有足夠的反思能力,卻也依然感到了年齡帶來的焦慮。我們嘗試坐下來梳理自己的年齡焦慮,一切沒有結論,但我們依然在尋求指南。 【聲音目錄】 1:15 自以為有性別意識、「有反骨」的我們依然會為年齡焦慮 6:40 學習了那麽多女性主義的知識,我們依然難以擺脫身為女性的年齡焦慮,我們要如何與其共存 9:50 我們身處的環境、周圍同齡人的狀態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標準 12:28 跨過三十歲這關,我開始質疑自己以前的很多選擇 23:15 不同的生活目標:做一個領域的專家vs收集體驗 30:12 跟隨命運的安排會幫助我們減少焦慮嗎——《臣服實驗》、命運、直覺、運氣 38:00 不同性別與不同年齡段的年齡焦慮 46:42 年輕的皮囊vs成熟的舒展 52:26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來看,順應主流社會的標準也許註定看起來更幸福 60:01 奧德賽時期與穩定的人生目標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音樂: Music by Ashot-Danielyan-Composer">https://pixabay.com/users/ashot-danielyan-composer-27049680/?utm\_source=link-attribution&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music&utm\_content=131746">Ashot-Danielyan-Composer from Pixabay">https://pixabay.com//?utm\_source=link-attribution&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music&utm\_content=131746">Pixabay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8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44 人人都愛面子,你的面子是哪一種?
在一些情景中,我們總會傾向於犧牲自己的感受,為了去顧及自己的「面子」。這些好面子的行為背後的動因是什麽?是關乎社會習俗的標準還是關乎你的渴求與恐懼,亦或是一種自我表達?华人「好面子」,西方社會中的「好面子」和我們有什麽不同?從性別為度看「好面子」,女性是否更害怕傷害男性的「面子」?給其他人的面子與照顧他人的感受之間的區別是什麽? 【聲音目錄】 2:16 以「講價」的場景為例,我們「好面子」的點不同,我為了「面子」而做的一些行為,在另一個人身上可能完全不成立 6:24 每個人「好面子」背後的動機似乎可以溯及到困擾或伴隨這個人一生的「母題」 8:19 「好面子」對行為似乎是相較於自己的感受更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是去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維護「面子」的投入與產出比 12:33 社會習俗標準下的有面子與個人標準的有面子——這關乎在你的價值體系中什麽對於你來說有更高的價值 14:46 愛面子與虛榮之間的界限——所在社會環境所推崇的價值可能會影響到很多人對什麽是「有面子」的定義 20:15 維護他人的面子與照顧他人感受的區別 27:18 「好面子」的性別為度:女性就是更傾向於維護他人的面子嗎? 34:12 西方社會的「好面子」與我們有什麽不同嗎——在更多元與開放的社會,自我表達與被看見是個體追求的目標,而尊重也更容易獲取 39:24 從自我發展的角度看,我們需要去追求不因為」好面子「而做或者不做某些行為的目標嗎 48:40 為什麽當我們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我們為什麽那麽怕他人看出來自己的意圖呢?為什麽我們如此看重結果而不珍視過程與體驗呢? 58:15 在與親密的人,特別是父母與戀人的關系中我們是如何「好面子」的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音樂:Acrylic On Canvas (2_01)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5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SP3 雖遲但到的年度回顧展望:我們走過的路都不會是彎路
一起做《悲觀生活指南》2年之後,分隔兩地4年之後,兩位主播在泰國相聚了。我們在普吉島酒店的泳池邊,對著小小的錄音筆,第一次面對面錄製了播客。2022年對我們來說都有很多變化,在萬變的洪流中,我們焦慮、痛苦、迷茫,渴望答案,卻也在與這些不那麽愉悅的情緒共存的過程中成為了新的自己。我們走過的路都不會是彎路。 如果你曾在過去的兩年中偶爾或經常收聽我們的對話,也許你是偶然點開這一期的新朋友,都歡迎並感恩你們來到我們的世界,這是一年的總結,也是新生活的開始。 【聲音目錄】 1:22 我們在泰國團聚啦 2:18 2022年回顧:我完成了自己新年時許下的願望,我更多的去參與具體的生活,嘗試放下各種「主義」對自己的束縛 7:14 2022年 what things f*ck you up? "他人的眼光" 10:39 2022年 What things f*ck you up? "負面的想法" 14:22 了解自己是誰,了解每個選擇背後的有意和無意,新的一年,我想要更勇敢與無悔地做選擇 19:15 旅行的意義是什麽?逃避責任還是打斷規律與掌控? 29:02 我們恐懼的事情如此不同,但無論如何人生中都有些艱難的課題需要自己去面對 32:14 對於你輕而易舉的事情,對於他人可能要很努力才能達成 35:12 結果導向型的高效率人vs註意力超級分散的拖延癥本癥 39:39 關於播客:畫的餅都沒有實現 41:43 改變與表達欲,對理論與主義的上頭、質疑、實踐與和解 50:56 感謝大家的收聽,有人聽我們講話,給我們這樣一個充滿支持的空間,是我們的privilege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
Show more...
2 years ago
54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43 分手2.0一切都不必重來,我們終將釋懷
繼上一次聊如何從失戀中恢復過來後,我們又聊了聊人生中很難不經歷的功課:分手。Michelle分享了她這一年離婚、戀愛到再失戀的感悟。我們也聊了聊如何建立親密關系之外的個人價值。一切都不必重來,我們終將釋懷。 【聲音目錄】 1:34 消失了這麽久我們去哪裏了——離婚,戀愛,分手,我的情緒在這一年像過山車一樣 4:37 經歷了這些情感的波折,我看到了自己新的一面,似乎更柔軟更脆弱了 7:17 依戀類型與情感需求是在關系中不斷流動與變化的 9:48 「痛苦是真的很痛苦,但我得到的感悟是值得的」 12:06 30+歲失戀,社會對年齡的期待與我的現狀似乎讓這種焦慮與痛苦加劇:我們似乎都希望從關系中獲得某種「穩定」的感覺 17:24 當一個人對伴侶沒有「占有」的執念了,似乎離開也變得沒那麽難了 20:58 離開十幾年的關系我的痛苦似乎沒有想象中劇烈,但是這段關系的結束對我之後人生的影響是深遠與巨大的 25:37 離開長期關系後,我在新的關系中變得不再堅持,喜歡妥協,我把自己的改變美化成自己成為了更好的戀人 32:47 建立在浪漫關系上的自我價值與自己獨立建立的價值:顯性、方式、感受、持久程度、來源之區別 41:52 戀愛是一門功課,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個體對愛的理解、感知與表達的不同與復雜性 47:10 分手之後的首要目的是療愈自己 60:00 激動的預告:老姐妹要相見了,悲指要團建了
Show more...
2 years ago
1 hour 3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42 親密關系中,我們需要怎樣的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關於如何經營親密關系的相關內容中。這一期,我們嘗試討論了為什麽提供情緒價值在親密關系中格外重要;物質與情緒價值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嗎;一個理想的可以為我們提供高情緒價值的伴侶具有怎樣的特質;對於伴侶如何處理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自己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存在「雙標」的情況嗎? 【Jollee*悲觀生活指南聽友專屬好禮】 手淘搜索 Jollee葡萄酒或復製評論區置頂淘口令鏈接: ¥RJpHdalHICr¥ https://m.tb.cn/h.UVjNXkp 以129元到手價購買Jollee經典四瓶裝禮盒,一次暢享所有口味(券後價格比雙十一到手價更低哦) ️在購買訂單中備註「悲觀」下單的購買訂單還會隨單附贈聽友專屬好禮「金屬酒石一組」和「木漿棉洗杯擦」一塊。(與店鋪其他加贈不可同享); 【聲音目錄】 4:23 為什麽在親密關系中我們越來越看重「情緒價值」? 8:22 親密關系中,情緒價值與物質價值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嗎? 16:18 一個人在關系中能提供的物質或情緒價值哪個更多,不能成為拒絕傾聽伴侶感受與需求的理由 24:58 女性在婚姻中的情感勞動與經濟價值 31:45 一個理想的能夠提供高情緒價值的伴侶應該具有什麽特質——看到對方的情緒,不逃避,以對方需要的方式回應 40:16 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既希望對飯可以為我們的情緒提供很多積極感受,同時又希望對方有能力對Ta自己的情緒負責 46:15 即使在親密關系中,對方對我們的情緒給予的關懷也不是理所應當的。道歉、感謝與溝通才能幫助雙方了解對方需要的情緒回應 54:28 如何處理沖突與對方的情緒是任何關系中的難題,保持積極情緒感受大於消極情緒感受才能讓關系繼續走下去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echat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Wechat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Wei、Michelle 剪輯:Michelle、Wei 文案:Wei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2 years ago
59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41 取悅自己,你不需要感到羞愧
取悅自己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又似乎沒有那麽容易。我們了解了很多「主義」,想要避免落入某些「陷阱」,好像卻在對抗中限製了自己的選擇。我們身處的環境,似乎也對我們自我取悅的方式有著諸多評判,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我們不斷調試著自己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選擇究竟是為了取悅自己還是他人。 自我取悅是一種自我表達,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保持探索與開放,沒有人比你更知道 how to be you。 【聲音目錄】 2:08 了解了那麽多「主義」,我們反而對自我取悅的方式更加困惑:那些真實感受到的快樂與社會層面的反思 6:30 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的快樂放在他人之後,取悅自己甚至讓我們感到羞愧、陌生、不舒適 8:18 我們害怕他人對我們選擇的自我取悅的方式與表達進行評判 9:42 不同文化中自我取悅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14:42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對於不同層次的「悅」都有不同的理解與需求 16:56 為什麽總是無原則地取悅所有人的「people pleaser」讓我們感到不舒適 25:15 一些行為究竟是出於取悅他人還是表達善意與禮貌會在不同語境中產生變化 27:28 他人不加「潤滑」的評判會讓我們懼怕自己決定的自我取悅標準,而轉而取悅他人、大多數人 35:28 女性的快感、自我愉悅,沒有人比你更知道How to beU 43:11 殺馬特與社會人:自我取悅、建立身份、獲得認可 50:08 任何自我取悅的方式,即使是私密的,都是一種關乎你是誰的自我表達 54:02 照顧他人的感受與懂得自我取悅似乎是互補的而非互斥的 56:46 有自我意識的自我取悅源自了解、馴服、自主選擇與耐心的探索 60:01 如果給我們一天的時間去取悅自己,我們會做什麽 【本期贊助beU日拋小白盒】 產品優惠信息: 【悲觀生活指南】專屬粉絲福利:天貓搜索【beU日拋小白盒】私信客服報暗號【悲指】,或點擊鏈接直接領取: https://taoquan.taobao.com/coupon/unify_apply.htm?sellerId=2214395403094&activityId=453407b8bb414839a9c12d499847d4a5 beU 很多崗位也在開放中:市場文案策劃、新媒體內容編輯、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包裝設計師,長期招募實習生(全崗位)base地:上海 - 長寧 E-mail: lareinatang@beu.net.cn | WeChat: lareina_tl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7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9 約會中的套路與真情
中國的七夕情人節剛剛過去,這一期我們聊了聊約會中的那些套路與真情。我們討論了約會的哪些階段我們最容易求助「套路」與技巧,那些情感教練教授的技巧真的可靠嗎?約會文化中盛傳的規則一定要遵循嗎?這些規則中性別的角色又是是什麽?我們也嘗試討論了西方約會文化,特別是調情文化,以及與中國約會文化的對比。 【聲音目錄】 1:36 在約會的哪一階段,我們最容易求助「套路」的指點 4:20 約會套路中的性別角色——女生一定不能主動嘛? 12:41 TA沒有主動聯系你,一定是「TA沒有那麽喜歡你」嗎 18:06 當我們還不懂對方表達與接受愛的偏好時,溝通是一件需要敢於脆弱的事情 23:06 男生也許真的比女生更敢於追求,不怕被拒絕? 25:48 關系是雙方互動的反應,你的行為也許可以塑造對方的行為 32:54 一些關於西方約會文化套路的討論 40:19 西方約會文化中的調情文化 48:37 中國「約會」文化與西方約會文化的對比:融合、混沌與形成 58:14 學習約會技巧、投其所好也是一種關系的經營嗎?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7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8 我們都曾在畢業季的十字路口仿徨
又到了一年畢業季,面對工作、繼續深造、考公、創業等諸多選項,我們都曾感到如此迷茫。怎麽選?選錯了要怎麽辦?父母的建議我要聽嗎?同齡人都那麽優秀,我究竟是怎麽了?考研失敗、面試被拒,巨大的挫敗又要如何去面對? 我們曾和正處在畢業季十字路口的你們一樣慌張,如今作為「過來人」,我們重新回看這些問題,雖然無法提供簡單的答案,但我們希望可以為畢業生們提供一些看待這些選項的角度或者一些陪伴與聆聽。 這一期是悲觀生活指南參加小宇宙的特別企劃「和小宇宙聊畢業」的特別節目。 【聲音目錄】 1:22 和小宇宙聊畢業——如何在畢業季保持良好心態,這一期我們會討論的四個問題: (1)畢業之際,不知道能做什麽,陷入迷茫; (2)畢業季,父母對我們的要求過高、對我們選擇的不理解 (3)同齡人都很優秀,自己相形見絀 (4)考研、找工作受挫後的焦慮 6:53 面臨多種選擇時,我們如此害怕選錯,究竟是因為什麽?如果有他人幫我們選擇,我們的焦慮會減少嗎? 13:00 畢業季的選擇為何如此關鍵,選「錯」了要重來究竟有多難?只有深耕的人才算成功嗎?還是說,當代社會是通才的天下? 20:36 面對多種選擇的兩面性:一方面我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另一方面每個選項的優點我們都不想放棄——為自己的需求排序,同時擁抱改變的可能 26:23 害怕犯錯讓我們面對選項難以抉擇,我們需要認識到任何選項的復雜性,讓自己去體驗、去犯錯,時間會給出答案 30:53 「過來人」與睿智的人也沒法幫我們做決定,我們需要了解並尊重自己個體經驗的獨特性 33:35 面對父母對我們畢業選擇的建議或幹涉,也許你沒想到,我們竟然想勸大家打開心扉去聆聽 42:10 選擇究竟是靠著感覺、直覺還是邏輯思考做出的?或者說,如何做選擇取決於做決定的當下你是誰,以及在做決定之前,你都做了些什麽 47:36 面對同輩壓力,別人可能沒有看起來那樣「毫不費力」,我們也必須接受自己的人生,這可能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53:53 如何將同輩(圈子)壓力轉換為同輩(圈子)動力 59:36 面對失敗與錯過的痛苦是必然的,沒有解藥的,「車到山前必有路」、「殊途同歸」,這些俗套的話與「認命」和一點點「自我欺騙」,也許能幫助我們更快地重整旗鼓 60:03 有時候「失敗」只是因為你不符合某一種標準,換個角度與方向,也許你會發現那個轉變的契機 60:06 大公司還是小雇主,工作還是考研,也許沒有哪個選項更好,但我們就是會為了自己的選擇做出很多解釋,將其合理化,這無可厚非 60:10 結語:我們理解畢業季的焦慮,作為過來人,我們想說的是人生的選擇會越來越多,經歷過這樣人生節點的你們會活得越來越開闊,祝大家好運,畢業季愉快!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KICKED UP PUMPS -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6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7 独处时,我们为什么反而感觉不自由?
【Jollee特调7度果味微泡葡萄酒】 Jollee简化了葡萄酒的准入门槛,产品口味不再受传统限制。在经典葡萄酒的基础上加入天然的花果原料,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偏好。另外,邀请了葡萄酒大师Mark Pygott亲自选品调配,在口味上满足了每一款都好喝的超高标准,让选择葡萄酒变成一件简单的事。精致的小瓶装、亲民的定价、更适口的风味,饮用葡萄酒变得不再有压力。通过Jollee,让年轻人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葡萄酒的魅力,接纳并拥抱葡萄酒,创造属于他们的愉悦记忆。 【Jollee*悲指听友专属好礼】 购买方式:手淘搜索Jollee微泡葡萄酒 或 手淘复制口令链接:47¥vUQu29OtrYJ¥ https://m.tb.cn/h.fI2XVBz jollee果味微泡葡萄酒 领取40元优惠券,到手价129元购买Jollee经典四瓶装礼盒 一次畅享所有口味 备注:“悲指” 可享听友专属好礼 (金属酒石一套) xyz平台上本集留言点赞数最高的3名听友赠送价值109元的 Jollee尝鲜2瓶装礼盒一组 独处时,你会感到焦虑吗?那些社交活动中带来的同侪压力、自己没能充分利用时间的愧疚以及周遭令人害怕的安静,对于当代的年轻人,不焦虑地独处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喝着酒,尝试探索如何不焦虑地独处这个问题。 【声音目录】 5:01 独处时喝酒与以社交为目的喝酒时感受的不同 9:30 不焦虑地独处并不容易,对内向的人也是如此 15:30 物理空间上脱离了社交身份的束缚,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是无孔不入的,在独处时我们依然感受到压力 18:46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可以翻译为“错失恐惧症”)心理与对孤独常态的抗拒 21:47 一个人独处时,我们也很难不将自己的着眼点与心思放在外界 25:25 我们多么害怕浪费时间,恐惧我们没有把时间花费在“有价值”的事情上,也许我们都需要“多巴胺排毒日” 30:24 有独处能力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独处能力的具象与抽象能力 38:14 独处时一定要自我反思并面对自己全部好的或坏的情绪才称得上诚实的面对自我吗? 42:32 独处时的自我与社交时的自我是如何的不一样? 46:02 向内自我探索与向外探索的微妙平衡 53:14 自主地有意识地从长期的关系、状态或身份中抽离出来,不管是不是独身一人,都是一种独处 59:20 那些独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联系悲指】 听友群小助手wx号: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观生活指南 公众号:悲观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电子邮箱:bgshzn@gmail.com 通过爱发电赞助我们: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辑:Michelle、Wei 音乐: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5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6 世界掩埋在隨機荒誕的鬧劇之下 |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麽做
"一個焦慮的紐約客,在處理個人問題的同時,試圖提出日常生活的建議" "有趣、悲傷,最後,又讓人驚訝的深刻" 「一絲黑色幽默以及豐富的共情」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麽做》(How to with John Wilson),我們甚至難以將其分類,它是紀錄片、「真人」秀,也可以說是一部紐約客的vlog。它怪誕、隨機、看似沒有主題又探討了深刻的主題。看似隨機又荒誕的碎片影像全是一地雞毛的生活鬧劇,拼湊在一起卻又讓我們感嘆記錄與再創造的意義。 【聲音目錄】 01:40 紀錄片簡介、主播個人感受 5:18 有主題卻也沒有主題,淩亂之下卻又有深意,這部片子就像一部當代藝術作品 8:43 這部紀錄片讓觀眾重新思考記錄的意義;選擇記錄什麽關乎個人身份的表達 10:48 這部紀錄片和一般流行的Vlog的不同究竟在哪裏 13:23 既然這部紀錄片記錄的是人類荒誕尷尬一地雞毛的生活,為什麽有人會認為它充滿了「同理心」(empathy)? 17:51 約翰威爾遜真的是像紀錄片中表現得如此尷尬的人嗎?鏡頭放大了被拍攝者的反應,也給了導演一種保護去進行探索與實驗 24:27 這部紀錄片真實呈現了生活的一地雞毛,卻沒有給我們解決方案——紀錄片具有提供解決方案的功能嗎? 29:04 我們對於這部紀錄片的不同感受:究竟是復雜的"喪"還是它其實給了我們一絲希望 39:10 第一季的有機天然粗糲 vs 第二季的更可預見性與程式化 42:07 記錄的意義在哪裏? 48:21 記錄能否讓痛苦不再僅僅是對自己的消耗? 52:30 我們通過記錄去賦予的意義不只是積極、實用的意義 56:41 記錄是為了被看到、被認可、被註意嗎? 60:00 我們以為自己看到的真實可能是別人製造出的真實 60:01:52 生活的隨機性vs目的性 60:06:45 大量積累的素材與敏銳度讓這部紀錄片充滿巧思 60:09:12 約翰威爾遜的十萬個怎麽做真的那麽「紐約」嗎? 60:14:20 看完這部片子,我們會開啟自己的記錄與創造嗎?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9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5 悲指夜談 | 一次關於存在與虛無的無主題對話
下了班的晚上,兩個社畜拖著疲憊的身軀開始了一次無主題對話。 做社畜好累,下班後沒有多余的精力可以吸收任何新的信息或知識——還是說工作的繁忙已經滿足了自己「有用」的需求,因此下班後不再有繼續做「有用」之事的動力? 在一期討論「在背後吐槽朋友」為主題的播客節目中吐槽自己的朋友,朋友聽到後聯系了我,我們通過這種帶有「特權」的方式進行了溝通 你願意和他人交換人生嗎?——那些令我們羨慕的人生,你敢換嗎? 12歲的你會怎樣看待現在的你?——我覺得這是一道偽命題 東航事件讓我陷入一種生命渺小與無意義的存在主義危機——跳出了具體的生活苦惱,在空中看人生,無法解釋、難以解決,我陷入了虛無 我們也看了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的《花束版的戀愛》,我們沒能從方方面面分析這部電影折射的社會現實,我們又一次談了談這部電影給我們的感受、它討論的共同愛好與親密關系的話題、門當戶對、出軌的原因等 最後,無主題的對話落到了暢銷書《掌控習慣》提到的:想要改變習慣,可以從改變環境出發 【聲音目錄】 1:38 做社畜真的好累 3:22 在播客裏「吐槽」朋友之後,我們進行了溝通 7:53 你願意和他人交換人生嗎 15:00 12歲的你會如何看現在的你?這是一個偽命題嗎 23:40 東航事件讓我更覺得生命的渺小與無意義——一次非常虛無的關於存在的對話 32:53《花束般的戀愛》:電影鑒賞、共同的興趣愛好與親密關系的關系、橡皮泥人格、門當戶對的合理性 54:12 理論上講,任何兩個人都有成為長期伴侶的可能性;出軌的原因比厭倦伴侶復雜的多 改變 58:33 改變習慣可以從改變周圍的環境開始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3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4 對友情的靈魂拷問——你介意好友和他人吐槽自己嗎?
你有沒有一個很喜歡和你吐槽其他人的親密朋友?共同吐槽其他人似乎讓你們變得更親密了,但在某些瞬間,你會不會忽然開始懷疑:TA有沒有像和我吐槽其他人一樣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向其他人也在吐槽我呢?在背後吐槽自己的朋友究竟是什麽心理,是一種道德上有瑕疵的行為嗎? 【聲音目錄】 1:21(Wei)當我向Michelle吐槽我的其他朋友,Michelle向我發出了靈魂拷問:你有沒有和你的其他朋友吐槽我? 2:53 更高親密層級的關系的排他性也排除了向第三人去「吐槽」這段關系與對方的可能性嗎? 7:11 吐槽的內容與程度會根據被吐槽對象和傾聽對象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10:26 共同吐槽一個人是讓關系更親密的一種快速有效的方式 14:00 在背後吐槽朋友常常是因為有些敏感的事情很難當面向朋友講明,在兩個人之間解決 吐槽總比誇贊更多、更容易產生情緒與討論 18:29 在一些情景中,我們喜歡將被討論的朋友的身份淡化,進行「匿名化」處理 20:34 介意朋友向他人「吐槽自己」是出於怎麽樣的心理 28:52 在親密關系中我可以接受伴侶對自己的某些負面評價,可在與朋友的關系中,我卻非常難以接受 31:06 當親密關系中出現了爭吵,伴侶向自己的朋友吐槽,我們為什麽會感到如此不適 37:19 當親密關系中的爭吵不可調和,邀請朋友作為調停人真的有用嗎? 40:47 如果女性朋友和男性伴侶因為家務的性別分工問題爭吵,Michelle會采取怎樣的調停方式與立場? 44:12 我們不想對在背後吐槽朋友這個行為進行任何道德批判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48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3 分手如此痛苦,我該如何走出來
【本期贊助品牌:italki全球語言學習社區】 italki是一個全球語言學習社區,在這裏你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學習外語,暢聊文化,共同探索語言的奧秘。150+種語言1對1在線母語教學,上一課付一課!快來開啟你的語言學習之旅吧。 👉 戳鏈接:https://dwz.cn/k9t5Bjzy 有人會把分手後的痛苦和戒毒相比,曾經高度親密的兩個人忽然需要變成更有邊界的、相對疏遠,甚至可能再也不會見面聯系的關系,這種變化讓我們痛苦,曾經的愛與習慣不知道要如何安放,連對自我身份的認知都可能因此喪失。痛苦的當下,我們更加想念已逝去的美好,甚至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再也不會好起來了。從分手中走出來,是一個艱難的可能也相對漫長的過程。這一期,我們從自己的經驗總結出能夠幫助我們走出分手的方法。如果你正在經歷分手或曾經經歷過痛苦的分手,相信你都可以從這一期找到一些安慰與共鳴。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來自樸樹《我愛你,再見》歌詞中關於分手的一段話: 「讓故事再發生吧 讓我的人生充滿遺憾 一切都不必重來 什麽也無須更改 生活在繼續 舞會從來不曾停止 一錯再錯的 這故事才精彩」 【聲音目錄】 3:39 對一個沈浸式戀愛沈浸式分手的人,每段不同長度與深度的戀愛的結束帶來的痛苦是否有所不同 8:01 分手後的四個階段——否認-憤怒-挽回-接受 14:53 走出分手——不管當下多痛苦,請記得自我照料、自我關懷 20:25 走出分手——與TA斷聯、清理任何可以讓自己想到TA的事情或習慣 26:15 主動分手的人一定更容易走出來嗎? 29:54 男性不是沒有感受,而是情緒表達受限 32:08 走出分手——與朋友吐槽前任 33:24 一段感情是如何開始的真的很重要嗎 41:49 一起玩洋蔥卡讓我和約會對象的感情迅速升溫 43:33 走出分手——運動與回到自然,支持自己走下去的美好與希望可能就在自然中 50:46 走出分手——工作難得地讓我感到幸福、從小事做起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沈浸在他人的故事中忘記自己的傷心 52:23 走出分手——分手後立刻開始一段新的關系(rebound)真的健康嗎? 54:38 我們選擇和一個人在一起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將其中「現實」的原因用語言講出來會破壞浪漫愛的純粹 59:40 共同的興趣愛好對於一段親密關系真的那麽重要嗎? 60:01 走出分手的實用方式大總結 【走出分手相關資源】 (書)曹雪敏《分手心理學》 (播客)「不愛學習」第10期《分手後該如何治愈傷痛?野生失戀教育討論會》 (心理學資源)The School Of Life(B站、油管均有資源,有專門關於分手、親密關系等系列科普視頻) (心理學資源)Know Yourself關於失戀/分手的一系列文章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2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2 生活需要儀式感,so?
「生活需要儀式感」,這句話反復出現在「帶貨」的軟文中、教我們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文章中,儀式感似乎可以讓平凡重復的生活變得特殊而值得被記住。這一期節目中,我們圍繞著「儀式感」這個話題,討論了為什麽儀式感對我們有這樣的吸引力,它為我們帶來了什麽,又為我們套上了怎樣的枷鎖? 生活需要儀式感,so? 【聲音目錄】 2:11 表面「無欲無求」的人反而更喜歡儀式感嗎? 4:03 在現代社會,有儀式感的事情一定是很少發生且必須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實現的嗎? 6:55 儀式感與生活品味的區別——對意義的追求與賦予;對「活過」的紀念與記錄;關於「我是誰」的個性化表達 10:57 儀式感真的可以如我們所願,緩解生活的重復與枯燥嗎? 14:47 被文化建構出來的「儀式感」與向自己和他人證明的需要 21:39 儀式感讓生活變得「高效」 23:12 節日固定搭配的「儀式感」為什麽很難讓人真正感動 28:28 遲到的「情人節儀式感指南」 34:05 生活中美好幸福的瞬間一直都在,我們一定需要儀式感來提示它們的存在與意義嗎? 37:56 既然我們追求儀式感,為什麽我們又對拍攝普通人重復生活的vlog如此感興趣? 44:15 儀式感與消費主義;進步的理論與真實的生活 60:04 有些儀式感源於對未知的恐懼,為了獲得一些掌控感 60:07 生活的枯燥與重復是否和我們缺少目標有關 【節目中提到的內容】 小紅書博主「他塔拉」「戀愛5年,用著3種方式聊天,我們更愛了…」 喬希·科恩《什麽都想做,什麽都不想做》 Youtube頻道「Better Than Yesterday」"I Increased My Productivity 10x - By Turning My Life Into a Game"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Michelle、Wei 音樂:Give A Little by Shane Ivers - https://www.silvermansound.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3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SP2 遲到的周年回顧:在流動和變化中參與更真實具體的生活
姍姍來遲的《悲觀生活指南》一周年特別節目,在這一年當中,主播成為了我們的身份之一,我們經歷了一些悲指的高光時刻,我們對待播客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對自己過往的表達有了新的思考。在悲指的幕後,我們兩個人的關系也因為做播客出現了矛盾與爭吵,這讓我們開始思考矛盾對於關系的影響。 感謝每一位聽眾、嘉賓、平臺及其他播客在2021年的陪伴與支持。 【聲音目錄】 1:51 一年前我們可以用四天完成播客的剪輯、logo設置、平臺托管註冊等繁復的工作,一年之後,我們對播客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3:35 《悲觀生活指南》一周年的「高光」數據之「一共做了多少集」? 4:09 《悲觀生活指南》一周年的「高光」數據之「最受歡迎的三集節目」 organic、粗糙的、原始的第一集 vs 有更多技巧、更有做播客意識的之後的單集 對主播個人來說最特別的三集節目: 7:33 Wei選擇的「EP19 人生若痛苦大於快樂,我還要帶一個新的生命來這個世上嗎?」 悲觀的氛圍、困擾自己具體生活的難題、難以給出答案的宏大問題,我在播客中為自己的決定找理由 12:30 Michelle選擇的「EP17 30歲,是什麽讓我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急轉彎?」 理論也許可以解釋我的決定,而作出決定的當下卻可能是基於高濃度的情緒 當時看來重要的決定,環境的劇變,現在我卻意識到「我還是原來的我」 24:18 兩位主播共同選擇的「EP31 多元群體的親密關系:愛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與修煉的課程」 這一集播客錄製後,我們因為做播客產生的最嚴重的爭吵與矛盾 矛盾與爭吵看似解決了,那些傷害與負面的情緒會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關系 關系越親密的人,越有可能對對方進行預判與judgment 39:12 Wei選擇的「EP14 紀錄片《算命》| 算不盡蕓蕓眾生微賤命,回頭看五味陳雜奈何天」 戰戰兢兢的表達讓我們被創作者看見 有自我意識的「高高在上」的視角也應當被批評嗎? 49:05 做播客遇到的困難之串臺采訪時我們遇到的問題 2021年的感悟與2022對播客與生活的新展望 57:35 (Michelle)不要給自己設限、相信人對改變極強的適應能力 59:37 (Michelle)做播客就像將普通生活的真實面貌在流動的話語池中表達 60:01 (Wei)我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參與」具體的生活 60:07 (Wei)播客成為了自我身份的一部分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Wei、Michelle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1 hour 14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30 誇你自信,你怎麽不樂意
自信,似乎是令人羨艷的一種心理狀態,然而在有些時刻,我們卻因為被他人「誇贊」自信而感到些許不適:是我太自負了嗎?還是太張揚了?我是不是應該收斂一點,我是不是應該更優秀才可以如此自信?這一期我們嘗試探討了這種微妙心理背後的原因,既然自信是人人追求的狀態,為什麽被評價為自信卻可能產生更多的自我懷疑。 【聲音目錄】 1:06 被他人「誇贊」自信,誇贊者與被誇贊者似乎都有很微妙的心理活動 3:13 自信是主觀的、個人化的對自己能力的感受,其他人如何有立場去判斷另一個人是否自信 5:51 「普通」就不配自信嗎:東西方語境下對「自信」有著不同的態度嗎 12:51 我們反感的是過度自信,但自信作為一種主觀感受,一定會與現實的能力有所偏差 15:04 評價他人自信時暗含的言外之意,可能是因為他人的自信讓我們「相形見絀」 21:46 相信自己是否有令人信服的根據也許不那麽重要 24:38 自信的心理特征總是與外向、張揚等性格特點聯系在一起,與東方文化更推崇的品質有所不同 27:20 我曾因為害怕被評價為「自信」而收斂自己的行為甚至自我懷疑 30:33 風險與自信的關系:不懼怕風險的人一定自信嗎? 35:32 從性別的維度看自信:被打壓的女性自信 48:01 我們都渴望作一個自信的人,而讓我們不舒服的是用自信這個詞來表達的「言外之意」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Wei、Michelle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51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29 不必刻意尋找對的人(the one),當下才是我們的生活
「如何確定對方才是那個對的人?」這一期,我們嘗試圍繞這個親密關系中困擾很多人的問題進行討論:為什麽對方吸引我的特質卻在日後成為了我們產生矛盾的原因?關系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解決嗎?在親密關系中,我們究竟是在愛他人還是只享受被愛?這世界上究竟存在the one(對的人)嗎?還是我們需要the one來解釋人生? 這不是一道容易回答的問題,生活有太多種可能性,伴侶也是,或許答案就在當下的生活之中。 【聲音目錄】 1:54 西方dating文化讓雙方有更長的時間可以考慮是否要進入親密關系,也可以相對輕松地結束進一步的關系 5:45 我們在講「我愛你」對時候究竟在表達什麽?「愛」作為語言是被建構的嗎? 9:23 吸引我的人是和我完全不同的人,而最初吸引我的特質卻可能成為日後最大的矛盾源起 13:39 一個人無法滿足另一個人的全部需求,但關系仍在持續,可能是因為核心需求被滿足了 21:42 親密關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越放越糟糕,有時候放下解決問題的執念,才能繼續走下去 23:15 可以擱置問題的前提是雙方有意願讓關系走下去,那麽我們如何確定這段關系可以並值得繼續走下去? 24:51 期待伴侶為我們改變大概率會失望,也產生了更多的痛苦 26:26 愛的自私之處:愛他人是為了被愛 31:43 浪漫愛的發生也許並不難,多巴胺、對對方不切實際的想象讓我們難以看到未來這段關系要面對的難題 36:48 也許這世上本沒有對的人(the one),但我們需要這個概念來解釋人生 41:44 《笑傲江湖》與《流星花園》:令狐沖最愛的是誰?杉菜愛上的是花澤類的關心還是他本人? 44:25 保持溝通的暢通以及對對方的好奇,可能是親密關系長期走下去的關鍵 46:14 如果非要給「如何確定對方是對的人」一個答案,那就去嘗試吧,親密關系是人生修行的重要部分 47:52 跳脫當下去期待未來的那個人會更好、伴侶會變得更好、我們的關系會更好,我們可能無法認真生活在當下,當下才是我們的生活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這一期特別感謝「愛發電用戶_VXxn」對我們的贊助與支持) 主播/剪輯:Wei、Michelle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3 years ago
54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EP28 在社交中覺得自己不夠「會來事兒」的我們,如何面對這個現實?
我們常常認為自己在社交中不夠「會來事兒」,但我們似乎又熟知一般社交場合的要求,並盡量做到讓他人感到舒適,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也算會「來事兒」。這一期我們聊了聊社交中「會來事兒」標準的模糊性與其較大的彈性,分析了自己總覺得做得不夠好、沒能完全符合社交標準的原因,也嘗試延伸探討了社交中的社交技巧、西方的Being nice的標準與「會來事兒」之間的關系。 【聲音目錄】 00:54 什麽樣的行為是我們認為的「會來事兒」?;「會來事兒」是對一個人褒義還是貶義的評價? 2:39 我們自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或某些場合中「不會來事兒」,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8:48 「不會來事兒」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不舒服也讓我們進一步自我責備嗎? 14:04 「來事兒」的行為與標準似乎只會發生在那些具有功能性或牽涉權力利益的關系中:對媽媽好不是會來事兒,而對婆婆好便又可能被評價為會來事兒 15:52 在工作中,如果會「來事兒」的行為不會讓對方討厭,甚至可能可以為你我們自己帶來利益,我們為什麽有時會自我掙紮,抗拒做一些看起來很會來事兒的事情呢? 21:57 會社交與會來事兒之間是怎樣的關系?會社交的人一定會來事兒嗎?會來事兒的人就是會社交的人嗎? 29:32 讓我們感到「假」或不真誠的社交行為與"Being nice"的善意的區別在哪裏? 32:36 "Being nice"與「會來事兒」又有哪些不同? 35:47 西方標準的禮貌善意(being nice)與中國標準的「會來事兒」 40:06 不論在哪種文化中,會社交的人總是受歡迎的 42:31 社交的廣度與深度,我們如何選擇? 47:47 聊了這麽多,我們想成為一個會來事兒的人嗎? 【聯系悲指】 聽友群小助手wx號:MoreThanAFarce 微博:@悲觀生活指南 公眾號:悲觀生活指南 即刻:Michelleeee、Weiiiii 電子郵箱:bgshzn@gmail.com 通過愛發電贊助我們:http://afdian.net/@20210106beizhi?tab=home 主播/剪輯:Wei、Michelle 音樂:Creative Commons Music by Jason Shaw on Audionautix.com
Show more...
4 years ago
51 minutes
悲觀生活指南
這是一檔探討普通人生活、記錄自我成長的播客。面對生命的有限、生活的庸碌以及殘酷,我們也許束手無策、悲觀懊惱,但依然努力尋找方向和力量。未來漫漫,道阻且長,我們能做的是對自己和世界保持真誠與開放。 兩位主播是分別生活在美國和澳洲的好朋友。一位在紐約的律所賣命,一位在悉尼剛剛重回社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