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敘述
這裡是論文投資學 Quantified Dialogues,用AI工具每周探討有意思的投資學術論文
和我們一起踏入投資的專業世界
論文大綱:
主動管理平均報酬必等於市場,但扣除較高的成本後,長期績效一定低於被動管理,這是簡單的數學事實。
內文討論:
a. 如果主動管理的平均報酬在扣除成本後一定輸給被動管理,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選擇主動管理?
b. 這篇文章說“平均”主動管理績效會輸給市場,那是不是代表某些厲害的經理人還是可以長期打敗市場?
c. 文中提到“樣本偏誤(survivorship bias)”,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影響主動基金績效的統計?
d. 如果我是小資族,只能投資幾萬塊,是不是更應該選擇被動投資?還是可以嘗試選一些看起來績效比較好的主動基金?
e. 什麼是“正常投資組合(normal portfolio)”或“基準(benchmark)”?我應該怎麼選我的 benchmark?
f. 文章說“用簡單的算術就可以證明主動投資平均輸給被動投資”,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嗎?
g. 很多人說在市場低迷時主動基金表現會比較好,這種說法和文章的觀點矛盾嗎?
資料來源: Sharpe, William F. "The arithmetic of active management."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47.1 (1991):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