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裡是論文投資學 Quantified Dialogues,每周用AI探討有意思的投資學術論文
和我們一起踏入投資的專業世界
論文大綱: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在存在通貨膨脹且僅有名目資產可供選擇的情況下,有限期投資者的動態資產配置問題。文章首先建立了一個分析框架,用於推導投資者在通膨環境下的最佳投資策略和間接效用,並給出了封閉形式的解決方案。作者接著校準了其模型,使用了美國國庫債券殖利率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月度數據,以及年度數據。研究結果顯示,動態策略的效益和投資組合中的期限效應,高度取決於實際利率的均值回歸特性。
內文討論:
A. 論文裡提到通貨膨脹對資產配置有影響,那通膨會不會把所有投資回報都吃掉?
B. 為什麼在模型裡要同時考慮「實質資產」和「金融資產」?這兩者的差別是什麼?
C. 通膨會讓投資組合的風險變大嗎?還是只是回報的不確定性增加?
D. 為什麼作者用了隨機過程來描述通膨?通膨不是政府數據可以直接預測的嗎?
E. 如果利率和通膨是一起變動的,那我要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調整投資?
F. 論文裡有提到動態配置,那是不是代表我要一直頻繁調整我的投資組合?
G. 為什麼效用函數可以衡量我對通膨風險的厭惡?這跟一般「怕風險」有什麼不一樣?
H. 勞動收入在通膨下也要被考慮進資產配置,這是不是代表上班族在高通膨時期更難投資?
I. 通膨對股票和債券的影響差在哪裡?是不是股票比較能抵抗通膨?
J. 論文最後提到長期和短期的配置會不同,那我應該怎麼分辨自己是要採取長期還是短期策略?
資料來源: Brennan, Michael J., and Yihong Xia. "Dynamic asset allocation under infl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7.3 (2002): 120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