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裡是論文投資學 Quantified Dialogues,每周用AI探討有意思的投資學術論文
和我們一起踏入投資的專業世界
論文大綱:
這篇回顧整理過去 20 年對主動型共同基金的學術研究,探討基金績效、經理人能力、費用結構與報酬持續性,揭示主動管理的優勢與限制。
內文討論:
a. 既然這麼多研究說主動基金表現普遍不佳,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新基金推出?
b. 什麼是“alpha”?為什麼大家都在追求正 alpha?它真的能穩定存在嗎?
c. 有些研究說主動基金在市場不穩時表現較好,這代表我應該在熊市時買主動基金嗎?
e. 研究提到“基金經理人的技能”有時能創造超額報酬,那該怎麼判斷誰是真的高手?
f. 過去表現好的基金未來會繼續好嗎?怎麼看“績效持續性”這個概念?
g. 基金經理人換人或改策略,對基金表現有多大影響?這是我要關注的重點嗎?
h. 什麼是“活躍度”(Active Share)?這和報酬有正相關嗎?是不是越活躍越好?
資料來源: Cremers, KJ Martijn, Jon A. Fulkerson, and Timothy B. Riley. "Challenging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n active management: A review of the past 20 years of academic literature on actively managed mutual funds."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75.4 (2019): 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