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裡是論文投資學 Quantified Dialogues,每周用AI探討有意思的投資學術論文
和我們一起踏入投資的專業世界
論文大綱:
這篇分析探討了尤金·法瑪和肯尼斯·弗倫奇的研究,該研究旨在解釋公司獲利能力和投資對股票報酬的影響。他們開發了實證模型,並發現以滯後獲利能力、資產增長和應計項目作為預期指標,能有效預測股票報酬。
內文討論:
A. 為什麼用「過去的獲利能力」來預測股票報酬會比用複雜模型還準?
B. 資產成長率跟未來報酬呈負相關,是不是代表成長股報酬會比較差?
C. accruals 是什麼?為什麼它跟股票報酬有負相關?
D. 論文中的「公司強度」指的是什麼?真的能用來預測報酬嗎?
E. 這些指標對小型股和大型股的預測效果一樣嗎?
F. 加入這些變數後模型的解釋力變強了多少?
G. 為什麼「回歸預測值」反而比「簡單落後變數」預測能力還差?
H. 這些變數的預測效果是否只在某些時期特別有效?
I. 如果我想自己用這個模型投資,要怎麼抓出 lagged profitability 和 asset growth?
J. 實際應用時,這種方法能打敗市場嗎?還是只是研究上的結果?
資料來源: Fama, Eugene F., and Kenneth R. French. "Profitability, investment and average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2.3 (2006): 4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