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裡是論文投資學 Quantified Dialogues,每周用AI探討有意思的投資學術論文
和我們一起踏入投資的專業世界
論文大綱:
此研究論文探討了股票平均報酬率的橫截面變異,並質疑了夏普-林特納-布萊克(SLB)模型的核心預測,即市場貝他值(β)足以解釋股票報酬。作者發現,在1963年至1990年間,公司規模(市值)和帳面市值比這兩個容易衡量的變數,更能有效捕捉平均股票報酬率的變異,甚至能取代槓桿率和盈餘價格比的解釋力。
內文討論:
A. 為什麼市值(Size)和帳面市價比(B/M)能預測股票的預期報酬?
B. 論文裡說 β 沒有解釋力,這不就打臉 CAPM 模型了嗎?
C. 市值小的公司為什麼長期報酬比較高?是風險還是市場低估?
D. 高 B/M 比的股票就是「價值股」嗎?這樣分類真的可靠嗎?
E. 他們是怎麼用回歸方式來檢驗哪些因子對報酬有影響?
F. 有沒有可能 Size 和 B/M 的效果只是統計巧合?
G. 這個模型跟三因子模型有什麼關聯?三因子模型就是從這篇來的嗎?
H. 論文的資料是從哪個市場?這個結果能套用到其他國家嗎?
I. 這些變數預測的報酬是超額報酬嗎?還是總報酬?
J. 如果我照這篇的方法選股,實務上要怎麼操作?有什麼工具可以用?
資料來源: Fama, Eugene F., and Kenneth R. French.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7.2 (1992): 427-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