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裡是論文投資學 Quantified Dialogues,每周用AI探討有意思的投資學術論文
和我們一起踏入投資的專業世界
論文大綱:
主要探討動態資產配置,概述了投資者在不同時間框架下的消費與投資決策。內容涵蓋了離散時間與連續時間多期模型,並詳細闡述了效用函數的建模,包括風險態度、習慣形成與遞歸效用等概念。此外,文件中也探討了在常數投資機會與隨機投資機會下的資產配置問題,特別是利率、股票收益、通貨膨脹風險及勞動收入等因素對投資組合的影響,同時簡要介紹了動態規劃和鞅方法這兩種分析工具。
內文討論:
A. 為什麼投資人需要同時考慮「未來消費」和「資產配置」這兩件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B. 論文裡常提到「效用函數」,這到底是什麼?作為新手,我要怎麼用效用函數來理解自己的投資選擇?
C. 在「單期模型」裡,為什麼只看一段期間的投資就能幫助我們理解更複雜的多期決策?
D. 為什麼風險趨避(risk aversion)的程度會對投資組合分配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E. 「隨機投資機會」這個概念是什麼?是不是代表市場每天在變,我就要每天調整資產配置?
F. 為什麼要學「動態規劃」這麼數學化的東西,它在真實投資中有什麼實際用途?
G. 論文提到「次佳策略的損失」(loss from suboptimal strategies),這是不是表示如果投資錯誤一次,影響會很大?
H. 在討論「隨機利率」時,為什麼需要用到像 Vasicek 或 CIR 這樣的數學模型?這跟我實際投資有什麼關聯?
I. 如果我有勞動收入(薪水),論文說資產配置要考慮它,那是不是代表上班族應該投資比較保守?
J. 論文最後提到「交易限制與交易成本」,那是不是意思是手續費和不能隨便交易的限制,會比數學模型更重要?
資料來源: Munk, Claus. "Dynamic asset allocation." Lecture Note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