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天看新聞不如每週聽研究。這裡沒有買賣建議,只有最新量化財經論文的 AI 對話解析,用最輕鬆的方式,你走進學術與市場的交叉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裡是論文投資學 Quantified Dialogues,每周用AI探討有意思的投資學術論文
和我們一起踏入投資的專業世界
論文大綱:
這篇論文指出:即使股票報酬可能均值回歸,長期投資股票的風險其實更高,保險成本也隨時間增加,打破「長抱股票更安全」的迷思。
內文討論:
A. 如果股票長期下來風險反而更大,為什麼市場還是鼓勵年輕人多投資股票?
B. 保險成本怎麼會愈來愈高?不是時間拉長會降低風險嗎?
C. 論文裡說要用「保險成本」來衡量風險,這是比波動率更準確的做法嗎?
D. 如果連「平均回歸」也不能讓股票風險變小,那還有什麼因素可以降低股票長期投資的風險?
E. 黑─舒爾斯(Black-Scholes)模型不是用來定價期權的嗎?為什麼能用來算股票保險成本?
F. 既然保險成本會隨投資期間增加,那是不是代表股市長期根本不適合保守型投資人?
G. 論文提到“勞動收入的風險”也會影響資產配置,那我怎麼評估自己的「人力資本」風險?
H. PBGC 是什麼?為什麼論文說它的投資方式其實風險很大?
I. 那股票真的不能當作抗通膨工具嗎?我常看到人說股票是「實質資產」耶?
J. 如果我是一個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應該怎麼實際應用這篇論文的結論來規劃投資?
資料來源: Bodie, Zvi. "On the risk of stocks in the long ru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1.3 (1995): 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