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不是「有多嚴重」,而是「誰在身邊」──用遊戲承接孩子的情緒。 為什麼「遊戲」其實就是孩子的心理治療?我們常把孩子的反應誤會成「個性有問題」,其實背後可能是「經歷過什麼」。為何ACEs(不良童年經驗)是「風險篩查」而非「診斷」?創傷不只看事件本身,更看「事件之後是否被好好接住」。Oprah 與 Dr. Bruce Perry 的創傷觀點:用「What happened to you?」取代「What’s wrong with you?」。真實故事分享:有人走得慢、復原需要更久,不代表他「不夠好」——當被理解與接納,孩子與大人都能再站起來。家長可帶走的重點 遊戲=孩子的語言:在玩中,孩子表達恐懼、練習控制、修復自我。接住情緒比「說教」更重要:先共情,再引導。家的安全感,是最好的復原力。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焦慮、過度警覺、迴避,其實都在說話。家中可立刻嘗試的「遊戲治療式」陪伴 描述而不評價:用「我看到你把車子推倒了」取代「你又弄亂」。借角色說心事:用玩偶說出「他好像很擔心」,讓孩子安全地點頭或補充。小小可預測:固定的睡前3分鐘玩偶戲,建立「我每天都被等候」。問對的問題:「今天有...
All content for 廣東話遊戲治療 Play Therapy in Cantonese is the property of Christal Lau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創傷不是「有多嚴重」,而是「誰在身邊」──用遊戲承接孩子的情緒。 為什麼「遊戲」其實就是孩子的心理治療?我們常把孩子的反應誤會成「個性有問題」,其實背後可能是「經歷過什麼」。為何ACEs(不良童年經驗)是「風險篩查」而非「診斷」?創傷不只看事件本身,更看「事件之後是否被好好接住」。Oprah 與 Dr. Bruce Perry 的創傷觀點:用「What happened to you?」取代「What’s wrong with you?」。真實故事分享:有人走得慢、復原需要更久,不代表他「不夠好」——當被理解與接納,孩子與大人都能再站起來。家長可帶走的重點 遊戲=孩子的語言:在玩中,孩子表達恐懼、練習控制、修復自我。接住情緒比「說教」更重要:先共情,再引導。家的安全感,是最好的復原力。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焦慮、過度警覺、迴避,其實都在說話。家中可立刻嘗試的「遊戲治療式」陪伴 描述而不評價:用「我看到你把車子推倒了」取代「你又弄亂」。借角色說心事:用玩偶說出「他好像很擔心」,讓孩子安全地點頭或補充。小小可預測:固定的睡前3分鐘玩偶戲,建立「我每天都被等候」。問對的問題:「今天有...
Send us a text 這集淺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的周邊症狀。 過動症的核心特徵我們或許已經耳熟能詳,但這次我們想探討 ADHD 通常會伴隨的其他問題。研究顯示,八成患有 ADHD 的人同時會有其他精神疾病。因此,美國兒科醫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建議,所有 ADHD 兒童都應接受進一步評估,以檢測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精神健康狀況。 此外,本集還將公佈我們首次抽獎活動的幸運得主!勝利者的名字將在節目中揭曉,請記得收聽。如果你是得獎者,請發送電子郵件至 **christallaupt@gmail.com**,與我們預約免費遊戲治療課程的時間。 支持廣東話遊戲治療分享,請 Christal 喝咖啡: https://www.buymeacoffee.com/christallau 廣東話遊戲治療分享由 Christal Lau 主持。 Christal 主修心理學,犯罪學碩士,遊戲治療碩士,為自閉症孩子作出早期干預。 這個 podcast 會由 Christal 分享與小朋友治療上的趣事,適合...
廣東話遊戲治療 Play Therapy in Cantonese
創傷不是「有多嚴重」,而是「誰在身邊」──用遊戲承接孩子的情緒。 為什麼「遊戲」其實就是孩子的心理治療?我們常把孩子的反應誤會成「個性有問題」,其實背後可能是「經歷過什麼」。為何ACEs(不良童年經驗)是「風險篩查」而非「診斷」?創傷不只看事件本身,更看「事件之後是否被好好接住」。Oprah 與 Dr. Bruce Perry 的創傷觀點:用「What happened to you?」取代「What’s wrong with you?」。真實故事分享:有人走得慢、復原需要更久,不代表他「不夠好」——當被理解與接納,孩子與大人都能再站起來。家長可帶走的重點 遊戲=孩子的語言:在玩中,孩子表達恐懼、練習控制、修復自我。接住情緒比「說教」更重要:先共情,再引導。家的安全感,是最好的復原力。看見孩子的「行為背後」:焦慮、過度警覺、迴避,其實都在說話。家中可立刻嘗試的「遊戲治療式」陪伴 描述而不評價:用「我看到你把車子推倒了」取代「你又弄亂」。借角色說心事:用玩偶說出「他好像很擔心」,讓孩子安全地點頭或補充。小小可預測:固定的睡前3分鐘玩偶戲,建立「我每天都被等候」。問對的問題:「今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