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Music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f2/97/49/f2974968-3d54-22fb-1a53-aa2906e60b08/mza_9566466420709362578.jpg/600x600bb.jpg
稻埕漫談 More Than Casual Talk
Erica Huang
12 episodes
5 days ago
我是黃又文,一名獨立策展人。 2020年我搬到了大稻埕的共同工作室。稻埕是曬榖的地方,在臺灣的鄉間聚落,傳統三合院的埕除了是曬榖的地方,也是聊天、看星星的地方。工作室的大桌子也是我們的稻埕,閒話家常與討論夢想的地方。「稻埕漫談」邀請各種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一起來聊聊計畫。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稻埕漫談 More Than Casual Talk is the property of Erica Hua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我是黃又文,一名獨立策展人。 2020年我搬到了大稻埕的共同工作室。稻埕是曬榖的地方,在臺灣的鄉間聚落,傳統三合院的埕除了是曬榖的地方,也是聊天、看星星的地方。工作室的大桌子也是我們的稻埕,閒話家常與討論夢想的地方。「稻埕漫談」邀請各種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一起來聊聊計畫。
Show more...
Visual Arts
Arts
https://d3t3ozftmdmh3i.cloudfront.net/production/podcast_uploaded_nologo/9497827/9497827-1606812649183-b06ac9e1113d5.jpg
vol.6 後疫情時代生物藝術的觀看視野(上)
稻埕漫談 More Than Casual Talk
1 hour 3 minutes 47 seconds
4 years ago
vol.6 後疫情時代生物藝術的觀看視野(上)

當世界已非如我們想像與習慣的樣子,人類該如何自處?

生物藝術是一個正在演化的新觀念與實踐,跨足生物、藝術與設計等多元面向,我們試著想像,透過其他物種的角度來理解後疫情時代,我們觀看、理解,並尋找新的路徑與這個星球以及其他生命體的相處之道。

稻埕漫談vol.6「後疫情時代生物藝術的觀看視野」邀請到官姸廷和顧廣毅。我與兩位都是舊友,官姸廷是我20歲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工讀時期的同事,現在是獨立的研究者、策劃和譯者。顧廣毅則是錄完後才發現原來是高中同學,今日能夠因為節目的關係,重新認識了一位對於生物與跨界充滿實踐力與批判思考的藝術家(與同學),與有榮焉!

任何建議或是歡迎點播想聽的主題email至 ericayuwenhuang@gmail.com

講者介紹|

官姸廷(1986)

輔仁大學英語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主修當代藝術史。現任獨立譯者、撰稿及研究者,主要關注當代藝術與生命科學間的文化轉譯,曾任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教育發展組及國立臺灣美術館展覽組,曾策劃展覽《定製真實:數位藝術之魅》(2018)。

顧廣毅(1985)

生於臺灣臺北;目前居住於荷蘭與臺灣從事創作工作。現為創作團體㗊機體、TW BioArt臺灣生物藝術社群共同創辦人,碩士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社會設計研究所(MA, Social Design)、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大學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社會設計師等多重身分。他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其作品曾獲多個國內外奬項,例如: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美國Core77 Design Awards的Speculative Design Award、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Gijs Bakker Award首獎、荷蘭未來食物設計大獎 Future Food Design Award前三名。

上集大綱

[03:08] 疫情之下的衝擊

[04:38] 美術館是non-essential business? 與賭場、美容美甲沙龍同列,我們是否小看了美術館的力量?

[07:34] 我們為何去美術館?疫情的反彈使得文化內容需求提升?

[10:10] 生存之道:藝術家如何面臨跨國合作、跨境協作的衝擊

[12:05] 歐洲人一直趴趴走到底是什麼心態?對於疫情的態度亞洲v.s.歐洲,從宗教、文化到歷史背景

[14:16] 面對生命、面對生死的差異性,使得面對疫情走向不同的兩端

[15:55] 對於疫情的污名化與標籤化

[19:20] 終於進入正題 - 生物藝術!

[20:59] 什麼是生物藝術?

[22:12] 狹義的定義生物藝術在媒材,廣義的生物藝術是在主題

[24:25] 生物藝術開始被大量討論的大熱潮

[25:07] 如何開始與生物藝術的不解之緣[官姸廷]

[26:30] 國立臺灣美術館的藝術駐棧的計畫由數位科技和視覺藝術的共構關係伊始,將層次延伸到與生命科學的討論

[27:30] 媒體藝術的橫向延伸,在教育機構的向下啟蒙

[28:50] 海外藝遊的經驗

[29:52] 從牙醫到設計到生物藝術,顧廣毅與生物藝術的初接觸-2012年Dimenstion Plus的太空工作坊,打開面向創作的一扇窗

[32:50] 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們的共學會

[33:25] 生物藝術研究、創作的大觀園-荷蘭

[36:40] 荷蘭新媒體藝術五十年回顧展之文化對照:荷蘭觀眾與展覽展示對於身體的接受度vs台灣

[40:25] 藝術成為政治的炮灰? 作品帶來的刺激與討論

[43:40] 怎麼在教育體系下談正確的「性」?是否有其他方法的可能?

[45:40] 荷蘭的性產業: 荷蘭人雖然不在意,but not proud of it.

[46:00] 表象之下的隱藏批判:原來荷蘭人不能接受這個?!

[46:40] 顧廣毅<虎鞭計畫>發展初期遇到的文化阻礙與設計界線

[50:30] 當遇到跟指導教授意見相左,如何做好準備與抗辯的過程經驗談

[56:16] 不准性別平權倡議者再度創作跟性別議題有關的作品是什麼操作?

[58:04] DAE老師很abusive(八卦ing)

[01:00:17] 與food design合作的新滿漢全席已經有七道料理啦

下集待續

稻埕漫談 More Than Casual Talk
我是黃又文,一名獨立策展人。 2020年我搬到了大稻埕的共同工作室。稻埕是曬榖的地方,在臺灣的鄉間聚落,傳統三合院的埕除了是曬榖的地方,也是聊天、看星星的地方。工作室的大桌子也是我們的稻埕,閒話家常與討論夢想的地方。「稻埕漫談」邀請各種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一起來聊聊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