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聽故事、對歷史和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們
歡迎來到鳴鹿的小天地,
讓喜歡閱讀熱愛分享的我,將故事慢慢說給你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喜歡聽故事、對歷史和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們
歡迎來到鳴鹿的小天地,
讓喜歡閱讀熱愛分享的我,將故事慢慢說給你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khhbef006m01yh97twb62z/comments
謝謝持續收聽的新朋友與老朋友,你們的鼓勵是我的製作動力。
不知道大家喜歡聽什麼類型的故事呢?歡迎留言分享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khhbef006m01yh97twb62z/comments
本詩節錄自《我將宇宙隨身攜帶》費爾南多·佩索阿詩集
歡迎留言你對這一集的想法或建議: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khhbef006m01yh97twb62z/comments
本詩節錄自《我將宇宙隨身攜帶》費爾南多·佩索阿詩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khhbef006m01yh97twb62z/comments
本集2首詩選自 《我將宇宙隨身攜帶》費爾南多·佩索阿詩集
大家好,最近開始喜歡看些詩集與西洋文學,若有時間會陸續錄製跟大家分享。
謝謝你們收聽,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khhbef006m01yh97twb62z/comments
《中山狼》是明代狀元康海的劇作。
正德三年(1508年),李夢陽為劉瑾所陷入獄,托人附書康海:「對山救我,救我!」。康海為救助李夢陽與劉瑾通宵暢飲,康海詭言關中有三才,即劉公、李夢陽與康海,若殺夢陽則關中少一才。劉瑾好名,最後僅對李夢陽罰米,夢陽因此得救。劉瑾事敗後,康海反被歸為劉瑾餘黨被予以卸職。康海氣憤李夢陽忘恩負義便動手創作《中山狼》[1]。
《中山狼》係根據是明代馬中錫的小說《中山狼傳》改編而成,寫的是春秋時期晉國的趙簡子獵殺中山狼,東郭先生救出中箭的中山狼。中山狼脫險後,忘恩負義,反欲吃掉東郭先生。幸遇杖藜老人將狼引入囊橐內殺死。沈德符《顧曲雜言》說:「康對山之《中山狼》,則指李崆峒。」沈泰稱此劇:「獨攄澹宕,一洗綺靡,直掩金、元之長,而減鄭、關之價矣。韻絕!快絕!」[2]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khhbef006m01yh97twb62z/comments
《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情節反映出元代貪污官吏「無心正法」,草菅人命,以及百姓有冤無路訴的黑暗現實和政治弊病。
《竇娥冤》曾改編為傳奇《金鎖記(明傳奇,非張愛玲版本)》及地方戲曲《六月雪》,後人常以故事中的「六月飛霜」比喻冤情。王國維認為《竇娥冤》一劇「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1]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ckhhbef006m01yh97twb62z/comments
《定婚店》是《唐人傳奇》的名篇之一,出自唐代李復言《續幽怪錄》(原名《續玄怪錄》)的一篇小說。
李復言(?—?),名諒,字復言。隴西(今屬甘肅)人。
唐順宗時,王叔文薦為諫官,元和時,任彭城令。歷任蘇州刺史、汝州刺史、泗州刺史等職。太和四年(830年)遊巴蜀,與沈田談天[1],又與白居易友善,有詩倡和。開成五年(840年)應舉時,投省卷於李景讓,被斥「事非經濟、動涉虛妄」[2]。著有《續玄怪錄》五卷,有名篇《杜子春》、《定婚店》、《辛公平上仙記》等。
李復言生平殊難定論,一說李復言與李諒實為兩人。卞孝萱說李諒即李復言,是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有《杭越寄和詩集》,官至嶺南節度使。陳寅恪認為李復言是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進士。
《拜月亭》,又名《幽閨記》,是「荊、劉、拜、殺」(《荊釵記》、《劉知遠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四大南戲之一。與白樸的《牆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元代四大愛情劇。亦為「五大傳奇」之一。
作者薛調(約829~872)。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西南)人。父薛膺﹐任婺州刺史。唐宣宗大中朝進士擢第。美姿貌﹐人號"生菩薩"(《唐語林》)。
此篇收入《太平廣記》486卷。明代陸採曾據以撰作傳奇劇本《明珠記》。
(節自維基百科)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名著,由漢朝劉向編訂,但原作者不詳(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劉向因此書所記的多是東周後期時諸國混戰,縱橫家為其君王擬定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定名為《戰國策》,而該時期亦因此被史家稱為戰國時代。
《戰國策》為國別體,全書按東周國、西周國、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三十三卷,約十二萬字。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說客們的言行,更包括了不少縱橫家的政治策略與辯論技巧,也可說是合縱與連橫的實戰演習手冊。本書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
(節自維基百科)
碾玉觀音是宋代話本之一,原載於《京本通俗小說》,後於明朝馮夢龍著作《警世通言》第八卷《崔待詔生死冤家》載之。故事中主要陳述是二位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遭遇
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傳說來自宋朝開國功臣趙普所寫的《飛龍記》(後經清、吳璿潤飾成《飛龍全傳》廣為流傳,故《飛龍記》因此佚失,僅有殘篇),比較完整的文字記載最早可以見於明朝小說家馮夢龍的小說集《警世通言》。[1]至清代,戲曲藝人據此編為傳奇唱本,較著名的有李玉的傳奇《風雲會》及清宮傳奇《盛世鴻圖》。其後又有崑曲及京劇等多種戲劇問世,《千里送京娘》成為久演不衰的京、昆傳統劇目。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認為「千里送京娘」的故事真假參半,原因有四:[4]
此外,武安歷史上一直有京娘湖的的民間傳說。
(節自維基百科)
《李娃傳》,又名《節行娼娃傳》、《汧國夫人傳》、《一枝花》,唐代白行簡著,是唐人傳奇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說。故事纏綿感人,其影響深遠。元代高文秀的《打瓦罐》、石君實的《曲江池》,明代朱有燉的《曲江池》、薛近袞的《繡襦記》,皆取材自《李娃傳》。《李娃傳》有弗蘭茲·庫恩翻譯的德文譯本。
(節自維基百科)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又稱《鬼狐傳》,是清康熙年間蒲松齡所著的奇聞軼事小說。 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反映了18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作者也在這本書深刻地描寫了狐仙、鬼和妖,而字裡行間也透露出鬼比人還要有情義以此諷刺當時的時代。
(以上節錄自維基)
經典的聊齋誌異 希望大家會喜歡
《古鏡記》是唐朝小说,一說作者是王度。
《古鏡記》記載大業七年,王度從汾阴侯生身上,得到一面宿有正氣的古镜,能發出破邪的白光,從此在江湖上除魔斬妖,威力無窮,其弟王绩借用古镜外出遊歷﹐一路上又斬除不少妖怪,包含樹怪以及狐狸精,都是一照就死。王绩回长安後﹐把古镜还给王度。大业十三年古镜在匣中突然消失。《古鏡記》是唐人傳奇的開創性作品,有六朝志怪馀风,又有人物对话之細膩描寫。本書作者不詳,唐代顾况《戴氏广异记序》稱《古鏡記》为王度所作,但無確定證據。《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亦有此文。 (以上節自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