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介紹一本解釋為何我們總是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書。
書名是《稀缺:匱乏經濟學,為什麼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
你是否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總是在趕最後期限?
在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是否苦惱該如何做出聰明抉擇?
這本書提出一個根本性的觀點:這些困境並非源於不夠努力或缺乏意志力,而是源於一種名為稀缺的心智狀態。
本書作者是森迪爾・穆蘭納珊 (Sendhil Mullainathan) 與埃爾達・夏菲爾 (Eldar Shafir)。
一位是哈佛大學的行為經濟學家,一位是普林斯頓大學的認知科學家,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稀缺狀態如何影響人類大腦。
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任何形式的稀缺,無論是金錢、時間或熱量,都會俘虜我們的大腦,並徹底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它認為,稀缺雖然能讓我們在短期內變得異常專注,但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認知負擔,讓我們變得更短視、更衝動。
書中闡述了稀缺心態運作的幾個關鍵概念:
隧道視野 - 稀缺會迫使我們極度聚焦於眼前最急迫的事物,進而忽略了其他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情。
頻寬稅 - 處理稀缺問題本身會佔用我們大量的心理頻寬,導致智力、自制力與長遠規劃的能力全面下降。
餘裕的重要性 - 刻意在資源中保留緩衝空間,例如預留額外的時間或金錢,是應對稀缺陷阱最有效的方法。
這本書並不僅僅是在討論貧窮問題。
它解釋了為何節食者難以抵抗誘惑、為何忙碌的經理人總是在救火,以及為何孤單的人更難交到朋友。
它讓我們明白,要擺脫匱乏的惡性循環,我們需要管理的不是金錢或時間本身,而是稀缺所造成的心理狀態。
這本經典的原文書名是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本書適合所有希望理解人類決策背後心理機制,並想從根本上解決時間管理與個人理財困境的讀者。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