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之外》|我們聊的不只是孩子,也是在聊我們自己
每兩週,我們三個老師,從教室聊到家裡,
從一個育有兩子的爸爸,到還在找自己步調的老師,
用我們的視角,去理解孩子那些成績單背後的情緒、行為與沉默。
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陪你一起思考的真實經驗。
🎧 如果你是爸媽、是老師、或只是想更懂自己和別人的大人,
歡迎來到我們的節目。
每兩週更新|用耳朵陪你走進孩子的世界,也更靠近你自己的心。
《公式之外》的成長日常,有你陪著更完整
贊助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join/mathteacher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公式之外》|我們聊的不只是孩子,也是在聊我們自己
每兩週,我們三個老師,從教室聊到家裡,
從一個育有兩子的爸爸,到還在找自己步調的老師,
用我們的視角,去理解孩子那些成績單背後的情緒、行為與沉默。
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陪你一起思考的真實經驗。
🎧 如果你是爸媽、是老師、或只是想更懂自己和別人的大人,
歡迎來到我們的節目。
每兩週更新|用耳朵陪你走進孩子的世界,也更靠近你自己的心。
《公式之外》的成長日常,有你陪著更完整
贊助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join/mathteacher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前兩集我們跟著《混沌的少年時代》一起探討了校園生活和親子關係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觀眾熱議度最高的第三集:心理師與男孩的對話!
相信很多觀眾在觀看時都有深刻的感觸,甚至不知不覺就流下了眼淚。
【本集主題】
在劇中,我們看到小男孩面對心理師時,有時會有激烈的反應,有時卻異常沉默。
明明情緒滿溢,卻說不出話來。這讓我們想探討一個重要議題:
<當孩子明明情緒很多,卻說不出話時,我們該如何應對>
討論重點
一、不想承認錯誤的心理機制
二、恐懼背後的深層需求
三、教育現場的實務經驗
關於課堂管理的正向策略:
【實用建議】
▪️給家長的建議
▪️給老師的建議
📢 預告下集
下一集我們將聊到《混沌少年時》第四集:家庭的矛盾。
從「吵完架後最想收回的一句話」談起,我們會一起探討:
▪️ 爭執背後,其實藏著的是愛,還是控制?
▪️ 身為老師或父母,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方式表達?
這不只是戲劇裡的橋段,也是每個家庭、每段關係都可能遇到的課題。
適合族群: 家長、老師、教育工作者、正在關係裡反思的人
💡 你曾經說過一句「最想收回」的話嗎?
留言和我們分享,也許下集就能聽到屬於你的共鳴!
節目資訊
互動邀請 歡迎觀眾留言分享:
免費追踪,更新資訊不漏接:https://open.firstory.me/join/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
加入會員,支持團體: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7M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comments
小額贊助支援本節目: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7
音檔內容:
音樂:晚間 / 深度放鬆 / 故事講述者
作者:Kevin MacLeod (incompetech.com)
上集我們聊到一半,主要探討校園霸凌與孩子的內心世界
這集我們從了解自己的工具談起,還記得小時候寫日記的習慣嗎?
現在的孩子們用什麼方式記錄心情、了解自己呢?
在這一集中,我們深入探討:
💬 精彩對話片段
現在小朋友紀錄生活的方式變了,他們在IG上辦一堆小帳,那就是他們現代版的日記啊!
很多國中生做完MBTI就說:我是I人所以不想社交。但這樣反而變成自我設限的藉口...
當孩子跟你說什麼的時候,永遠不要說『這沒什麼』,因為對他們來說,那可能就是最重要的事。
🎪 本集觀點
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心理測驗的雙面刃:
🔍 深度思考
這集讓我們反思:
🎁 收穫滿滿
聽完這集,你會學到:
✅ 如何理解現代青少年的自我表達方式
✅ 正確運用MBTI等測驗工具的方法
✅ 成為更好的聆聽者的實用技巧
✅ 避開溝通中的常見地雷
📢 預告下集
下一集我們將深入討論「心理師」這個角色,從專業角度探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敬請期待!
適合族群: 教育工作者、家長、對心理學感興趣的聽眾、青少年工作者
💡 你也有過被測驗結果「誤判」的經驗嗎?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故事!
免費追蹤,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
加入會員,支持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comments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7
音檔內容:
音樂:晚間 / 深度放鬆 / 故事講述者
作者:Kevin MacLeod (incompetech.com)
在《混沌少年時》的第二集中,
傑米、凱蒂與周圍同學之間那看不見、說不破的張力,讓我們再次思考:
校園裡的霸凌,有時候不是拳頭,也不是謾罵,而是一種慢慢把人推到角落的沉默。
作為三位曾經走過學生時期、現在又身為老師的大人,
我們也開始反問自己:
▪️當孩子在被排擠時,我們能不能早一步看見?
▪️如果是我們當年那個被貼標籤的自己,今天還會怎麼選擇反應?
▪️而當霸凌變成「情緒的連鎖反應」,老師與家長又扮演什麼角色?
本集,我們誠實分享了自己的記憶,也討論在教學現場觀察到的細節。
有些孩子不是在鬧,他們是在用盡方法讓自己撐下來。
▶ 如果你也是老師、家長,或是還記得自己當年在教室裡某個角落的沉默,
歡迎你一起來聽這集。
加入免費會員,更新資訊不漏接: https://open.firstory.me/join/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comments
音檔內容:
Music: Evening / Deep Relaxation / Teller of the Tales
By Kevin MacLeod (incompetech.com)
「你教孩子的,其實是你想成為的大人嗎?」
有些孩子不說話,不是不痛,是太痛。
有些爸媽越逼,孩子越沉默。
在《混沌少年時》的第一集中,一個父親為了逼出真相而越界,
孩子卻沉默、逃避,甚至選擇隱瞞。
我們三位老師,看完這段父子關係,也回頭看見了自己成長的影子:
在這一集,我們聊了「孩子為什麼選擇沉默」,
也聊了「大人該怎麼開始真正聽見」。
✨不是每個沉默的孩子都不痛,
而是他們只會在安全的地方,才願意開口。
▶ 歡迎你一起來到《公式之外》,
一起重新認識我們眼前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孩子們。
那你呢?
你還記得,自己最後一次對爸媽說「我其實很難過」是什麼時候嗎?
或是…你也曾經對小孩說過太快的話,來不及收回?
👇留言跟我們分享,或來收聽第一集節目🎧
父子的距離有多遠?從一句沒說完的話開始: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ab7egv21qzh01xxe2lahyk7/comments
贊助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join/mathteacher
音檔內容:
Music: Evening / Deep Relaxation / Teller of the Tales
By Kevin MacLeod (incompetech.com)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3.0: Attribution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