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辭掉一份所謂「正常」的工作,選擇在家上班,最先表現出焦慮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我們的家人。他們會用一種既擔憂又懷疑的眼神問:「這樣不出門工作……會不會跟社會脫節啊?」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需要真實的互動來維持心理平衡和歸屬感,當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人容易陷入孤立,甚至一整天都沒跟人講話,久了會影響心理健康。但是,不上班、不打卡、不通勤,難道就會變成一種只剩 Wi-Fi 連線、卻失去人際連線的奇特生物嗎?
很多人會說,在家工作的人容易孤單,因為少了同事間的寒暄和聊天。坦白說,很多職場互動並不是真誠的連結,而是表面的應付,甚至暗地裡藏著爾虞我詐的競爭。如果你在職場待過,就知道那種交流有時候其實暗藏玄機,表面上和藹可親,背地裡可能四處射箭(害我們總是有做不完的復健);會議上爭功諉過,甚至有人能把「睜眼說瞎話」當作一種職場技能;還有一些人的手腳自然退化,全身窮到只能出一張嘴。
這樣的交流不但無助於成長,反而容易讓人陷入負面情緒。說是連結,其實更多時候是情緒消耗。我不否認職場中的好人和真心的情誼,但不得不承認,在辦公室裡,很多互動其實是虛偽和有毒的,那些確實令人感到疲憊。
社會連結的形式不只一種,它還包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但重要的接觸,像是早晨必定找店員報到「let’s cafe」說要寄杯、搭同一班捷運是為了看一眼可愛的馬尾妹、或是參加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讀書會。這些看似瑣碎的互動,其實會幫助我們保持對世界的感知,避免陷入自己的迴圈裡。
對很多人來說,實體工作場所可能是唯一能感受到歸屬感的地方。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在家裡建立穩定的社交網絡或心理支持系統。
「社會脫節」這個說法常常帶著一種傳統的焦慮:擔心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會落後於主流的生活方式。可是我們該問的或許是:主流本身一定正確嗎?如果在家工作能活得更自主、更誠實、更自在,或許部分的脫節未必是壞事。相反的,它還有可能是一種選擇性的重新連線:把自己連到那些我們真正重視的人、議題和價值上。
「社會潮流」是什麼?不論是人與人、國與國、或宇宙空間的連結,我都比較喜歡定位在:禮節、尺度、秩序、操守,並且也請繼續保持對世界的熱情,和大善小惡的童心。
你覺得自己有跟社會脫節嗎?還是,你跟我一樣覺得「我總是跟自己脫節?」歡迎留言告訴我,我們可以看看誰比誰更脫節。
楊博財金
本集背景音樂來源
https://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mp3-royaltyfree/A%20Very%20Brady%20Special.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