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content for 幸福推理 is the property of IC之音竹科廣播|劉芊瑩 主持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道德不是天賦,而是習得的美德。」 "Morality is not a gift, but a virtue acquired by habit."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林火旺教授談到,知法是常識、守法是道德,但一個從沒違法的人,不一定就是品格高尚,因為許多不道德的行為,其實法律無法規範。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標準,是冷冰冰的制度,而道德,是讓社會有溫度的核心。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充滿道德感,這個社會才真正令人感到幸福。那麼,道德到底是什麼?要有兩人以上的互動,才會有道德問題產生,簡單來說,道德就是「彼此合宜的對待」。而道德評價,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與內心感受——因為道德,本質上是一種人際之間的合作關係。那談道德,是要我們人人都變成聖人嗎?事實上,合理的道德標準,並不要求我們做到聖人般無私。以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為例,辛德勒並不是聖人——他酗酒、風流,有許多缺點,但他冒著生命危險救了1200位猶太人,成為了真正的道德英雄。另外,台灣的陳樹菊女士,因長年如一日的善行,感動了無數人,展現了品格的力量。社會的品質,不完全靠制度,而取決於人心是否有「品」。有品格道德不代表高不可攀的標準,儒家傳統往往設定太理想化的道德目標,讓人難以實踐,久而久之變成空談;而西方哲學則比較強調「道德義務」——如果我們只需付出小小代價,就能幫助他人,那麼我們應該去做。每個人除了遵守法律,也可把公共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而那些願意冒險救人、承擔巨大風險的人,屬於「道德讚賞」的範疇,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感佩與學習。我們相信,哲學不只是思辨,更能引導我們邁向幸福的人生。節目最後,邀請你參與「幸福推理小行動」: 思考一下,你能區分「慈善者(Good Samaritan)」與「最低限度的慈善者」之間的差別嗎? 道德的基本要求與值得讚賞的行為,有哪些不同? 你有沒有想到哪些電影角色或公眾人物,可以作為例子來討論這些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