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2a/99/c9/2a99c9ed-06c8-7309-28a9-9f365ec1a361/mza_15002827296095791453.jpg/600x600bb.jpg
幸福推理
IC之音竹科廣播|劉芊瑩 主持
27 episodes
2 months ago
追尋幸福,社會更美,需要論述傳遞。 在變化快速的時代裡,我們如何趨近幸福的生活? 顛覆既有觀念的思考,跟著哲學家的邏輯,在生活情境中推理,尋找幸福的線索,找到自己專屬的答案! 如何培育下一代,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聽林火旺教授在IC之音,為您《幸福推理》! 本節目由富廣建築團隊贊助播出。
Show more...
Relationship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RSS
All content for 幸福推理 is the property of IC之音竹科廣播|劉芊瑩 主持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追尋幸福,社會更美,需要論述傳遞。 在變化快速的時代裡,我們如何趨近幸福的生活? 顛覆既有觀念的思考,跟著哲學家的邏輯,在生活情境中推理,尋找幸福的線索,找到自己專屬的答案! 如何培育下一代,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聽林火旺教授在IC之音,為您《幸福推理》! 本節目由富廣建築團隊贊助播出。
Show more...
Relationships
Society & Culture,
Health & Fitness
Episodes (20/27)
幸福推理
EP.26:從亞里斯多德到哈佛研究,哲學與科學交會的幸福關鍵是良好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 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                                                                                 —— Robert Waldinger,哈佛成人發展研究主持人(TED Talk, 2015) 本集《幸福推理》為一系列探討哲學與幸福的節目畫下句點,帶領聽眾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幸福的本質是什麼?林火旺教授指出,人們常將幸福寄託於財富、名聲與社會地位,但心理學家 Brickman & Campbell 曾提出「快樂設定點」理論:外在成就帶來的快樂往往短暫,最終仍會回到既定水準。雖然基因與人格影響幸福感,但研究顯示,仍有約 40% 的幸福能透過「有意識的內在活動」來提升,例如投入有意義的事、培養感恩、正向思考,以及經營真誠的人際連結。亞里斯多德早已提醒「財富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現代科學同樣印證古老智慧:幸福來自付出與愛,來自彼此深厚的連結,根據《The Good Life》(美好人生)一書,哈佛大學長達 85 年的「成人發展研究」證實,真正影響長期幸福的關鍵,不是金錢或成就,而是「良好且高品質的人際關係」。在最後一集中,《幸福推理》留下溫暖的註腳:幸福不僅是「為自己活」,更在於「能為他人付出」,最值得的投資,是在人際關係與品德的養成,當我們選擇關懷他人、心中有愛,幸福便會形成正向循環。感謝所有聽眾一路同行,願這些哲學與幸福的討論,成為你日常裡持續思考與實踐的種子,因為當愛與關懷流動時,不僅個人更快樂,整個社會也將更加健康。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2 minutes 13 seconds

幸福推理
EP.25:當能力遇上品格:什麼才是職場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知識造就能力,品格則造就尊嚴。」"Knowledge will give you power, but character respect."                                                                —— Bruce Lee(李小龍,1971年訪談語錄)在本集《幸福推理》中,主持人劉芊瑩與林火旺教授,一同探討職場中的品格與道德,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個人幸福與社會的長遠發展。能力與績效固然重要,但企業更看重的是誠實、忠誠與合作精神,林教授分享一個公司徵才「發芽綠豆」的故事,揭示誠信比技巧更能贏得信任。節目也反思當代社會因功利主義盛行,導致信任感下降,衍生出詐騙與食安問題,凸顯職業倫理缺失的危險。更進一步指出,每一個職業都承擔著社會價值與責任,如:醫生守護健康、律師維護正義、農人確保食安,若缺乏道德,社會運轉的根基便會動搖。最終,林教授強調:工作不只是謀生工具,更是自我實現的途徑。當我們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責任與意義,並為社會帶來益處時,便能在日復一日的八小時工作裡活出更深層次的幸福。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2 minutes 28 seconds

幸福推理
EP.24:當幸福不再受運氣與內耗的擺布,終能實現內心平靜與自我主宰
「將幸福寄託於不可控的事物,就是將自己交給運氣。」“He who is dependent on chance must be prepared to lose everything.”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本集探討斯多葛學派對「自我」與「幸福」的獨特詮釋。斯多葛學派認為,真正的自我僅包含「選擇能力」與「意志力」,其餘財富、名譽、家人甚至身體都屬於不可控的「身外之物」。雖然這種極端觀點在現代社會難以完全實踐,但帶來重要啟示:外在的身外之物納入自我疆界越少,幸福便越不易受運氣左右。林火旺教授強調,當我們過度依戀於外在事物(attachment),一旦失去便會感到自我認同與自我價值受威脅,幸福感也隨之動搖,運氣與外在事件無法掌控,但我們能決定它影響到什麼程度——情緒源自於對事件的判斷,而非事件本身。節目鼓勵聽眾練習「看清身外之物」、減少自我負擔,並避免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的內耗。幸福的關鍵,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掌握對自身可控範圍的選擇與態度。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2 minutes 9 seconds

幸福推理
EP.23:不當命運的奴隸,從接納命運到自主人生,幸福其實可以選
“I must die. Must I then die lamenting? I must be put in chains—must I then also lament? I must go into exile—does any man then hinder me from going with smiles, calm and self‑composed?”「我必然會死,我必然會被鎖,我可能會被流放;但我要流著淚去死嗎?我要悲嘆著被鎖嗎?當我流放時,有人能阻止我帶著微笑、平靜從容地離開嗎?」                                                                                                         ——Epictetus,《Discourses》第一卷本集節目從哲學視角出發,探討人是否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省先區分「命」與「運」:命是先天、無法選擇的條件,如外貌、出身;運則是後天、隨機發生的事件,如意外與機遇。關於「命」,林火旺教授強調「認命不是消極」,而是一種積極的接納與資源重組;對於「運」,則借用儒家的「盡性知命」思想,鼓勵人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全力,並學會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什麼是該放下的。節目也深入介紹斯多葛學派的核心理念,區分「我」與「我的」。「我」指的是內在的自我——我的思想、判斷與意志;真正的自我不在外在的身體、財產或名聲,而存在於內心。「我的」則是那些我可以掌控的事物,例如我的情緒、選擇與行為,我應努力讓它們符合美德。而對於那些我無法掌控的事物——他人的言行、自然災害、社會地位與命運本身——斯多葛學派主張應以平靜接納,並透過意志保持尊嚴與自由。本集是一場關於命運、自我與幸福的哲學練習,也是一份關於人生主權的深度提醒。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1 minutes 58 seconds

幸福推理
EP.22:別再當工具人了!康德告訴你:人不該被利用,而是被尊重——三個身而為人的道德練習
「有兩件事,越是經常反思,越讓我敬畏與讚歎: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心中的道德律。」“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                                                                             —— 伊曼努爾・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本集《幸福推理》深入探討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思想,尤其是他對理性、道德與人類尊嚴的理解。林火旺教授以康德嚴謹自律的生活作為開場,引出其哲學觀點: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擁有理性與內在的道德律。康德認為;道德行為並非出自外在命令或慾望的驅使,而是理性對自身的要求,是一種「自律」。火旺老師以通俗的方式解說,康德三種道德律的表達形式──「將心比心」的普遍法則、「把人當目的」而非手段,以及「自律」──說明康德的倫理學如何落實於日常。舉例包括:讓座、公車插隊、對勞動者的尊重、反詐騙等,幫助聽眾理解道德不只是規範,更是展現人類尊嚴的行動。康德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良心與理性,只要願意對抗慾望、秉持自律,就能活出值得尊敬的生命。節目尾聲強調:無論出身背景,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肯定與尊重的存在,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活得有尊嚴、為他人著想。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1 minutes 45 seconds

幸福推理
EP.21:回應情境主義的挑戰,那些跨越情境壓力的少數人,證明了品格的存在
「你不能選擇環境,但你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You may not control all the events that happen to you, but you can decide not to be reduced by them.”——Maya Angelou(詩人與哲思作家)《Letter to My Daughter》在上集節目中,我們談到情境如何深刻影響人的行為,但這是否代表品格不再重要?本集林火旺教授帶來另一個觀點:即使多數人在不同情境中展現出不穩定的道德行為,但仍有少數人,即使在誘惑、壓力、時間緊迫下,依然選擇正直與善良,這正說明了品格的力量仍然存在。 節目中,我們重新審視Milgram電擊實驗、善良薩馬利亞人實驗,從那些「拒絕服從」「選擇幫助」的少數人身上,看見品德如何超越情境。我們也討論如何透過道德教育與環境設計(如孟母三遷),突顯從小紮根的品格教育尤其重要,培養面對誘惑仍能堅定 自我信念的品格。 真正的品德,不是從未受情境影響,而是面對挑戰仍願選擇「成為那個善良的人」。我們無法保證每次都做對選擇,但我們可以學習變得更穩定、更有智慧,走向更完整的自我。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0 minutes 59 seconds

幸福推理
EP.20:情境主義對品格的挑戰,解密「平庸的邪惡」
「最可怕的惡,來自那些不去思考自己行為的人。」“The sad truth is that most evil is done by people who never make up their minds to be good or evil.”——漢娜.鄂蘭,《平庸的邪惡》 你認為誠實、善良、正直是來自於一個人的內在品格嗎?本集《幸福推理》,林火旺教授透過情境主義(Situationism)視角,挑戰我們對「品德」的傳統想像。從心理學實驗出發,我們發現影響人行為的關鍵,往往不是性格特質,而是當下所處的「環境」與「情境壓力」。 節目中引用四個經典實驗,包括:發現兒童的誠實行為在學校與家庭表現差異巨大;撿到一毛錢的人更可能展現助人行為;Milgram實驗顯示,三分之二的普通人會在權威指令下對他人施以極大痛苦;而普林斯頓的神學生則因「是否快遲到」,決定他們會不會停下來幫助倒地的陌生人。 這些實驗顯示:人在什麼情境中,往往比他是誰,更能解釋他的行為。善惡並非單純反映內在品格,而是情境與運氣交織下的產物。本集邀你一起思辨:若環境決定我們的選擇,那麼「品格」還有多大的意義?
Show more...
3 months ago
21 minutes 33 seconds

幸福推理
EP.19:哲學進入校園之必要性——教育孩子推理思辨,將道德內化為自己的選擇
「行為只有在出於義務時,才具有道德價值。」“An action is morally good if it is done for the sake of duty.”——康德,《道德形上學基礎》(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1785)本集《幸福推理》深入探討學校道德教育的現況與挑戰。林火旺教授指出,傳統教育過度依賴教條式的權威,導致學生「知而不行」,缺乏內在的道德思辨能力。他主張學校應聚焦於培養「公德心」,例如不亂丟垃圾維護環境清潔、不遲到尊重他人時間、不欺騙他人並遵守承諾,而「私德」例如孝順,則是由家庭教育承擔。真正有效的品格教育需融入哲學訓練,讓學生理解行為背後的道理,進而內化為主動選擇的行動,而非被外在規範約束。例如當學生面對作弊或闖紅燈等情境時,若能透過哲學推理理解「為什麼不能做」,才能培養穩固的道德判斷力。林教授也分享新生代基金舉辦的「愛智營」,如何透過生活化討論與推理練習,引導高中生自主思考何為品德的正確行為,並呼籲學校應重視哲學教育,培養未來公民的理性判斷與社會責任。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1 minutes 51 seconds

幸福推理
EP.18:品德比成績更靠近幸福——林火旺教授談家庭中的品德教育
「只傳授知識而不培育心靈,不能稱之為教育」“Educating the mind without educating the heart is no education at all.”——Aristotle(亞里斯多德)本集《幸福推理》談「家庭中的品德教育」,深度反思現今社會過度強調成績與成功的價值觀,是否讓孩子失去了真正的快樂與自信。林火旺教授分享他的家庭教育實例,強調家訓「心中常有別人」背後的意涵——不只是口號,更是一種生活中的實踐。從鼓勵孩子幫助他人、培養共感,教他們不以單一標準評價自己或他人,他認為:「有品德的孩子,出門在外也能讓父母感到安心。」品德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是核心價值,懂得關懷和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肯定與尊重,最終引領自己走向真正的幸福。幸福推理小行動:今天,試問孩子:「你今天有沒有幫助別人?」家長也試問自己:「除了課業表現,我是否用欣賞的眼光,看見孩子的長處與善良?」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1 minutes 53 seconds

幸福推理
EP.17:快樂不是擁有,而是給出——品德是最強大的影響力
「品格就是力量。」“Character is power.”—— Samuel Smiles,《品格的力量》什麼是真正能夠穿越時間、改變人心的力量?本集《幸福推理》,我們和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老師,一起探討「品德的力量」——不依靠權力、金錢、地位,而是從內而外散發的人格光芒。 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邁爾斯曾說:「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其價值遠勝過一整個州。」這份力量,不靠財富與地位,而來自內心的選擇。本集分享多位真實人物的故事——集中營的工人羅倫佐,只用一片麵包,救回一位猶太人的尊嚴與生命;台東菜販陳樹菊女士,靠賣菜捐出千萬,默默幫助無數人;還有美國洗衣婦麥卡提,將一生積蓄捐作獎學金,獲頒總統公民勳章。這些故事提醒我們:平凡人也能發光,品德才是最強大的影響力,品德的力量讓人偉大。幸福推理小行動:今天邀請你,一起實踐「不以善小而不為」的善行;也許是捐血、幫助鄰居、或是對身邊的人多一點溫柔。每一個行動,都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的種子。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1 minutes 55 seconds

幸福推理
EP.16:向外追尋之前,先向內練功──品德是幸福的導航系統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Happiness depends upon ourselves.”——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本集《幸福推理》,我們延續對亞里斯多德的幸福觀探討,拋出一個看似簡單卻耐人尋味的提問:為什麼「品德」是通往幸福最穩定的必要條件?林火旺老師帶我們一步步拆解這句話背後的哲學意涵──在現實人生中,我們常面臨外在價值目標的衝突,比如健康與財富、家庭與事業,該如何選擇?亞里斯多德認為,品德就是用智慧去經營人生,而這樣的選擇能力,不只幫助我們應對變動的世界,也讓我們在面對運氣與命運時,依然能保有內在的安定與自主。這位古希臘哲學家對「幸福」的獨特見解,幸福是人生的「至善」,而這份至善的實現,最穩固的基礎就是——品德。「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是真的嗎?火旺老師用「廚藝與食材」的比喻告訴我們,外在條件是靠運氣,但內在的品德與智慧,才是能夠靠後天的堅持與選擇,最能長久依靠的穩定力量。幸福的祕密,或許不在於世界對你多好,而是你怎麼回應這個世界。儘管歷代哲學家對幸福的定義各有不同,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依然耐人尋味:真正的幸福,並非倚賴外在的好運或變動,而是來自內在的品格修養。亞里斯多德的幸福公式:品德 + 一點運氣 = 幸福。運氣難以掌握,但品德卻可以透過選擇與鍛鍊,逐步培養。▍本集亮點: ・幸福是靠「自己」掌握的嗎?哲學如何看待運氣與選擇 ・為什麼品德比財富、名聲、健康更「穩當」? ・從感恩、選擇到行動──品德如何一步步形塑幸福▍幸福推理小行動: 請練習「感恩」 想一想,你此刻最感激的三個人、三件小事,或者對那位你感恩的人,說出謝謝。當你懂得感恩,你就離幸福更近一步。 
Show more...
4 months ago
22 minutes

幸福推理
EP.15:你是天生好人?還是後天修練?──亞里斯多德的幸福養成術
「美德是一種與選擇有關的性格狀態,存在於過與不及之間的中庸之道中。」“Virtue, then, is a state of character concerned with choice, lying in a mean.”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我們常說「習慣成自然」,但你是否想過,品德也是一種後天可以養成的習慣?本集《幸福推理》,哲學系林火旺教授帶我們從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出發,重新理解什麼是「好品格」——不是天生,而是後天訓練的成果,就像學會一項技能,需要不斷練習、反思與調整。建立「好品格」是意志,由內在動力驅使,品格決定行為,得以真實長久。本集重點:品格像打字、投籃、守法一樣,都可以透過練習變成自然反應品德的中庸之道不是「平均數」,而是依個人狀況與環境,做出適當選擇仁慈、慷慨、勇敢…不是衝動行善,是要帶著智慧判斷的展現真正的品德是好的品格,是「非理性情感服從理性指揮」的生活實踐幸福小行動:邀請你寫下自己想培養的品德:是正直、誠實、負責任、還是慷慨?思考你的起心動念、限制與優勢,用清明的理性,慢慢修練成理想的自己。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1 minutes 46 seconds

幸福推理
EP.14:終極幸福不是靠人設,而是你真的有好品德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看起來禮貌周到,卻讓人覺得不真誠?或是有人做了壞事,你卻反而對他有點同情?這集,我們邀請到台大哲學系林火旺教授,一起聊聊:「道德」和「品德」到底差在哪?做對的事,不代表就是品德高尚?每天說點小謊,是不是就不誠信了?火旺教授用生活中的例子幫我們拆解:➡ 品德不只是做什麼,而是你為什麼那麼做➡ 幸福也不只是感覺好,而是活得有價值道德 vs. 品德 vs. 人格道德:行為是否考慮他人利益(如讓座、遵守規則)品德:內在動機 + 穩定行為(如誠信、仁慈)人格:天生性格傾向(如內向、急性子)如何判斷品德?一次善行 ≠ 有品德,要看長期穩定行為同樣行為,動機不同 → 品德意義不同警惕「假好人」與表面功夫品德可以培養從道德行為開始,透過重複練習與環境影響,內化為品德品德之間有時也會互相衝突,需要智慧取捨行為與動機的張力做錯事 ≠ 壞人,例如偷東西救孩子的父親做對事 ≠ 品德高尚,例如利己的檢舉者誠信的界線誠信不等於每句話都說實話善意或社交性的謊言,不一定影響誠信本質品德與幸福的關聯品德讓人更有判斷力與人際智慧幸福不是擁有什麼,而是「成為什麼樣的人」幸福推理小行動想一想:你身邊有誰讓你覺得「他真的有品德」?為什麼?做一件展現你品格的小事:說實話、體貼他人、守信。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2 minutes

幸福推理
EP.13:隱形戒指的寓言;做好事不是因為有人看見,而是我想成為這樣的人
「真正正義的人,是即使擁有讓他不受懲罰行惡的能力,他也會選擇行善。」"The truly just person is the one who would choose to act justly even if he had the power to do wrong without being punished." Plato 柏拉圖,《理想國 The Republic》如果有一枚戒指,可以讓你瞬間隱形,沒人看見你做的事——你還會選擇做好人嗎?在本集《幸福推理》,主持人劉芊瑩 Peggy 與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老師,從柏拉圖的經典著作《理想國》出發,談談那枚讓人「隱形」的戒指——它不只是神話故事中的魔法道具,更是一個深刻的道德寓言。我們一起推理:當沒人監督時,道德還有必要嗎?為什麼搭便車(free rider)看似划算,卻對長遠幸福不利? 一個不道德的個體可以活在有道德的社會中嗎?幸福人生為何離不開「找到自己」與「關懷他人」?火旺老師提醒我們:人雖然能帶來痛苦,但也能創造最大喜悅;而選擇有道德的行動,其實是為了打造更安心、更幸福的社會。幸福推理小行動:試著做一件無人強迫你,也會去做的善意行為──讓座、說謝謝、幫忙按電梯、或是整理好你用過的公廁空間。即使沒人看見,也值得你為了更好的自己去選擇,這些微小的選擇是一個開始,能讓為你成為更幸福的人。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2 minutes

幸福推理
EP.12:幸福不是一個人的事,哲學推理群體、關係與人生的連結
 延續上集「如何找到自己」的討論,林火旺教授帶我們,進一步思考幸福人生的第二個要素——「關懷他人」。 在網路可以解決一切的時代,還需要參與群體活動嗎?人真的需要人嗎?本集從人類的群性、道德的根本、愛與被愛的能力切入,帶你理解:為什麼「做自己」不等於「自私」真正的友誼與快樂,來自關懷與互動佛洛姆:愛的重點不是「被愛」,而是「愛人的能力」📍幸福推理小行動: 回想那些在你生命中曾伸出援手、讓你感動的人,今天就向他們道一聲感謝吧。如果你也有感人的故事,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Show more...
5 months ago
21 minutes 47 seconds

幸福推理
EP.11:言教並非不如身教?和孩子溝通的另一種方式,用哲學思辨說道理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行動時要遵循這樣的準則:你希望它能成為普遍的法則。」伊曼紐・康德 Immanuel Kant言教不如身教?還是,言教也很重要?我們常說「言教不如身教」,意思是與其說一套,不如做給孩子看。但在這集《幸福推理》中,我們想邀請你換個角度思考:言教真的沒那麼重要嗎?還是,我們忽略了「講道理」的力量?在網路社會裡,孩子的價值觀早已不只來自家庭,即使父母做得再好,如果沒有清楚地說明「為什麼」,可能也難以傳遞背後的價值和原則。本集與台大哲學系林火旺教授一起探討:為什麼道德不是聖人的專利辛德勒是英雄還是普通人?我們如何理解一個人的「品」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那麼更高層次的道德是什麼言教如何補足身教的不足,你該怎麼開始「說理」節目最後「幸福推理小行動」,邀請聽眾思考:你能分辨最低限度的慈善與令人讚賞的善行嗎?一起用哲學思考,推理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Show more...
6 months ago
20 minutes 56 seconds

幸福推理
EP.10:有道德不需要成為聖人,但你會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
  「道德不是天賦,而是習得的美德。」 "Morality is not a gift, but a virtue acquired by habit."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林火旺教授談到,知法是常識、守法是道德,但一個從沒違法的人,不一定就是品格高尚,因為許多不道德的行為,其實法律無法規範。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標準,是冷冰冰的制度,而道德,是讓社會有溫度的核心。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充滿道德感,這個社會才真正令人感到幸福。那麼,道德到底是什麼?要有兩人以上的互動,才會有道德問題產生,簡單來說,道德就是「彼此合宜的對待」。而道德評價,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與內心感受——因為道德,本質上是一種人際之間的合作關係。那談道德,是要我們人人都變成聖人嗎?事實上,合理的道德標準,並不要求我們做到聖人般無私。以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為例,辛德勒並不是聖人——他酗酒、風流,有許多缺點,但他冒著生命危險救了1200位猶太人,成為了真正的道德英雄。另外,台灣的陳樹菊女士,因長年如一日的善行,感動了無數人,展現了品格的力量。社會的品質,不完全靠制度,而取決於人心是否有「品」。有品格道德不代表高不可攀的標準,儒家傳統往往設定太理想化的道德目標,讓人難以實踐,久而久之變成空談;而西方哲學則比較強調「道德義務」——如果我們只需付出小小代價,就能幫助他人,那麼我們應該去做。每個人除了遵守法律,也可把公共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而那些願意冒險救人、承擔巨大風險的人,屬於「道德讚賞」的範疇,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感佩與學習。我們相信,哲學不只是思辨,更能引導我們邁向幸福的人生。節目最後,邀請你參與「幸福推理小行動」: 思考一下,你能區分「慈善者(Good Samaritan)」與「最低限度的慈善者」之間的差別嗎? 道德的基本要求與值得讚賞的行為,有哪些不同? 你有沒有想到哪些電影角色或公眾人物,可以作為例子來討論這些問題呢?
Show more...
6 months ago
21 minutes 58 seconds

幸福推理
EP.9:【法律是底線 vs. 道德的溫度】自由社會,良心還重要嗎?
“Two things fill the mind with ever new and increasing admiration and awe...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me and the moral law within me.”「有兩樣東西越是思考,就越令人驚嘆與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法律是底線,那道德是什麼? 在「自由社會」裡,我們強調知法守法,但是不是只要沒犯法,就能安心做自己?本集《幸福推理》,來一場不燒腦但很有感的思辨:為什麼現代人重法律卻輕道德?不違法,就等於人品好嗎?只靠法律能維持社會秩序嗎?沒人看到時你怎麼做,才是真正的你?火旺老師說:「法律是冰冷的,但道德是讓社會有溫度的關鍵。」節目最後【幸福推理小行動 】邀請聽眾一起推理:自由社會的背後,究竟靠什麼才能讓人感到幸福與安全?把哲學帶回生活,一點點練習,看見自己的選擇,也看見他人的尊重。
Show more...
6 months ago
22 minutes 4 seconds

幸福推理
EP.8:做自己不迷路,我們都在成為更好自己的路上
「人不是被塑造出來的,而是自己創造自己的。」"Man is nothing else but what he makes of himself."——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我們常說要「做自己」,但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只是照著他人的期待而活,或盲從流行與意識形態,我們其實只是別人想像中的樣子。那麼,該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甚至對這個社會有價值、有貢獻呢?哲學系教授林火旺,從他的著作《為生命找道理》出發,談什麼是做自己的起點,為什麼「做自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訓練的能力?如何透過思考、挑戰、人文閱讀與群體參與,踏上成為更好自己的旅程。我們也介紹新生代基金會的「愛智營」,一個讓高中生透過討論,學會思辨與自我發現的營隊愛智營如何幫助年輕人發掘思考力與品格。哲學不只是理論,更是走向幸福人生的一條實踐之路。在節目最後,「幸福推理小行動」,邀請聽眾試著從日常中,養成改變自己的力量,成為更好自己的四個實踐方法。養成思考習慣 勇於接受挑戰 閱讀人文書籍 從群體中發現自己
Show more...
6 months ago
21 minutes 54 seconds

幸福推理
EP.7:個性不是你生來就有的,是你後天能選擇的嗎?
「成為你自己。」"Become who you are." —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很容易被他人影響價值觀。例如網路意見領袖看起來光鮮亮麗,讓人想模仿他們的一切——從學歷、身份、外表,到喜好,彷彿只要複製他們的選擇,就能獲得相同的幸福。但模仿真的能成為真正的自己嗎?適合他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別人的蜜糖,可能正是自己的毒藥。林火旺教授談到,許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在活出自己,而是活成他人期待的模樣;像是父母口中「為你好」的選擇、社會鼓吹的「熱門科系」、賺錢至上的價值觀。我們是否早已在無形中迷失了自我?本集聽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老師為您推理:個性的發展阻礙有哪些,為何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代父母最需要具備的教育觀。當我們活出獨特的自己,才能讓生命真正完滿。
Show more...
7 months ago
22 minutes

幸福推理
追尋幸福,社會更美,需要論述傳遞。 在變化快速的時代裡,我們如何趨近幸福的生活? 顛覆既有觀念的思考,跟著哲學家的邏輯,在生活情境中推理,尋找幸福的線索,找到自己專屬的答案! 如何培育下一代,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聽林火旺教授在IC之音,為您《幸福推理》! 本節目由富廣建築團隊贊助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