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Business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ducation
True Crime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VE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2e/e7/8d/2ee78da8-7b57-3c99-2c2c-55bcdfc76128/mza_18044434677674566450.jpg/600x600bb.jpg
使命門徒
世界華福中心CCCOWE
219 episodes
10 hours ago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化解事奉和家庭之間的張力? A:事奉與家庭間的張力,不只是時間分配的難題,董家驊牧師分享,唯有重新認識家庭的屬靈地位,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1. 重塑呼召:家庭關係是事奉的根基 當我們領悟到,經營家庭關係本身就是上帝呼召的一部分時,我們便開始將家庭從與事奉競爭的對象,轉變為事奉的根基。 2. 對話陪伴:刻意經營與雙向聆聽 無論是精心安排的夫妻早午餐,還是飯後與孩子在河邊散步,我們練習成為開啟雙向溝通的聆聽者,在不設限的對話中,真正進入家人的內心世界,深化與彼此的連結,好讓家成為重新得力的安穩港灣。 在恩典中修復與經營家庭關係,是整全事奉的核心,我們願意在日常的聆聽與陪伴中,活出內外一致的真實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我們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抵擋情慾的試探、名聲的虛榮、與同儕間的嫉妒,所以需要編織一張健康的生命防護網來面對。這防護網始於對神全然的誠實,並延伸至與屬靈同伴、導師和團隊的問責關係。它要求我們有智慧地敞開,讓生命能在群體中被守望。這樣的操練,幫助我...
Show more...
Christianit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使命門徒 is the property of 世界華福中心CCCOW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化解事奉和家庭之間的張力? A:事奉與家庭間的張力,不只是時間分配的難題,董家驊牧師分享,唯有重新認識家庭的屬靈地位,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1. 重塑呼召:家庭關係是事奉的根基 當我們領悟到,經營家庭關係本身就是上帝呼召的一部分時,我們便開始將家庭從與事奉競爭的對象,轉變為事奉的根基。 2. 對話陪伴:刻意經營與雙向聆聽 無論是精心安排的夫妻早午餐,還是飯後與孩子在河邊散步,我們練習成為開啟雙向溝通的聆聽者,在不設限的對話中,真正進入家人的內心世界,深化與彼此的連結,好讓家成為重新得力的安穩港灣。 在恩典中修復與經營家庭關係,是整全事奉的核心,我們願意在日常的聆聽與陪伴中,活出內外一致的真實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我們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抵擋情慾的試探、名聲的虛榮、與同儕間的嫉妒,所以需要編織一張健康的生命防護網來面對。這防護網始於對神全然的誠實,並延伸至與屬靈同伴、導師和團隊的問責關係。它要求我們有智慧地敞開,讓生命能在群體中被守望。這樣的操練,幫助我...
Show more...
Christianit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Society & Culture
Episodes (20/219)
使命門徒
EP217 讓使命不再割裂:重探《洛桑信約》與被罪者《訪談自香港移居台灣的邢福增教授》
🎙️嘉賓:邢福增老師(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Q:為何我們需要「被罪者」的思考視角? A:我們深知,人是得罪神的「罪人」,這是福音的起點,然而,我們卻常忽略,人同時也是被罪惡深深壓傷的「被罪者」(the sinned-against)。這個視角,讓我們正視社會中使人受害的罪惡結構,並在其中回應主對公義的呼召。我們看見,永活的福音所帶來永恆的救贖,需要在此刻觸及、釋放在壓迫中無聲吶喊的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當我們戴上「被罪者」這副新眼鏡,就能慢慢看見傳福音與社會行動其實是整全使命的一體兩面。 1. 重尋「社會行動」的本質 我們常將「社會關懷」視為傳福音的手段。《洛桑信約》則幫助我們超越這種工具心態,讓我們看見:「為被罪者發聲」、與他們同行,這本身也是福音的展現。 2. 活出「道成肉身」的愛與見證 主耶穌道成肉身的愛,是重價的恩典,激勵我們關懷身旁的人,更引導我們去正視、應對社會中的罪惡結構。這是我們真實的福音見證:把焦點從滿足自我的慾望,轉向付代價、回應基督的呼召。 活出整全使命,就從重讀《洛桑信約》、...
Show more...
3 days ago
51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6 當年輕人說「沒有路了!」:學習不憑眼見的信心《訪談加拿大 Kevin Lee 》
🎙️嘉賓: Kevin Lee (青年志 Youthology) Q:為何我們擁有更多資訊卻仍然焦慮? 我們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然而 Kevin 提醒我們,這些內容大多是「無神的」,塑造出了一種缺乏上帝主權的現實感。當科技看似分析了所有細節與可能性後,我們反倒因預見眼前的風險與不確定,而恐懼癱瘓、退居自我保護。我們今日的信心挑戰是,在眼前令人焦慮的資訊中,仍主動選擇信靠那位真實掌權的上帝! Q:如何與「無路可走」的世代同行? A:面對「無路可走」的世代,Kevin 與我們分享,如何放下自己手上的舊地圖,成為與彼此一同尋路的同行夥伴。 1.⁠ ⁠在坦誠的生命中,與彼此「同行」 神的恩典,總在人的脆弱中彰顯。這個世代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成功典範,而是放下權威的坦誠,在透明、甚至一同掙扎的陪伴裡,我們感受到上帝主權的溫暖真實。 2.⁠ ⁠整合身份與行動,培養分辨力 當「神兒女」的身份被帶進日常與職場中實踐時,創新就會發生:小至溝通方式的改變,大至創業。在實際挑戰中,我們慢慢培養...
Show more...
1 week ago
1 hour 1 minute

使命門徒
EP215 在斷裂世代重建整全信仰:群體、理性與聆聽的三重召喚《訪談香港鄧紹光老師》
🎙️嘉賓:鄧紹光老師(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道出版社) Q:如何在斷裂的世代重建整全的信仰? A:面對今日信仰碎片化與個人主義的危機,鄧紹光老師提醒我們,要重建整全的信仰,我們需要兩個關鍵的轉向。 1.⁠⁠從個人到群體:重建真實團契 潘霍華的《團契生活》召喚我們脫離個人主義的捆綁。信仰不只是個人的事,唯有在「有基督在中間」的群體中,透過彼此代禱、聆聽與服事,才能被真實地塑造。 2.⁠⁠從零碎到整全:以三一神為根基 柯林・甘頓的《如此我信》則邀請我們,擁抱一位在關係中、從創造到終末都連貫一致的三一上帝。整全的神觀可以將我們零散在各處的信仰認知重新串連,使我們的信心得以尋求理解,不再和理性對立。 當神學反思和團契生活整合並進時,能幫助我們弭平牧養的斷裂處,使我們在群體與真理中更新,活出整全的基督徒生命。 Q:如何帶出既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教導? A:鄧老師認為,深刻的教導需要我們從「分析者」轉向「聆聽者」,首先要聆聽上帝的聖言,不只是分析,而是回到神聖閱讀的傳統,讓聖言先塑造我們自己,打心底渴望順服神的話。而後才能從「聽眾」的角度出發,帶著生命...
Show more...
2 weeks ago
59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4 歷史的突圍,原創的祝福:華人文字事工的策略新視野《訪談美國基甸宣教士》
🎙️嘉賓:基甸宣教士(散居華人事工與文字事工) Q:華人教會文字事工該如何策略轉進? A:基甸宣教士帶我們看見,近代宣教史中,當福音看似受阻時,常是「轉進」的契機。不論是19世紀宣教士創辦的報刊,或疫情加速的數位轉型,道成肉身的文字事工是一種靈活的謙卑,願意主動走入人群、真實地聆聽,並產出優質的內容與當代互動,同時不忘抱持鷹架精神,與下一代同行,在陪伴中見證他們的成熟。 Q:如何讓華人原創成為普世的祝福? A:華人教會長期領受翻譯作品的餵養,這誠然是恩典。而基甸宣教士鼓勵我們看見華人原創的呼召,分享所領受的祝福。 1. 回歸本質:求真的優質內容 要在資訊混亂的當下成為祝福,我們需要持守「求真」的原則,即便閱讀習慣改變,我們從自身文化土壤與生命掙扎中成長出來的真實見證,仍然吸引人心。 2. 原創目的:在神國度中互補同工 原創是成熟的標記,當我們分享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時,能讓神的國度更多元豐富。除了與中文世界共享資源,我們更積極與英文的宣教媒體建立夥伴關係,將華人的聲音傳遞出去,也將普世的洞見帶進來。 這份原創的呼召,邀請我們將華人的聲音,謙卑地融入普世教...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4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3 直面教會增長的泡沫:迎向新世代的英國華人教會《訪談英國黃寅軒博士》
🎙️嘉賓:黃寅軒博士(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Q:如何應對英國華人教會的增長泡沫? A:當英國主流教會正經歷「寧靜的復興」時,華人教會的快速增長卻被黃寅軒博士形容為一個危險的「泡沫」,為我們指出增長背後脆弱的現實與轉化的契機。 1. 認清增長本質:流散創傷下的聚集 增長的核心,是人們帶著政治創傷與失根感而聚集。當內部對立的張力失控、牧養資源耗竭,這脆弱的泡沫隨時會破裂。 2. 信仰就地扎根:回應真實的掙扎 當年輕世代提問:「聖經與我有何關係?」及「聖經如何看待社會政治?」時,我們需要有真實觸及生命的互動,才可能在困惑與創傷中,就地發現福音的恢復力,與彼此一起重建在基督裡的身分認同。 要應對這場泡沫危機,我們穿透數字表象,真誠靠近脆弱之處,在教會與機構的彼此配搭下,漸漸累積信任、前尋出路。 Q:該如何面對多元卻分裂的現狀? A:黃博士研究發現,身份張力與隔閡,是許多新移民青少年難以言說的掙扎。他們正帶著複雜心情,在教會中尋...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8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2 穿越敘事張力的迷霧:華源協作的聆聽與搭橋藝術《訪談美國 Andrea Lee 》
🎙️嘉賓:Andrea Lee(華源協作China Source) Q:該如何在敘事張力中「謙卑調解」? A:同一句話或事件,從不同立場來理解,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和情緒。在多元敘事交錯下,華源協作發現,謙卑聆聽是調解張力的開端。我們願意先放下成見,讓每個故事被細緻地聆聽。這不代表認同所有觀點,而是為彼此預留理解的空間,好讓多元的聲音能安全地呈現,進而開啟真正的對話。 Q:如何理解尋求信仰升級的弟兄姊妹? A:從華源協作呈現的故事中可見,當信仰的探索超出教會既有框架時,往往不是背離,而是對整全信仰的真誠追尋。 1.⁠ ⁠聆聽故事背後的渴慕 許多人轉向天主教、東正教,或追尋靜默與歷史傳統,是因為渴望更深刻地遇見基督。其中,更有受訪者不用「皈依」形容自己,而強調這是一場信仰的「升級」。 2.⁠ ⁠反思教會的牧養與資源 新教教會常強調知識與活動,卻可能忽略了對於安靜默想及深度靈修的需求。若我們能開放空間,鼓勵提問、對話,並擴展屬靈操練的面向,便能幫助彼此在多元傳統中尋找更穩固的根基,使牧養更新。 China Sour...
Show more...
1 month ago
54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1 終結夾層領袖的耗竭:從授權到安息的學習之路《訪談台灣 Pastor Juny 》
🎙️嘉賓:Pastor Juny(The Hope 國際合盼靈糧堂) Q:領袖該如何放膽用人又深度建造? A:我們總想興起同工,卻常在「信任」與「掌控」的兩難中徘徊。Juny 的經驗提醒我們,真正的建造始於心態的轉變。 1. 勇於信任授權,讓人邊做邊學 Juny 的教會拿掉傳統的年資門檻,直接讓她在實戰中歷練成長。這份信任,點燃了她加倍回應神的心。當教會願意放膽用人,同工反而更願承擔責任、邊做邊學。 2. 刻意陪伴,建立有厚度的責任感 大膽授權後,我們刻意地跟進陪伴。因為生命的「厚度」是在錯誤的修正中累積。透過一對一、持續的對話,我們看到比外顯能力更重要的屬靈基本功,也在坦誠的關係中,重新理解責任與紀律的意義。 放膽用人與深度建造是愛的一體兩面。神呼召我們放下掌控,負起陪伴的責任,讓彼此在信任的關係中一起走向成熟。 Q:如何在工作服事中設立健康界線? A:當我們在「上有壓力、下有期待」的張力中拉扯時,首先要學習承認自身的限制,才能設立清晰界線,專注於神所託付的核心職責。其次,我們警覺情緒的耗...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5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10 世代之間作橋樑:使人和睦的溝通智慧《受訪於台灣林質修弟兄》
🎙️主持嘉賓:林質修弟兄(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Q:如何成為連結不同世代的橋樑? A:林質修弟兄(鬍子爸)與董家驊牧師,共同思索:如何讓世代差異從內耗的張力,轉化為學習和睦成長的契機。 1. 真正的理解,來自於謙卑與好奇 每一代人都有獨特的經歷與語言。我們首先需先放下「我對你錯」的心態,承認自己並非中立。藉由傾聽、提問與進入對方的世界,讓彼此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見。 2. 日常中累積信任感,建立真實關係 「作橋樑」不是靠說服,而是在關係中慢慢累積的信任,我們發現,安全感往往是在日常陪伴、飯桌間建立的。在衝突中,我們尋求聖靈的更新,讓我們心裡柔軟,將每次的張力視為被修剪與成長的時刻。 要成為世代間的橋樑,不只關乎技巧,更是生命品格的流露。我們持續禱告、尋求更新,在張力中活出謙卑順服的生命。 Q:我們真的能傳承下去的是什麼? A:在事奉的長路上,真正能傳承下去的,不是事工的方法、資源或制度,而是「對基督的信心」。我們所留下的,不應只是教導與事工,而是一段段與主同行、忠心跟隨的生命故事。我們發現,雖...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 minute

使命門徒
EP209 無牆教會的生命力:深耕鄰里的社區服事《訪談香港陳淑娟牧師》
🎙️嘉賓:陳淑娟牧師(香港旺角宣道堂) Q:資源不足也能夠做社區事工嗎? A:資源、經驗、人手不足,常讓我們對社區事工卻步。陳牧師卻見證,關鍵不在資源多寡,而在踏出第一步的信心。她從獨自煮飯、發單張、服侍長者開始,神慢慢感動街坊與弟兄姊妹加入,甚至受助者也成為同工。我們可以從小處開始做深做真,神會用祂天國的經濟學——在看似微小的起步中,預備恩典,成就祂的善工。 Q:如何讓「無牆」成為教會的 DNA ? A:福音的行動力要走入社區,不僅關乎事工規劃,更是教會文化與本質的深度轉化,陳牧師與我們分享無牆的 DNA。 1. 確立「無牆」異象,重塑教會身份 不論是牧長還是會眾,我們共同的身份認同需要被「教會無牆」的異象來重塑,彼此確認教會不是內聚的堡壘,而是為了建立真誠的關係、祝福鄰里社區而存在。 2. 視服事為旅程,讓教會文化更新 社區服事是一場信仰生命的旅程。我們可以從一小群同工開始,親身參與服事;當越來越多弟兄姊妹在其中體會到真實的需要,我們便能在持續關懷與關係中,逐步建造出委身社區的「無牆」文化。 ...
Show more...
1 month ago
56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8 華人宣教的再定位:從「差出去」到「一起走」《訪談印尼崔殷成牧師》
🎙️嘉賓:崔殷成牧師(華人宣教動員協會 CWMM ) Q:華人教會如何在宣教中重新定位? A:普世宣教是上帝的心意,也是教會的使命,崔牧師邀請我們辨識神託付華人教會的恩賜,在轉變中重新領受宣教呼召。 1. 活用文化恩賜,發揮神的預備 華人教會具備語言彈性、文化適應力與營商能力,特別適合深入多元與封閉地區。這些恩賜不是偶然,而是神為這世代預備的宣教資源,讓我們能建立更深的連結。 2. 突破模式複製,發展處境化策略 單靠模仿西方模式,已無法回應當今禾場的複雜與挑戰。我們需要建立合乎自身處境的差派與支援系統,如培育雙職宣教士、發展營商平台、從宣教前輩的經驗中學習智慧,建造能夠跨文化協作的團隊。 重新定位,不是否定過去,而是更堅定神對華人教會的心意,在這變動的時代中,謙卑尋求,勇敢回應、全心參與! Q:如何放下焦慮,實踐分辨與安息? A:我們常以為把教會顧好就夠了,但要突破本位主義,首先需將眼光從內需轉向「萬民」,崔牧師分享,我們可以從聯合短宣、跨文化交流與區域協作等具體行動開始...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2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7 新教宗良十四世:天主教自梵二會議後的發展《訪談台灣邱慕天傳道》
🎙️嘉賓:邱慕天(中華基督徒新媒體協會) Q:新教宗上任,衝擊與契機為何? A:邱慕天傳道指出,教宗的更迭,不只是天主教的內部事件,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重新審視新教教會的公共見證。 1.⁠ ⁠教宗:公共信仰的象徵 良十四的當選打破傳統:美國籍、語言多元、文化歷練豐富。他選擇「良」這個名字,對應歷史上的和平調解者,釋放出教廷可能願意在當代國際衝突中扮演橋樑。 2.⁠ ⁠公共見證:新教的沉默與渴望 教宗的行動往往在媒體與政治場域中發揮影響力,這不只是曝光度的問題,更是召命的提醒。我們雖不設教宗,卻不能缺席信仰的公共見證。在去中心化的新教傳統中,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耕耘出有深度的公共見證。 新教宗的當選,是我們反思的契機,激勵我們要走入公領域,活出整全的福音。 Q:該如何看待和回應天主教的發展? A:自梵二會議以來,天主教不斷調整姿態,從語言、禮儀到公共參與,逐步展現一種與時代對話的智慧。他們重視聖徒的榜樣、言行一致、聖俗不二分,以及對社會共善的看重,都值得我們借鑒。...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4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6 後視鏡神學的洞察:從「做對」的焦慮中得釋放《訪談美國 Daniel Fong 》
🎙️嘉賓:Daniel Fong( Million Dollar Baby Co. ) Q:「後視鏡神學」是什麼?為何重要? A:Daniel 所提出的後視鏡神學是指,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能在回顧中辨認神的作為。透過後視鏡神學回首來時路,我們操練放下對未知的掌控,誠實面對過去的挫敗,並在其中學習分辨與修正,越來越信任上帝的帶領。後視鏡的視角可以幫助我們釋放焦慮,清心地辨識上帝的引導,穩步進入對神主權的信靠與安息。 Q:如何放下焦慮,實踐分辨與安息? A:焦慮往往源自我們對「做對決定」的執著,但 Daniel 提醒我們,神更關心我們是否在祂裡面安息、成長與信靠。 1. 愛神愛人,從「做對」的壓力中釋放 有時我們焦慮是否能作出最正確的決定,不知不覺就將價值感建立在效率與成功上,但其實在每個決定中學習愛神愛人,才能在有限與不完美中經歷恩典的真實。 2. 透過後視鏡回顧,學習分辨與修正 分辨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持續在生活中查驗神的心意與帶領。我們可以藉由「後視鏡神學」回望行動的過程與結果,檢視自身的動...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8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5 超越行動主義的福音派:擁抱整全基督論《訪談加拿大溫永勖老師》
🎙️嘉賓:溫永勖老師(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 Q:如何超越行動主義,活出召命? A:福音派的行動主義原意是要我們積極傳福音,卻常演變為要「做更多」的焦慮與壓力。溫老師指出,要超越行動主義,不是停止行動,而是回到上帝對我們獨特的召命;教會合一,不在於人人做一樣的事,而在於各按恩賜,彼此幫補,建立基督的身體。如此,我們才能跳脫比較的重擔,在恩典中活出神所賜的呼召。 Q:整全的基督論如何更新福音派神學? A:十架與赦罪誠然是真理的核心,然而,然而福音不止於此,溫老師提醒我們需要恢復對基督全貌的敬拜與跟隨。 1.⁠⁠ 不只十架捨命,更看見整個基督 我們所信的不只是「祂為我們死」,而是耶穌整個生命的救恩:道成肉身、生活、死亡、復活、升天與再臨,每個階段都揭示了救贖恩典,讓我們看見福音的全貌。 2.⁠⁠ 用整全基督論更新信仰核心 當我們不再簡化,而是擁抱耶穌整全的身份與行動時,我們會發現祂的每一步都塑造我們的信仰核心。生活與工作不再與信仰脫節,升天與再臨也不再邊緣。這樣的轉向,引導福音派更深對焦在基督本身。...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4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4 如何面對教會衝突?從掃除文化盲點開始!《訪談美國劉哲沛律師》
🎙️嘉賓:劉哲沛律師(愛與衝突和睦事工 Love and Conflict Peacemaking Ministries) Q:衝突不斷,華人文化的盲點在哪? A:華人文化重人情、講面子,導致教會衝突常被壓抑或掩蓋,錯失修復機會。人情讓是非模糊,面子阻礙認錯,和事佬文化追求表面和諧,親疏有別則形成內圈排外,破壞了合一。我們看見,這些盲點與福音呼召的誠實、悔改與合一互不相容。唯有勇敢正視,才能用真理取代盲點,在悔改、更新與和睦的路上與彼此同行。 Q:衝突後,教會還能修復嗎? A:雖然教會衝突令人痛苦,但在福音裡,這正是一個悔改與更新的契機。修復不是理想,而是信仰的見證與行動。 1. 認清心中衝突根源,轉向福音醫治 衝突多來自差異、堅持己見與罪性的矛盾。光靠技巧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我們需先承認問題,學習欣賞差異、放下掌控、面對自己裡面的罪,才能開啟修復之路。 2. 落實四步驟,重建教會信任 處理衝突與修復需要具體的步驟。劉律師提出具體的四步驟:「培訓」建立共識,「輔導」幫助當事人處理傷害,「調解」促進對話與理解,「修復」則透過公開見證重建信任。這不只是解決衝...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2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3 邁向成熟的職場門訓:從辨識階段到全人整合《訪問美國 Elaine Kung 》
🎙️嘉賓:Elaine Kung(Called To Work 職場使命) Q:教會的職場門訓該如何邁向成熟? A:許多教會渴望推動職場門訓,但常苦於無從下手。Elaine 提出職場的四層成熟度,幫助我們辨識現況,開始應對。 1. 辨識階段,對症下藥 教會對職場的理解,是一段逐步成熟的歷程:從信徒自發覺醒,到牧者開始關注,再到設立事工團隊,最終整合進教會門訓策略中,每階段都有相應的策略與挑戰。 2. 整合門訓,而非增設部門 職場門訓不只是「多一個事工」,而是全人門訓的一部分。如同婚姻與家庭,職場是信仰落地實踐的主場。當教會將講道、小組、培訓與差派結合職場實境,才能真正培育出在每個場域都活出信仰的門徒。 成熟的職場門訓,是一條整合更新的路。我們願意辨識現況、調整方向,在職場中回應呼召,釋放在基督裡豐盛的生命力! Q:資源有限,教會怎麼做職場宣教? A:教會資源有限時,我們更應轉換心態、尋求協作。Elaine 提出四方協作模式:職場信徒、教會、神學院與宣教機構各司其職、互相補位。我們不需單打獨鬥,反倒可以透過連結現有機構...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3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2 善用 AI 回歸初心:神學教育的更新與屬靈分辨力《訪談台灣蒲正寧長老》
🎙️嘉賓:蒲正寧長老(中華福音神學院 資訊中心) Q:AI時代,如何兼顧效率與牧養初心? A:善用 AI,可幫助牧者節省講章預備、行政處理等時間,把心力放回禱告與陪伴。但蒲長老提醒,講章的靈感與信息,仍需牧者親自領受,因為科技雖然可以提升速度與效率,卻不能取代與主同行的那份深度與真實。我們需要重新定位科技的角色,回到「神要我做什麼」的核心,讓事奉回歸初心與呼召。 Q:該如何更新神學教育與屬靈分辨力? A:面對 AI 帶來的資訊爆炸和真假難辨,更新神學教育刻不容緩。蒲長老提出兩項具體行動,幫助我們應對挑戰: 1.⁠⁠從知識灌輸到分辨思考 過去我們注重知識傳遞,如今更需培養信徒的「分辨力」。不只知道更多,更要懂得辨別真偽,我們在資訊洪流中聆聽主的聲音,不被似是而非的內容所迷惑。 2.⁠⁠發展以信仰為本的 AI 使用觀 AI 是工具,但若無信仰引導,也可能傳遞異端與錯誤價值觀。因此,我們不該只是被動使用科技,而是帶著反思的心來使用,甚至是積極主動地去建造、開發符合基督信仰的科技工具。 在 AI 時代,更新神學教育,提升屬靈分辨力,才能使我們站穩腳跟、善用科技,在變動...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1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1 在 VUCA 時代中回應變局:用連結與創造重塑領導力《訪談台灣佘日新教授》
🎙️嘉賓:佘日新教授(台灣逢甲大學企管系) Q:如何在 VUCA 時代轉型你的領導? A:我們身處在一個瞬息萬變、既複雜又模糊不定的 VUCA 時代,面對這樣的挑戰,佘教授提出兩個實用建議: 1. 學習從多元視角理解環境 從 AI 到氣候危機,再到政治張力與倫理和經濟的挑戰,我們要學習從多元面向理解環境變化。意即我們不能只關注教會內部,而要帶著信仰,進入公共領域學習。 2. 轉型:培養適應與辨識的領導力 過去依賴預測與控制的領導方式,面對今日的變局已不敷使用。我們需要培養適應的能力,學習在不確定中辨識神的作為。意即,我們需要回到福音的本質重新詮釋使命,與跨代、跨界的夥伴同工同行,整合恩賜,才能回應時代,落地活出見證。 VUCA 時代,願我們以謙卑與信心,學習適應、勇於轉型,與教會一同走進未來。 Q:同工難尋,領袖該如何授權與信任? A:團隊建立,關鍵在於「心」。佘教授點出,當我們練習放下掌控與內在的不安全感,就能開始建立信任的文化,甚至激發出彼此的潛力。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學習摩西當年的智慧,充分授權並成全同工,讓彼此都能在服事...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2 minutes

使命門徒
EP200 讓家庭事工不只是「救火」:預防勝於治療的門訓觀點《訪談美國程林真兒博士》
🎙️嘉賓:程林真兒博士(遠東廣播 家庭事工培訓中心) Q:如何讓家庭事工不再只是「救火隊」? A:許多家庭事工只在婚姻出現問題時「救火」,但程博士提醒我們,家庭事工應從門徒訓練的角度重新定位。 1. 回到門徒訓練的核心呼召 若家庭事工只是追求婚姻幸福,而不是以「認識神、榮耀神」為中心,那麼這樣的事工很容易失焦。因此,我們需要從培育門徒的視角出發,重塑家庭事工的使命。 2. 建立長期與陪伴式的事工架構 健康的家庭關係需要長期的投入與同行,而非等到出現裂痕才修補。教會可以針對不同階段(如新婚、育兒、空巢期)提供門徒訓練與屬靈陪伴,並鼓勵成熟的夫妻成為同行者,讓家庭事工從孤立的輔導機制,變為互相陪伴的信仰傳承網絡。 我們從「應急處理」轉向「裝備信徒」,讓家庭事工真正承接門徒訓練的使命! Q:為什麼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根基? A:在華人文化中,我們常把重點放在親子關係,甚至認為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但程博士提醒我們,基督信仰的核心是「約」,而不是血緣。因此,婚姻不是家庭的附屬品,而是整個家的起點與支柱。當我們再思婚姻的定位,正視夫妻彼此為愛捨己的呼召時,家...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 hour 1 minute

使命門徒
EP199 兼容並蓄的開明福音派:《校園雜誌》的更新轉型《訪談台灣嚴建基傳道》
🎙️嘉賓:嚴建基傳道(校園書房出版社) Q:如何像「鴛鴦奶茶」般兼容並蓄? A:「鴛鴦奶茶」融合了咖啡的濃郁與奶茶的香甜,象徵兼容並蓄的精神。嚴建基傳道以此比喻《校園雜誌》的編輯理念,期望在「開明福音派」的框架下,致力於呈現不同社會背景和觀點,在對話中接納更多的聲音,盼望能和讀者一起在多元中彼此磨合、深化理解,讓信仰與時代處境相遇,在差異中共同學習、成長。 Q:開明福音派為教會帶來哪些新可能? A:福音派傳統強調聖經權威與福音行動,而開明福音派則在此基礎上,透過對話,使信仰能夠敏銳回應時代變遷,不斷更新。《校園雜誌》在最新規劃中,再思教會內的權力關係,並探討基督徒群體的身份認同,期盼讓福音派成為一個「活的傳統」:既能自我省察,也能回應當代挑戰,讓信仰在變動中保持真實與影響力。 👍董牧師提問💬 從友誼、屬靈勒索到身份認同,《校園》雜誌持續探索信仰如何在當代處境中落地實踐。 你認為在信仰與生活的交會點上,還有哪些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 或者,你對現有的探討方式有什麼想法或建議? 歡迎透過節目資訊欄的連結分享你的看法,我們也會將你...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1 minutes

使命門徒
EP198 「童」心來宣教!當兒童主日學遇上普世宣教《訪談台灣林憶紜姐妹》
🎙️嘉賓:林憶紜姐妹( Big Story 兒童宣教教育) Q:孩子也可以參與普世宣教嗎? A:當然可以!孩子不只是教會的未來,更是神國度的使者。憶紜姐妹與我們分享,透過為未得之民禱告、關心宣教士,甚至把握「家門口」的宣教機會,學習與不同的族群互動、交流,孩子此刻就可以是我們宣教的夥伴。當孩子開始參與宣教,他們單純且真誠的福音行動力,將使我們讚嘆,也激勵我們一同回應神的呼召! Q:如何讓兒童主日學不只是聖經故事? A:我們希望兒童主日學不只是吸收聖經知識,而是真正與神連結、內化祂的心意,改變可以從小處著手,循序漸進! 1.⁠ ⁠以「神的宣教心意」整合聖經故事 我們不需捨棄現有教材,而是更新教學的視角,不再把故事視為單獨事件,而是從神整全的救贖計畫出發,幫助孩子看見每個故事如何連結到上帝對萬民的心意。 2.⁠ ⁠看見需要,從小小的行動開始 宣教不只是遠方的事,而是我們此刻此地就能開始的行動。當兩三位同工彼此同心,就能帶來改變!例如,我們可以使用「童心來禱告」Podcast 一起為未得之民禱告;或是走出教室,嘗試與身...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6 minutes

使命門徒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化解事奉和家庭之間的張力? A:事奉與家庭間的張力,不只是時間分配的難題,董家驊牧師分享,唯有重新認識家庭的屬靈地位,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1. 重塑呼召:家庭關係是事奉的根基 當我們領悟到,經營家庭關係本身就是上帝呼召的一部分時,我們便開始將家庭從與事奉競爭的對象,轉變為事奉的根基。 2. 對話陪伴:刻意經營與雙向聆聽 無論是精心安排的夫妻早午餐,還是飯後與孩子在河邊散步,我們練習成為開啟雙向溝通的聆聽者,在不設限的對話中,真正進入家人的內心世界,深化與彼此的連結,好讓家成為重新得力的安穩港灣。 在恩典中修復與經營家庭關係,是整全事奉的核心,我們願意在日常的聆聽與陪伴中,活出內外一致的真實生命。 Q:如何超越傳福音與社會參與的對立? A:我們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抵擋情慾的試探、名聲的虛榮、與同儕間的嫉妒,所以需要編織一張健康的生命防護網來面對。這防護網始於對神全然的誠實,並延伸至與屬靈同伴、導師和團隊的問責關係。它要求我們有智慧地敞開,讓生命能在群體中被守望。這樣的操練,幫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