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8f/66/a5/8f66a50d-571f-2aa6-b9e0-b798fcb556ab/mza_4860353929280819885.jpg/600x600bb.jpg
未来志异
Archipelago of the Future
20 episodes
5 days ago
“未来志异”是一档与活跃在全球的华人创作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在这里倾听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略的新声音,一同探索明天的形状
Show more...
Arts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RSS
All content for 未来志异 is the property of Archipelago of the Futur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未来志异”是一档与活跃在全球的华人创作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在这里倾听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略的新声音,一同探索明天的形状
Show more...
Arts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https://i.typlog.com/archipelagofuture/8275502165_254241.jpg?x-oss-process=style/sl
Vol.10 潜流下的隐情:中国当代艺术叙事中被遮蔽的“半边天”
未来志异
58 minutes 24 seconds
1 year ago
Vol.10 潜流下的隐情:中国当代艺术叙事中被遮蔽的“半边天”
灰质小组_画板 1 副本.jpg

“未来志异”主播:叶滢

本期嘉宾:灰质(秋韵、吴晓璠、林鹭琪)

关于“未来志异”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发起的一档联结全球不同地方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谈话节目。

本期内容概述

“对自己的命运,我不再是个过客,至于将来前方和周遭会是什么样的,我不曾看见也不想看,因为我希望‘星星’不会死去!”中国早期前卫艺术团体“星星画会”创始团队中唯一的女性艺术家李爽在其自传中如此写道。李爽出生于1957年的北京,作为当时“星星画会”的唯一女性成员,李爽的名字连同她的创作被中国前卫艺术的宏大叙事所遮蔽。1980年代初,李爽因为一段时代对个人问题的错判,错过了轰轰烈烈的“'85新潮”。李爽的遭遇也折射了1980年代初中国女性在个人、家庭、事业上所遇到的困境。

在艺术思潮狂飙突进的1980年代,女性艺术家虽然也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现场,却多隐身于群体与浪潮之中──前卫艺术运动的宏大叙事轻易地遮蔽了性别的能见度。“厦门达达”成员刘一菱的装置《悬浮的可乐罐》于1986年“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上展出,但被《美术》(1986年12月刊)错误署名,刘一菱被标记为“第二作者”。肖鲁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向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中的镜子连开两枪,在肖鲁的激进行为背后,还有一段当时不为人知的个人隐情,而她的沉默也令《对话》和开枪行为标记为她与唐宋的合作作品,直至2004年肖鲁才公开声明她的唯一作者权。

1995年第四次联合国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时代的女性浪潮影响下, 1990年代中期也涌现了数个女性艺术展览以及多样的女性艺术创作,评论家廖雯提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即突出生命意识与身体经验、采用纤维材料,传递感性体验,这一理论尽管具有局限性,却也是对“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另一种解读。

19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中国当代艺术也随之进入全球视野,但女性艺术家“走出去”却步履艰难。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Bonn)1996年举办的展览“今日中国先锋艺术”邀请的3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均为男性,对此,馆长在记者会上回应道:“中国女艺术家的档次不足以入选此次艺术展。”德国的女性艺术同行不满此种评价,在当年的三八妇女节,由波恩妇女博物馆(Frauenmuseum Bonn)馆长玛丽安·皮岑(Marianne Pitzen)带领进行抗议。同年六月,旅德中国女性艺术家邱萍参与策展的展览“半边天”在波恩妇女博物馆开幕,26位来自全球各地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参展,其中包括蔡锦、姜杰、林天苗、沈远、施慧、尹秀珍等至今仍活跃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女性艺术家。

中国女性艺术家在被世界所看见之时,不仅要面对由主流艺术世界的结构性问题,也要挣脱历史因素和社会结构所定义的“女性角色”的束缚,作为艺术家的“她”与作为母亲和/或妻子的“她”博弈。正如1990年移居法国的艺术家沈远,试图以微观生活视角来建立表达,同时,她的创作也强烈地反映了一位离散女性艺术家的内心状况。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的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文艺思潮和观念在冲击和交融中不断重塑,大时代叙事既能塑造英雄榜样,也会掩盖个体锋芒,在浪潮汹涌之下,中国女性艺术家如何参与书写历史?而她们又为何难以“浮出水面”,抑或“在浮出水面之时又被拉入水下”?

灰质(秋韵、吴晓璠、林鹭琪)是“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2022/23”的获选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成果《潜流:重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中国观念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已于今年6月在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M+杂志”刊登。这篇论文基于小组的采访和实地调研,从三个角度(运用现成品,新思潮与传统媒介、工艺、符号的结合,艺术作品中的“女性气质”之演变)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具有观念艺术特征的创作转向。

本期“未来志异”邀请了灰质的三位成员,共同重访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中国观念艺术现场,重述李爽、刘一菱、肖鲁、沈远、邱萍、胡冰等一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经历与观念变革。“潜流”以新的方式,在这个时代激起回响。

“志异”时刻

05:37一次保持连结、重拾研究的尝试:“灰质”小组的成立缘起与研究主题的确定

李爽.jpg

1979年,“星星美展”现场,艺术家李爽在中国美术馆外与观众交谈。左起:刘迅、李爽、王克平,© 李爽,摄影:李晓斌

09:20 “星星画会”创始期唯一女性成员李爽:被宏大叙事裹挟的模糊身影,及其折射的198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困境

刘一菱.jpg

“厦门达达”成员刘一菱与其创作的装置《悬浮的可乐罐》在1986年“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上的合影,© 刘一菱,摄影:吴明

刘一菱2.jpg

“厦门达达”成员刘一菱的装置《悬浮的可乐罐》于1986年“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上展出,但被《美术》(1986年12月刊)错误署名,© 刘一菱

14:01 “厦门达达”成员刘一菱:开放接受新事物,用可乐罐制作装置,却被错误标记为“第二作者”

肖鲁2.jpg

温普林,《七宗罪──89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七个行为》截图,1989至2009年,M+,香港,© 温普林

19:50“中国现代艺术展”上的枪声:肖鲁的装置作品《对话》及其作品后的一段个人隐衷

沈远水床.jpg

沈远,《水床》,水床,水及鱼,75.6×19.6×74.3厘米,1989年,M+,香港,管艺捐赠,2013年 © 沈远

沈远歧舌.png

沈远,《歧舌》,1999,鼓风机、塑料布,1200×120×300厘米 ,“歧舌”展览现场图,北九州当代艺术中心,1999年,图片来自艺术家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沈远

27:34 移民欧洲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如何“穿越周期”、持续发声:沈远创作中的女性微观体悟与身份意识

半边天.jpg

“半边天:中国女性艺术家”展览图录,1998年,波恩妇女博物馆,德国,图片由邱萍提供 策展人:Chris Werner, 邱萍 参展艺术家:蔡锦、陈海燕、陈幸婉、陈妍音、赤媖、胡冰、黄晖、姜杰、李建丽、李秀勤、林天苗、刘丽萍、潘缨、秦玉芬、 邱萍、沈远、施慧、滕斐、王公懿、吴玛悧、徐虹、杨克勤、尹秀珍、张蕾、张新、朱冰

35:42 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家“走出去”的关键一步:1998年德国波恩妇女博物馆“半边天”展览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jpg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方式”展览图录,1995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图片来自亚洲艺术文献库

策展人:廖雯

艺术家:蔡锦、陈巧巧、林天苗、刘虹、刘丽萍、潘缨、施慧、宋红、孙国娟、杨克勤、周靖、朱冰

尹秀珍.jpg

尹秀珍,《衣箱》,1995年,垫纸木箱、衣服、水泥、铜牌及单频道VHSI录影带转数码录像(彩色、无声),M+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 尹秀珍

林天苗.jpg

林天苗,《辫》,1998年,数码印刷布本、棉线及单频道数码录像(黑白、无声),M+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 林天苗

40:10 1990年代中期中国女性艺术创作浪潮: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中国女性艺术理论的提出及其局限

48:04 大浪潮叙事下涌动的“潜流”: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中国女性艺术家为何难以“浮出水面”?

53:58 在改变原有结构的期冀中,寻找团结的可能性

相关链接

灰质,《潜流:重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中国观念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

https://www.mplus.org.hk/sc/magazine/conceptual-practices-of-chinese-women-artists-in-the-1980s-and-1990s/

(直播回放)M+ 讲谈说论|潜流:重溯中国观念艺术史中的女性叙事

李爽自传《爽:七十年代私人札记》豆瓣图书主页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827120/?dt_dapp=1

本期节目

alt text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灰质

灰质是2022年成立于上海的研究小组,成员包括秋韵、吴晓璠和林鹭琪,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为1970至19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观念主义实践。

灰质小组-04.jpg

秋韵毕业于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获艺术政治硕士学位,现为独立策展人和研究者,长期关注女性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处境。她曾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副总监及策展人(2019–2022),以及上海油罐艺术中心(2017–2018)和上海龙美术馆(2015–2017)的策展人。参与策划组织超过十五场展览,包括“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李爽:如果云知道”等。她亦是2023至2024年度德国总理奖学金获奖者。

image.png

吴晓璠是研究者,现于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文化研究系攻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专注中国当代艺术,尤其侧重影像、行为艺术、新媒体以及展览史。她于2020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史硕士学位,并完成毕业论文《在十字路口:“后感性:异形与妄想”中的影像艺术》;2018年获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艺术史荣誉学士学位,毕业论文题为 《余震:89后的中国行为艺术》。

灰质小组-10.jpg

林鹭琪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现为策展人和设计师,也是AXIS Art Project的成员之一,持续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在地文化和人造景观的变迁。他曾任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 (2018–2022),现任职于厦门宝龙艺术中心。参与策划组织的展览包括“厦门肉食公司”、“紧急中的沉思”、“意游未境:城市意象的建立与解散”等。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 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未来志异
“未来志异”是一档与活跃在全球的华人创作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在这里倾听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略的新声音,一同探索明天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