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8f/66/a5/8f66a50d-571f-2aa6-b9e0-b798fcb556ab/mza_4860353929280819885.jpg/600x600bb.jpg
未来志异
Archipelago of the Future
20 episodes
6 days ago
“未来志异”是一档与活跃在全球的华人创作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在这里倾听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略的新声音,一同探索明天的形状
Show more...
Arts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RSS
All content for 未来志异 is the property of Archipelago of the Future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未来志异”是一档与活跃在全球的华人创作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在这里倾听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略的新声音,一同探索明天的形状
Show more...
Arts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https://i.typlog.com/archipelagofuture/8275670570_999798.png?x-oss-process=style/sl
Vol.09 新加坡和云南飞过的是同一群钳嘴鹳?“野外艺术家”对田野的迷恋与怯魅
未来志异
1 hour 22 minutes 15 seconds
1 year ago
Vol.09 新加坡和云南飞过的是同一群钳嘴鹳?“野外艺术家”对田野的迷恋与怯魅

“未来志异”主播:叶滢 本期嘉宾:艺术家赵仁辉、艺术家程新皓

灰质小组_画板 1 副本.jpg

关于“未来志异”

“未来志异”是《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发起的一档联结全球不同地方创作者和策展人的谈话节目。

本期内容概述

2020年年初,17头来自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离开栖息地,从普洱市墨江县北上迁徙至玉溪市,直至昆明。玉溪是艺术家程新皓的故乡,在他的个人经验中,自然是在他生活经验之外的地方,与象群的“遭遇”令他开始思考他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象征》的创作。象群在自然疆界、傣族神话、共和国历史的界面之间穿越,展开被言说、被象征,却又具有穿透力的复调叙事。沿着大象的“象征”踪迹,程新皓在今年四月至五月的上海驻地工作“复写上海的西郊公园”中,寻找由大象所串连起、又被上海西郊公园/上海动物园串联的云南线索,连接起他2022年的作品《象征》中的研究脉络。

野外既不浪漫,也不平静,深入野外是对体能和心力的巨大挑战;在想象中构建的自然、自然本身,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三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偏差,但当它们相交甚至纠缠,往往也会牵引出更多维度的图景。自小生活在新加坡的赵仁辉,与在云南长大的程新皓,两位艺术家尽管在地理位置上相聚甚远,他们的创作却拥有某些相似之处: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基于所处地域的长期观察与调研,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边界及其中的复杂叙事。

赵仁辉在2007年创立了“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Institute of CriticalZoologists),将个人的创作包裹在科学家的话语体系之中,他的实践游离在以目的与结果导向的“科学”之外,意图生发出不同的观察角度。赵仁辉的创作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迁徙”,包括其故乡新加坡、中国的鸭绿江河口、澳大利亚的海外领地“圣诞岛”,乃至北极冰川。近几年,赵仁辉将其视野转向次生林,2024年,赵仁辉代表新加坡参加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项目“见·森林”(Seeing Forest)通过影像、声音和雕塑装置,探索了次生林的生态及其所揭示的城市与自然的边界议题;同期,香格纳画廊新加坡空间的展览项目“未见之事的证据”梳理与呈现了他近20年在不同边界之间、聚焦不同物种的艺术实践。

在艺术家工作室之外,抱着对自然与世界的痴迷,赵仁辉与程新皓不断地行走和观察,并不断发现处在交界地带、隐秘角落中的“未见之事”。他们的思考交错于对“外来物种”的思考,如走进城市的象群,人类为圣诞岛带来的家猫。被赵仁辉所记录下的、盘旋在新加坡上空的钳嘴鹳,也飞停到了滇越铁路旁的一片湿地上,与程新皓自2019年开启的行走滇越铁路项目相连。

艺术与科学的合作,远非贩卖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概念挪用这么简单,那些被误读的、乃至无效的“跨学科合作”是否仍然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它在“合作”中诞生,却无法被知识所验算。面对自然、环境、气候等人类实际面对的严峻议题,艺术在其学科框架内,既然无法对症下药般地给予题“解”,那什么能够成为思考与创作的出发点?

这次讨论也如一次行走,与赵仁辉、程新皓一起探入新加坡、云南的土地,沿途分享他们各自的观察所得,以及对野外实践、跨学科创作的思考。

👂“志异”时刻

02:42 在新加坡,赵仁辉观察到的自然与人类区域的边界,以及动物的“越界”行为

10:21 出生于云南玉溪,程新皓所体察到的“自然”是在他生活经验之外的地方

15:24 2021年遭遇的“大象出走”,成为了程新皓创作作品《象征》的契机

17:47 从傣族村到上海西郊公园:大象如何穿越不同年代的“象征”界面

灰质小组-03.jpg

26:40 突然降临的“大异象”:为寻找栖息地,数千只钳嘴鹳盘旋在新加坡上空

灰质小组-02.jpg

32:53 关注“外来物种”的个体性与命运:赵仁辉用艺术与科学家“唱反调”

42:13 模仿科学家建立“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实践观察自然的另类方式

灰质小组-07.jpg

45:55 围绕“外来物种”产生的制度分歧,人类社会对动物生命的“审判” 51:12 保持敏感、开放,持续地观察与收集,会发现不一样的、“怪怪的”东西

灰质小组-08.jpg

56:44 “潜水艇”中的感知与感应:通过不同学科的工作方法来了解世界

59:20 跨学科创作不应仅仅贩卖知识,还应当伴随着对知识的感性

灰质小组-09.jpg

01:04:09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艺术家作为容器,产生大于“议题”的能量

01:09:00 不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带入具体的作品中,而是在不断的“痴迷”中抵达可能性

01:15:11 个体暂时地进入世界,需要集中注意力关注现在所发生的事

灰质小组-10.jpg

🙌 相关链接

赵仁辉的个人网站(即“批判性动物学家研究所”) www.criticalzoologists.org 程新皓的个人网站 www.chengxinhao.me 赵仁辉的“玄秘森林”

🎙️ 本期节目

叶滢.png

叶滢是《艺术新闻》的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与艺术项目策划人。她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等多个论坛,与艺术、建筑、设计、科学领域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2023年她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她所写的《窑变798》讲述了北京798艺术区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是系列纪录片《艺文中国》的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策划“‘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 本期讨论参与者

灰质小组-05.jpg

赵仁辉(b. 1983)是新加坡籍视觉艺术家,他主要以摄影进行创作,同时采用多学科方法将影像与实物并置呈现。他的作品主要探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仁义与道德的课题,同时也关注人类的态度和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他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个展,包括新加坡、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意大利,亦多次参与各地的双年展和摄影节。他被委任为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的代表。

灰质小组-06.jpg

程新皓,1985 年出生于云南。201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作为艺术家工作生活于云南昆明。他的作品通常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并均与故乡云南相关。通过身体在场的工作方式,程新皓使用录像、装置、摄影与文字等媒介,体察不同来源的逻辑、话语、知识与其背后自然、社会、历史,及镶嵌于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复调链接。

——

视觉设计:孙浚良

片头制作:马海平

音频剪辑:孙哲

后期编辑:姚佳南

Contacts:archipelago.future@gmail.com

——

未来志异
“未来志异”是一档与活跃在全球的华人创作者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谈话节目 在这里倾听本年度艺术世界不可忽略的新声音,一同探索明天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