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舊稱(彌陀港),地名的最早紀錄鑒於康熙24年(西元1685年)蔣毓英編修的《台灣府志》,可是在早期的文獻中,地名確有不同的寫法,記作「微羅港」或「彌羅港」或「眉螺港」。所記之字雖有不同,但其台語的發音則相當接近,可見「彌陀」為從音地名,應該是漢人入墾之初,從當時的原住民語言口譯而來,故地名的起源,顯然不能從「彌陀」二字的字面意思上,去強加索解,一般解釋彌陀港地名起源,皆認為過去在區境北部的港邊,有做供奉「阿彌陀佛」的小寺廟,因而得名的說法,顯然即附會字面意思而來。
近來則有學者以比對原住民語言的方法,指出「彌陀」一名,可能出自馬卡道語的viro一詞,意思是「竹子」(楊森富,1994),港字則為漢人以此地濱臨內海潟湖而取,因此彌陀港如照意思來翻譯,應翻作「竹子港」。若原住民語言的比對方法可信,則本區境內早在漢人入墾之前,即有平埔族原住民定居。(吳進喜,1995)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