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以為「活著要有意義」這句話,是人生的核心。
但慢慢地你會發現,越是想去抓那個意義,它就越像一條逃走的魚。
你用盡力氣去追,反而看不清水裡自己的倒影。
我曾經也一樣,覺得人生應該要有個方向、有個答案。
要明白自己為什麼在這裡、做這件事的目的、
甚至連快樂都想問——這快樂,有沒有價值?
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識到,也許生命本來就不欠我們任何解釋。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那個還沒有被定義的當下。
#讀光日常
#Podcast朗誦
#生命對話
#哲學散步
#日常的意義
#存在練習
#停止尋找開始生活
以前我總覺得「做Podcast」就是「說」。
但後來我發現,
其實更重要的是「聽」。
我學會傾聽別人的故事、別人的沉默、別人的情緒。
也學會傾聽自己。
當我在剪音檔時,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
有時候會感覺像是第三者在旁邊聽。
那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彷彿你在對自己訴說,又在安撫自己。
這讓我更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也更能理解自己的。
也許這就是做Podcast最深的收穫——
讓我學會以聲音為橋樑,
去感受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距離與共鳴。
#讀光日常
#Podcast心得
#Podcast創作
#做Podcast的理由
#聲音的力量
#真誠的創作
#用聲音生活
#不為流量只為真心
#生活靈感
有時候,我們愛得太用力。
總想讓對方快樂、替別人圓滿、成為那個永遠懂事的人。
可是有一天你會發現——
原來愛得太無私,也是一種失衡。
「聖母情結」不是錯,
它只是讓我們在愛裡太快遺忘了自己。
真正成熟的愛,不是犧牲,而是流動。
它能呼吸、能停頓、能誠實地說:
「我也會累,我也想被愛。」
這一集,我想和你聊聊——
如何走出被誤解的善良,
不再用拯救的方式去愛,
讓愛,回到真實的人性。
#讀光日常 #聖母情結 #情感界線 #自我成長 #溫柔練習 #愛的哲學 #心理學日常 #關係療癒 #走出取悅 #讓愛回流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通往世界的植物》。
那是一本關於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作者游旨价,用詩意又科學的語言,寫下植物如何跨越地理界線,從冰河期走到今天,從大陸漂到島嶼,從雪線之上走進我們的生活。
那是一部關於地球記憶的故事,也是一本讓人重新認識「生命」的書。
我在閱讀的時候,心裡一直有一種奇異的共鳴。
那些關於植物的描述,好像也在說我們人。
我們每個人,也都在旅行。
從一個階段走到下一個階段,從熟悉的土地被迫遷移,到找到新的立足點。
植物的旅行,其實就像人生的縮影。
⸻
作者說,植物是最會旅行的生物。
它們看似靜止,卻透過花粉、果實、風、鳥、洋流,在地球上默默地遷徙。
你以為它們扎根於一方,其實它們的祖先可能遠在千里之外。
有的來自西伯利亞,有的從日本列島飄來,有的在冰河期時沿著山脈南遷。
而當氣候回暖,它們又被推上高山。
這樣的遷徙,是經年累月的。
一代又一代植物,用時間交換生命。
它們不急、不躁,只是跟著風、順著氣候,讓生命繼續。
#游旨价
#通往世界的植物
#讀書心得
#讀光日常Podcast
有時候,我們以為力量是外放的——是堅定的聲音、是被看見的姿態、是說服別人的語言。
但後來才懂得,那些最深的力量,往往是無聲的。
就像一株藏在陰影裡的植物,不急著開花,不需要證明什麼,
卻因為根深蒂固,而能靜靜地活出自己的樣子。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低調安靜做自己》。
作者是日本的枡野俊明,一位禪僧,也是一位庭園設計師。
他寫的文字不多,卻每一段都像一個緩慢的呼吸,
讓人讀著讀著,心就靜了下來。
他說:「最強大的人,不是聲音最大的人,而是內心最平靜的人。」
這句話,在我心裡待了很久。
因為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也想起那些我曾經努力想「被看見」的時光。
#低調安靜做自己
#枡野俊明
#讀書
#自我成長
從「女演員」開始:用詩語對世界輕輕呼吸
連俞涵的第一本書,《女演員》,出版於 2017 年。
那一年,她已經在戲劇圈嶄露頭角,卻選擇以詩的形式,開啟她的文字世界。
這本書不只是詩集,更像是一面鏡子。
她用詩在看自己,看那個在鏡頭裡變換角色的女人,也看那個鏡頭外、卸下妝容後的靈魂。
詩裡有一種孤單的優雅。
像這樣的句子——
「我站在角色的邊界,呼吸著別人的空氣,卻在夜裡找不回自己的臉。」
那是一種所有演員都懂的孤獨。
表演讓她體驗百種人生,卻也模糊了「我」的界線。
而詩,成了她重新辨認自己的方式。
我想起我們每個人,也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努力扮演著某種角色——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好員工——
但有一天,我們也會問自己:
「卸下這些名字以後,我是誰?」
連俞涵的《女演員》就是從這樣的問題開始。
她沒有急著回答,只是把那些片段、那個時期的她,靜靜放進文字裡。
那是誠實的,也是勇敢的。
#連俞涵
#山羌閱覽室
#山羌圖書館
#刺蝟抱月亮
#讀光日常Podcast
#讀書
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像一面太乾淨的鏡子。
別人的情緒、表情、語氣,只要一靠近,就會在我心裡留下痕跡。
即使什麼都沒說,我也能感覺到一點不對勁,一絲不開心,一種氣氛的轉變。
這種感覺很微妙,
好像我天生就有一種「感受過度」的能力,
既是天賦,也是一種負擔。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高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他們對外界的情緒、聲音、氣氛、甚至別人的語氣變化,都會特別敏銳。
這樣的人,看似懂人、貼心、有同理心,
但在長時間與世界互動之後,
往往會覺得很累。
這一集,我想和你聊聊這種「太敏感」的狀態。
也想聊一聊,「情緒潔癖」這個詞。
因為很多人以為我們只是心太細,
但其實,敏感的人只是更容易被情緒污染,
所以更渴望乾淨。
#自我成長
#自我對話
#高敏感特質
#讀光日常Podcast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在結婚多年之後,我還是那個我嗎?」
當我們走過熱戀、柴米油鹽、爭吵與和好、歲月與白髮,婚姻已經不再是激情的故事,而是一種生活的共修。
在長期關係裡,最難的,不是忍耐,不是妥協,而是——如何既能維繫這段關係,又不失去自己的獨立性與生活重心。
一、從「我們」到「我與你」的平衡
很多人在婚姻初期,總是習慣用「我們」開頭。
我們去哪裡吃飯,我們喜歡什麼,我們的孩子怎麼樣。
但到了中年之後,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太大,「我」就會慢慢變小。
婚姻不是要兩個人變成一個人,而是兩個人能在一起時相互照亮,不在一起時也能自我運轉。
真正成熟的關係,不是你來我往的依附,而是我有我自己的人生節奏,你也有你的節奏,我們仍能並肩而行。
#自我成長
#婚姻生活
#讀光日常Podcast
有時候,我們以為「富有」是關於金錢的數量。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有錢,卻沒時間;
有朋友,卻沒心情;
有健康的身體,卻失去了方向。
那一刻,你開始明白,人生的「財富」,其實不止一種。
⸻
一、真正的富有,是一種平衡
我讀《人生的五種財富》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特別深的共鳴。
作者薩希‧布魯姆說,我們的人生有五種財富:
時間、社會、心理、身體,還有金錢。
這五種財富,就像五根支撐人生的柱子,
缺哪一根,房子都會歪。
可是我們從小被教的,只有「金錢」。
努力工作、升職加薪、買房投資。
但如果這些都讓我們失去了自由、健康與平靜,
那樣的成功,真的值得嗎?
我想到自己這幾年的生活,
從忙碌的公職生涯,到現在在山上種田、畫畫、錄Podcast,
外人可能會覺得,我放棄了穩定的收入,
但我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富有」——
從外在的擁有,轉向內在的豐盈。
蔡璧名教授的一生,就像她常引用的《莊子‧養生主》那樣:「庖丁解牛,依乎天理。」
她從文字與經典出發,最後卻走向了對身體的深刻理解。
她的學問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修行。
她從醫家思想、道家經典,到太極、穴道導引,試著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搭起橋樑——讓那些看似遙遠的「氣」、「無為」、「逍遙」,在我們的生活裡重新流動。
她曾說:「我研究古典,是為了理解現代人的身體焦慮。」
這句話特別打動我。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過度緊繃的時代——肩頸僵硬、呼吸急促、心思煩亂。
她說:「當身體緊了,心就會亂;當心鬆了,身體才有空間。」
這不只是哲學,而是她親身走過的路。
她在四十多歲時被診斷出子宮頸癌第三期。
那個時候,她沒有選擇沉默,而是重新去理解《道德經》與《莊子》裡那些談「身心」的字句——她開始練太極、導引、調息,用她的身體去印證思想的真實。
她說:「疾病不是敵人,而是老師。」
這句話就像《莊子‧齊物論》中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她沒有和疾病對抗,而是學會與之共存。
🎧《讀光日常》|所有相遇,都是借來的時光
── 以彭樹君為起點,談人與人之間那些溫柔的暫時
⸻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一生中遇見的每一個人,
其實都只是借來的時光。
有人來,是讓我們開心的;
有人來,是讓我們學習的;
也有人來,是讓我們懂得什麼叫「放手」。
彭樹君在《所有相遇,都是借來的時光》這本書裡,寫下許多關於「遇見」與「別離」的故事。
她用非常平靜的筆調,告訴我們:
人生的每一次靠近,其實都伴隨著將來的離開。
那不是悲傷,而是一種溫柔的現實。
如果有人問我:「中國文人裡,誰最有魅力?」
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蘇東坡。
他不只是詩人、詞人、散文家、書法家、畫家,
更像是一個用整個生命去練習「怎麼活」的人。
他的一生起伏跌宕,被貶七次,輾轉半生,
卻能在人生的低谷裡種田、釀酒、寫詩、結交朋友,
甚至在赤壁的月光下,寫下千古名篇。
蘇東坡的可愛,不在於他從不失意,
而在於他在失意中,依然能開出花。
⸻
一、流放的苦難,是他生命的鍛爐
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時期。
那一年,他因「烏臺詩案」入獄,幾乎喪命。
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官微職低,還被禁止調任。
可他沒有怨天,也沒有尤人。
他說:「既來之,則安之。」
於是他租了一塊荒地,自號「東坡居士」,
開始耕作、種菜、釀酒。
就是在這樣的流放生活中,
他寫出了〈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夜色裡,他坐在船頭,看著滾滾長江,
心裡想著:「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他知道,世事無常,人生如水,
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
他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 《能捨所不得,是人生瀟灑的境界》
——讀《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有感
⸻
第一章 從「捨不得自己」開始的修行
我們這一生,最難學的功課,往往不是努力去追求,而是學會放下。
尤其是放下那個「捨不得的自己」。
我第一次讀到《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時,有一個句子特別打動我——
「如果你最愛的是自己,那就試著把自己布施出去。」
那一刻,我幾乎有一種靈魂被輕輕推了一下的感覺。
我們總以為「布施」是金錢、是善意、是物質,但從來沒有想過,
原來最難的布施,是「布施自己」——
把自己的執著、控制慾、焦慮、期望,一一放下。
這本書讓我重新看見,《金剛經》裡那句經典的話——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宗教概念,
而是活在人世間最具體的日常練習。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捨不得」的東西。
捨不得的人、捨不得的關係、捨不得的努力、捨不得過去的自己。
但若仔細想想,那些捨不得的,其實都是我們用「得失」綁起來的東西。
有一幅畫,每次我走近它的時候,心裡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與哀傷。
畫面上,一對戀人緊緊相擁,似乎正準備親吻。
可他們的臉,被厚重的白布整個包裹起來。
我說的,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在1928年創作的那幅著名作品——《戀人》(Les Amants)。
我第一次親眼看見這幅畫的時候,是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那是一種極安靜的震撼。
展廳的光線柔和,四周有遊客低聲交談,但那一刻我覺得所有聲音都被抽離,只剩下那對「被蒙面」的戀人——像是被困在永恆的一瞬間裡。
#讀光日常Podcast
#自我成長
#紐約當代藝術館
#讀畫
#MoMA
梵谷的光,與孤獨為伴的靈魂
那天,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我在人群之間停下腳步。
那是一面不大的牆,燈光斜斜地打在金色的畫框上,畫裡是一張熟悉卻又陌生的臉——梵谷,戴著草帽,眼神深邃而有些倔強。
他的臉上有一種時間的顫動,像是畫筆裡仍有未乾的情緒。
我就那樣站著,看了很久。
那不是單純的欣賞,而是一種被靈魂注視的感覺。
那雙藍灰色的眼睛裡,藏著光,也藏著無邊的孤寂。
彷彿他正透過時空的縫隙,問我——
「你,也在努力讓自己發光嗎?」
#讀光日常Podcast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讀畫
#梵谷
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你心裡想著一件小事——
也許是想遇見某個人、想完成某個夢、
或者只是希望那天的天氣能放晴。
然後,不可思議地,
它真的就這樣發生了。
你或許覺得,那只是巧合。
但當這樣的巧合一再重複,
你會開始懷疑:
是不是有什麼力量,在暗中幫我們完成那些心裡的願望?
今天這一集,我想和你聊聊這個主題——
「顯化」。
⸻
一、什麼是顯化?
顯化(Manifestation)這個字,在心理學、靈性學和生活練習中,都有不同的解釋。
最核心的意思是:
把內在的信念、情緒與渴望,轉化成外在可見的現實。
也就是說,
當你相信某件事、用心去想像它、去感覺它,
甚至用行動去呼應它,
這個願望就會漸漸成形。
顯化不是魔法。
它是一種「內外一致」的力量。
當你的信念、感受和行動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世界就會開始回應你。
#讀光日常Podcast
#自我成長
#顯化
#何謂顯化?
有一天,你忽然發現自己不再年輕了。
不是因為鏡中的皺紋,也不是體力不如以往,
而是那種「看事情的角度」變了。
年輕時,我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擁有想要的生活。
可是走著走著,才發現,
人生並不是每一步都能依照劇本走。
有人提早離場,有人走錯方向,
而我們,只能在時間的推擠中,慢慢學著調整步伐。
張曼娟在《我輩中人》裡說:
「當你不再是被照顧的那一群,也不再有能力照顧所有人的時候,你會突然意識到——中年,就是學會與無力共處。」
這句話,我第一次讀時,胸口像被輕輕戳了一下。
原來所謂「中年」,
不是崩潰,不是停滯,
而是一種深刻的覺醒。
作品拍攝時間:2025.10.07
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一隅,燈光靜靜灑在一幅並不張揚的畫上。那是一位年輕的男孩,倚坐在一張古老的椅子裡,頭微微傾斜,手中握著細小的吸管,桌上放著一杯水,泡泡的薄膜映出一點點光。畫名很簡單——《Soap Bubbles》,由法國畫家 托馬.庫蒂爾(Thomas Couture) 於 1859 年所作。
這樣的畫,乍看平凡,卻讓人久久移不開目光。因為那個男孩的神情——若有所思、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彷彿映照出我們每個人心裡那個對世界充滿疑問、卻又不知如何表達的自己。
#讀光日常 #Podcast #藝術裡的時間 #SoapBubbles #ThomasCouture #生命的短暫與光 #美術館裡的凝視 #青春的呼吸
大家好,歡迎來到《讀光日常》。
今天我想和你們聊一本我非常喜歡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作者是簡媜老師。
這本書出版於 2013 年,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十年,但每一次拿起來讀,都好像會讀出不同的味道。隨著年紀漸漸長大,隨著我們身邊的人生經歷更多,對於書中文字裡的情感和哲思,會感受到越來越深。
簡媜老師的文字,一直有一種安靜的力量。她不會大聲疾呼,而是用非常溫柔的方式,去碰觸人生最深的痛點與美好。這本書,從老師人生不同的角度,串起了「從出生到死亡」的完整歷程。她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悲歡離合,也讓我們在書頁之間,照見自己的人生縮影。
大家好,歡迎收聽《讀光日常》。
今天想和你聊一個很特別、但其實在我們生活裡很常遇到的話題——「迴避型人格」。
你或許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同事,甚至是伴侶。他們不是壞人,甚至很多時候很善良、很貼心,但你會覺得,他們有一堵牆,總是隔在你和他們之間。你明明已經伸出手,可是他們卻退一步;你給出熱情,他們卻顯得冷淡;你想靠近,他們卻用沉默回應你。久而久之,你的心會酸,甚至會受傷。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是這樣的呢?這樣的相處又會帶來什麼傷害?而我們要怎麼樣保護自己,不讓自己陷入一再的失落裡呢?今天,我想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帶你一起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