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Lumière : The Enlightenment and Self-Awakening of Taiwanese Culture
時間|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1921)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繼續延伸文協精神直到戰後。
在迎接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的2021年,北師美術館將目光著眼於時代脈絡。試圖穿越作品美學風格與藝術家自身歷程,定錨於其成長的年代,探索其時代特質,藝術家何以從中迸發力量,得以奮不顧身追求藝術,以此建構臺灣文化面目。
由文化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林曼麗總策劃,邀請周婉窈、劉柳書琴、石婉舜、蔣伯欣、陳慧先、陳允元與吳俊瑩等長期精研歷史、文學、戲劇、藝術、原住民與婦女、法律的學者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考察一百年之前的時空背景,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相互補述,呈現1920-40年代文化協會及相關人物所處的社會,映射臺灣文化協會文化向上的行動與精神,回訪一百年前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本展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與此同時於「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以及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影像互動裝置將時代顯影。在多樣化梳理展呈歷史的同時,透過與當代創作者的合製共創,希冀當代的觀點回應創作的本質。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名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
華語版|珂拉琪Collage 樂團
臺語版|廖士賢
音樂作曲/製作人 | 廖士賢
器樂錄音室 | 山畝音樂文化工作室 Sam Studio
臺語顧問|鄭順聰
特別感謝|Indie Monster Studio 地下怪獸錄音室 柯拓名、息壤音樂 Saw Music 劉承泓、葉姿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Lumière : The Enlightenment and Self-Awakening of Taiwanese Culture
時間|2021.12.18-2022.04.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發表〈臨床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1921)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繼續延伸文協精神直到戰後。
在迎接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的2021年,北師美術館將目光著眼於時代脈絡。試圖穿越作品美學風格與藝術家自身歷程,定錨於其成長的年代,探索其時代特質,藝術家何以從中迸發力量,得以奮不顧身追求藝術,以此建構臺灣文化面目。
由文化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支持,林曼麗總策劃,邀請周婉窈、劉柳書琴、石婉舜、蔣伯欣、陳慧先、陳允元與吳俊瑩等長期精研歷史、文學、戲劇、藝術、原住民與婦女、法律的學者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考察一百年之前的時空背景,從社會運動與發展切入,藉由藝術作品與文獻共構相互補述,呈現1920-40年代文化協會及相關人物所處的社會,映射臺灣文化協會文化向上的行動與精神,回訪一百年前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本展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與此同時於「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以及邀請林君昵、黃邦銓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影像互動裝置將時代顯影。在多樣化梳理展呈歷史的同時,透過與當代創作者的合製共創,希冀當代的觀點回應創作的本質。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名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知識份子如何在黑暗的時代中仍懷抱勇氣,感知那幾近不存在的光,並心懷信念向前奔馳。
華語版|珂拉琪Collage 樂團
臺語版|廖士賢
音樂作曲/製作人 | 廖士賢
器樂錄音室 | 山畝音樂文化工作室 Sam Studio
臺語顧問|鄭順聰
特別感謝|Indie Monster Studio 地下怪獸錄音室 柯拓名、息壤音樂 Saw Music 劉承泓、葉姿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代迴響
Contemporary Revisits
貫穿地下室及三樓展覽的影像互動裝置《荊棘之道—暗房與詩歌》,取自王白淵於1931年出版的臺灣第一本左翼詩集《荊棘之道》。時年軍國主義於日本國內抬頭,殖民地運動連番受阻,自外於體制的王白淵將政治理想寄寓文字,其名「荊棘之道」無非是殖民政權底下的黑暗長路,人們匍匐前進、深信終將能瞥見洞口透入的一絲光。由黃邦銓與林君昵導演領銜的團隊邀請觀眾藉由自己的雙手將時代顯像,並透過聲音呼喚王白淵的字句,使粒粒銀鹽將文化協會的記憶凝聚成片片風景。
而在紀錄片《甘露水》中,導演以16釐米膠卷微觀大理石肌理,追索雕塑如何在黃土水敲打下賦形進而登上帝展龍門,卻一度被捨棄至仕紳傾家族之力守護封藏,直到修復師撫去塵埃恢復榮光的過程。鏡頭搖晃過時間之河,記錄下《甘露水》如何映照著臺灣百年的命運,以及臺灣人對於藝術的追尋與時代軌跡。
另一方面,臺灣文化協會積極透過搬演文化劇,挪用非本土劇本,融入知識青年對封建父權體制、階級壓迫等議題進行批判與反省,並表達對個人解放、戀愛自由的主張與追求。阮劇團以《加入B會的人》致敬現代戲劇運動的先驅者,在演繹劇本之餘,同時也呈現當年劇團在活躍於舞臺上背後,激烈爭論、彌合、分裂、再前進的面貌。
臺灣文化協會積極號召民眾起身參與文化活動,試圖藉此啟蒙並提升大眾自覺。在一百年之後,當代創作者意圖透過創作的呈現引領觀眾起身,通過實際的參與體會文化中蘊含的力量。
華語版|珂拉琪Collage 樂團
臺語版|廖士賢
音樂作曲/製作人 | 廖士賢
器樂錄音室 | 山畝音樂文化工作室 Sam Studio
臺語顧問|鄭順聰
特別感謝|Indie Monster Studio 地下怪獸錄音室 柯拓名、息壤音樂 Saw Music 劉承泓、葉姿妮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