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News
Sports
TV & Film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Podjoint Logo
US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4/v4/54/a8/8d/54a88d25-bdf1-0a1c-dcd2-7bb46defa560/mza_1586417321486550557.jpg/600x600bb.jpg
感觉香水:香奈儿和她的艺术家朋友圈
庄卉家 Della Chuang
14 episodes
8 months ago
继音频节目《Della的气味博物馆》之后,庄卉家与看理想合作,推出全新音频节目《感觉香水》,让你学习如何借用文化历史的特征来欣赏一款香水作品,并借鉴“⾹奈⼉与她的艺术朋友圈”的精神,培养创意⽣活的习惯。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RSS
All content for 感觉香水:香奈儿和她的艺术家朋友圈 is the property of 庄卉家 Della Chuang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继音频节目《Della的气味博物馆》之后,庄卉家与看理想合作,推出全新音频节目《感觉香水》,让你学习如何借用文化历史的特征来欣赏一款香水作品,并借鉴“⾹奈⼉与她的艺术朋友圈”的精神,培养创意⽣活的习惯。
Show more...
Society & Culture
https://cdn.vistopia.com.cn/img/podcast-gjxs.jpg
03. 跳TONE的音乐家
感觉香水:香奈儿和她的艺术家朋友圈
24 minutes 19 seconds
5 years ago
03. 跳TONE的音乐家

音乐里的香水

Bonjour~ 你还记得上次“穿在”我身上的香味吗?虽然我们现在必须保持“社交距离”,但是,现在你正被我和香奈儿的Misia香水拥抱着呢!
Misia的全名是米西亚·塞特(Misia Sert),她的人生过得很斜杠,不仅仅是位钢琴家及诗人,同时也是诗人、画家与音乐家的灵感缪斯与赞助人。
上回我们介绍了毕加索的好友,美国文学家斯泰因,她的花园街27号是个文艺圣地。Misia也有一个文艺沙龙,聚集当时巴黎各个领域的文艺精英,从文学、绘画、音乐到芭蕾舞。Misia才华横溢、个性独特,所以我很好奇以她为灵感的香水创意会是什么。我记得当初刚闻的时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想到一“穿上”它,感觉更强烈,就好像找回丢失多年的一件心爱的衣服,再也舍不得脱下来了。嗯,当你对某款香水有这种感觉时,我想,那就代表它是你的标志性香水了。
你问我Misia香水成分是什么呀?我记得有安息香、东加豆、玫瑰,你还可以闻到紫罗兰、香根鸢尾… 你对这样的香气组合有什么感觉呢?
我好像看到你脸上有三条线…… 没关系的,一般消费者对香水“成分”无感,这很正常。以Misia香水为例,我们可能根本不熟悉什么是安息香、什么是东加豆、什么又是香根鸢尾。所以即使听进了这些英文叫做“note”的香水成分,香水也闻了,但是无法进入香水带来的情境,是可以理解的。
香水成分的英文叫做“note”,成分之于香水,就像是音符之于音乐。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七个音符我们每个人都会念、会唱,这七个音符的不停地变换、排列组合,就可以谱写出千万首不同的乐曲;你通过听一首乐曲,可以获得一种美妙的感受,但你无法单纯从读出来这七个音符获得,对吗?
举个例:你看到一个乐谱上面写着 Mi Sol Fa Mi Si La Si Do Sol,你能读出来,可是你能认出这首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里的钢琴作品吗?这是来自于20世纪初,被世人称为印象主义音乐之父的的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创作的《裸体歌舞第1首》(Gymnopédie N°1)的前九个音符。如果你听过这首曲子,再次读它的乐谱,voila,现在这首歌可能会更容易浮现在你的脑海里,甚至产生一种既催眠又优美的情绪。就像我穿上了Misia香水,仔细了解香水创作的背景与灵感,那些“notes”便开始像音符一样刺激我的感官了。
什么样的感觉呀?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想象:
清冷的鸢尾花披上轻薄羊绒衫,多了一种柔和与蓬松的触感,她用印象派画家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看似自由破碎的笔触,在时空中与其他香气婀娜共舞…… 刚开始,紫罗兰如光似影伴随鸢尾花,接着甜美的安息香和东加豆悄悄蹑过花瓣,安抚了玫瑰,随着时间的流转,Misia以一种妙曼随意的舞姿,哼着音符,在我的皮肤上渗透独特的优雅,此时香气如翅膀,在空中回荡着细细耳语……
Misia Sert, 雷诺阿绘
我似乎也听到爱慕Misia的法国诗人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写的小诗:
Unfolding wing of paper
Flutter fully, if not long ago
You were initiated by Misia
To the storm and the joy of her piano.
我试着翻成中文,你听听:
打开不久前
还振翅回旋的纸翼,
你因Misia
飞入风暴和她钢琴的欢乐。
可惜,我没听过Misia演奏钢琴,但是每次一听《裸体歌舞第1首》总是让我联想起Misia。当然咯,不是因为他们俩是好朋友的关系,而是纯属于我个人的感官经验。
弹钢琴的Misia,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绘, 1897

没有“notes”,就没有音乐和香水

香水和音乐的确有许多共通点,它们可以让人回味,令人耳目一新,充满了活力和兴奋;它们可以用清冷、热情、柔和、大胆等等的形容词来表达,同时它们也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
音乐和香水也有许多共通的术语,比如说:notes(音符/成分), blend(调和), harmony(和谐), balance(平衡), accent(音感/香味), composition(结构), modifier(修饰), mood(情绪)等等。
举“notes”来说好了,作曲家用“notes”来创作音乐;调香师也用“notes”来创作香水。没有“notes”,就没有音乐,也没有香水。英文说创作音乐是“compose a music”,创作香水也说“compose a perfume” 而不是“make a perfume”。
音乐和香水还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结构创作(composition)的整体性。当你听一场音乐会,你根本不会在意你听到的音符到底是Sol还是La,你专注的,是音乐带给你的整体感受。当作曲家设法将音符和其他灵感元素组合在一起时,杰出的音乐才会产生。
香水也是同样的道理:香水如何调配、架构,远远比用了多少种note重要。你不可能读了香水成分的清单,就可以真正懂得一款香水;不可能只闻了三分钟的香水前调(也就是香水最容易挥发的前段气味),就判断自己的香味喜好。欣赏香水,就像是欣赏音乐一样,你必须花时间好好体验在不同的时间点所散发的香气结构,才能完整地了解香水的创意以及带给你的感受。
表面上,音乐是为了取悦耳朵,香水是为了取悦鼻子。你可能会觉得,“取悦”有那么难吗?有!因为作曲和调香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太多了,简直像个宇宙。
可是这个宇宙又藏着一个悖论:宇宙深遂不可知,但是它又必须被大家了解、被欣赏,否则再优秀的作品什么都不是。因为作曲家和调香师不能像电影《玩具总动员》里的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一样,只有单向的信念,要求大家跟着大喊口头禅:“飞向宇宙,浩瀚无垠!”(To Infinity... and beyond!)。对于特别需要掌声与共鸣的艺术,比如音乐和香水,成功的关键在于作品与观众(消费者)的距离有多近。我想,所有创作者,尤其是公共艺术创作者,都了解这个道理。
可是有些艺术家很特别,不想拿尺来量“距离”,他们认为艺术就是艺术,不该掺杂其他的考量。在创作上这么自律有洁癖的艺术家不算少,那么接下来,我来谈谈跟Misia、香奈儿、毕加索是好朋友的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即使跳了tone,也可以很成功

之前提到创作《裸体歌舞第1首》的音乐家Satie,他这么评论Stravinsky:“他对解放今天的音乐思想做的比任何人都多……” 的确,Stravinsky勇敢打破千年以来形成的音乐美学,是因为他跳tone的创造力。
tone是音调的意思,“跳tone”就是调子跟别人不一样,表示某个人突然地无厘头,或者是谈话突然离题了。
如果把“跳tone”放在音乐上会怎样呢?现在,我们把场景拉到巴黎剧院的现场——
那天是1913年5月29日,巴黎文艺精英和上流社会人士,包括香奈儿,都买了票去看芭蕾舞剧《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芭蕾舞团是当时炙手可热的俄罗斯芭蕾舞蹈团,团长与舞蹈团创办人是才华横溢,一部分是赌徒、一部分是梦想家的迪亚吉列夫(Serge Diaghilev);编舞家是以非凡的舞蹈技巧,还有深度刻画角色的能力而闻名的尼金斯基(Nijinsky);作曲家是被西方乐坛注目,还不到30岁的作曲金童Stravinsky。这是一个结合独特俄罗斯风情与现代欧洲艺术的完美组合,全场观众拭目以待。
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想象:
舞台帷幕拉开,
原始部落般奇装异服的男女舞者,着了魔,
在狂野的音乐中跳上跳下,身体扭曲,
此时,舞台上的热力感染了舞台下的观众,
巨大的声响让整个剧院都颤抖起来……
Oh,不要误会,这不是来自观众的共鸣,他们是在抗议。观众高声的叫骂、咆哮、嘘声淹没了音乐,支持者与反对者甚至搬出凳子大打出手。这个时候,胖乎乎的乐队指挥皮埃尔·蒙都(Pierre Monteux)早已经吓得汗湿额头了,他说:“不时有不明的飞行物,向乐队扔,严重干扰了乐队的演奏。” 台上的舞者更是在一片喧哗中无法听清楚音乐的演奏,以至于编舞的尼金斯基必须站在舞台上,大声地为这些舞者喊拍子。问题是,舞者们全都乱了套,身体根本没办法抓到拍子......
你说,这样混乱的场面像不像现在的世界杯足球赛,疯狂球迷闹场打架,然后把球场变成了全武行的场景呢?
那一晚的演出成为现代音乐史上少有的艺术丑闻。就像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T. S. Eliot)创作的长诗《荒原》(The Waste Land)中写的: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
不是嘭的一响
而是嘘的一声
《纽约时报》对《春之祭》首次公演的报道
不止如此,隔天,巴黎的大小媒体幸灾乐祸,报纸编辑还特别选用了一张滑稽可笑的照片,并附文毒舌这部划时代的芭蕾舞剧,原始得像一场“低俗、下落、嗜血”的狂欢节性爱派对。基于好奇,我也读了几篇报导,但我发觉最毒舌的是这一个——有个评论说:“任何超过两岁的作曲家都可以创作出这种独特的音乐……” ough!!!
为什么这部舞台剧会得到如此巨大的负评呢?彩排的时候,明明受到许多巴黎最优秀的音乐家,包括德彪西还有重量级的文艺评论家的肯定。有人分析,虽然巴黎人是那时全世界最优质的艺术观众,大家对俄罗斯芭蕾舞蹈团的舞蹈艺术有目共睹,也习惯团长迪亚吉列夫挑衅观众品味的态度,但是当时观众对《春之祭》的感觉是跳了tone,太刺耳,简直是在故意挑战他们的艺术品味。
诶,这样的说法似曾相识…… 对了,我记得法国诗人尚·考克多(Jean Cocteau)这么评论毕加索:“你如果觉得毕加索的画特别丑,那是因为他跑得比别人快!” 我想,毕加索听到朋友替他护航,一定会疯狂点头。想当初他的《亚威农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这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也是被外界骂得狗血喷头、一无是处。
和毕加索交情特好的Stravinsky,显然“真的”比观众跑得快很多。任何创意人面对这样的羞辱,老实说,不好受。《春之祭》首演的失败当然对他造成了惨痛的打击,面对巴黎人的冷嘲热讽,他有两个选择:要么把它当酒喝,喝到麻痹;要么就把它当成“耳边风”,继续创作。当然,他选择了后者。
Stravinsky,毕加索绘,1920
我从Stravinsky身上学到的是:除了把冷嘲热讽当耳边风,这位艺术家还把失败当成一个case study。他知道,研究失败可以帮助他发现以前该做或不该做的事,还有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帮助自己达到未来想要达到的目标。
没几年以后,巴黎观众的艺术品味成熟了,1920年,香奈儿以匿名赞助的方式让《春之祭》成功重返舞台。《春之祭》被公认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同时它也是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同年,Stravinsky再次和迪亚吉列夫合作发表芭蕾舞剧《浦契涅拉》(Pulcinella),毕加索负责舞台设计,这部作品除了确定他新的音乐风格,也代表着新古典主义音乐的诞生。
就这样,Stravinsky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将20世纪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联系了起来,这为同时期的其他作曲家开拓出一条不同的音乐创作道路,对20世纪后来的音乐造成了深远影响,所以他也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

打破规则之前,先学习规则

新古典主义音乐要求艺术的整体要均衡、完美、稳定,而在情感的抒发上要理性、节制。对于创意这件事,Stravinsky在《音乐诗学》(Poetics of Music) 这本书中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说:“我的自由越有限,我的行动范围越狭窄,障碍越多,我的自由就会变得越大,越有意义……”
嗯,这个论点听起来挺东方禅学的感觉...... 你好好想一想,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 坐在钢琴前面想即兴演奏或作曲,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不会乐器,没关系,那就在纸上作画吧!现在,你有一张空白的纸还有一整盒的蜡笔,这样应该容易多了吧?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通常在这个时候,你甚至无法决定要画什么,对不对?
盯着这张白纸,它的确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所以你可能想画猫,但是觉得画狗也不错,或是用了红色之后,觉得应该改用蓝色…… 但是如果我限制你,只能用黑色和黄色的蜡笔来画一瓶香水呢?voila!你的脑袋就开始转了,然后动手在白纸上构图—— 这就是Stravinsky的意思:打破规则之前,先学习好规则。
其实,毕加索也说过类似的话:“你要先像专业人士一样去学习规则,然后才能像艺术家一样打破规则。”
20年代,Stravinsky作为一名新古典音乐主义者,并没有完全抛弃过去。他欣赏17和18世纪的古典音乐,觉得这些作品特别悦耳感性。他仔细研究它们的旋律与创作形式,再注入新古典主义的风格,最后实现他的终极理想:一个独一无二的、Stravinsky的标志音乐。
还记得之前和你提到,我在纽约读书时上过的香水设计课吗?教授把香奈儿五号香水瓶像艺术品一样摆放,让我们仔细观察。其实,他的用意是在表达研究“经典”的重要性。他认为,经典作品经过艺术、文学、历史、政治、科学和其他学科的文化凝聚力的检验与过滤,所以,无论在设计风格或是组成元素方面,都有宏大的见解与学习之处。
毕业后,我在香水创意的工作中也渐渐发现了,原来研究经典香水的composition与它们的风格与艺术,也是调香师主要的训练课程之一呢!当然,这些经典香水的case studies,一定有香奈儿五号!
我认为,即使不创作,只是纯欣赏,嗅闻经典香水也是一个重要的气味体验。尤其是现在,香水已经多到几乎可以塞满纽约第五大道:大众香、小众香、热门香、冷门香、沙龙香、设计师香、名人香……
但是注意:如果你真想了解香水,请从经典香水入手。因为经典香水可以让你思考:一款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香水,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特征。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再去思考它和其它香水作品又有什么不同。我觉得,这个方法不但可以培养自己嗅觉的敏锐度,久而久之,还可以提升香水的鉴赏力。这也是借用Stravinsky“打破规则之前,先学习规则”的重点。
针对目前香水多到如过江之鲫的行业生态,我永远记得和一位著名的调香师朋友的对话,他的回答好妙:“是呀,香水那么多,但长时间下来,只有百分之五幸存下来…… Della,你可以把香水和音乐比较。看看音乐排行榜上的前十名,有些歌曲可能一天或一个月就消失无踪了,但是经典永存呀!”
延续他的比喻,我挺喜欢美国音乐人莫比(Moby)的电子音乐,但现在似乎早就被人遗忘了。而18世纪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古典乐,在经过数个世纪后,还是屹立不摇…… 
感觉香水:香奈儿和她的艺术家朋友圈
继音频节目《Della的气味博物馆》之后,庄卉家与看理想合作,推出全新音频节目《感觉香水》,让你学习如何借用文化历史的特征来欣赏一款香水作品,并借鉴“⾹奈⼉与她的艺术朋友圈”的精神,培养创意⽣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