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f2/4e/d1/f24ed1bb-6854-9c92-83c3-b98dde685f4c/mza_881379021589576726.jpeg/600x600bb.jpg
兩人
李霽X陳品蓁
21 episodes
2 months ago
建築|藝術|哲學|靈性|空間|創作 - Podcast 睡前十分鍾 緊慢合宜,自然而就 - 合作請洽:1331goodnigh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Design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兩人 is the property of 李霽X陳品蓁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建築|藝術|哲學|靈性|空間|創作 - Podcast 睡前十分鍾 緊慢合宜,自然而就 - 合作請洽:1331goodnigh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Design
Arts
Episodes (20/21)
兩人
EP21|緣分二:在各種緣分中經驗到的引力關係,協助「我」調整並主導人生方向
在我們身邊這些千絲萬縷的緣分,每段緣分,包含了「我」處在的位置,以及「對向」的位置,以及這之間的「距離關係」,當我們把力量或關注過多地放在「對向」的位置,會被牽引離開自己原本預計運行的軌道,透過檢視每段關係,不斷地回到「自己」: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我」需要的。 - 「自己」的主動權:以「我」為主體去閱讀緣分的關係 圍繞在自己周圍這些來去的緣分關係,都是以自身為核心演繹的實相,配合著當下靈魂想看見的事情,便有一個對象為自己帶來對話關係。其中也會有與自己想演繹的實相並不匹配的對象,便需要將焦點拉回自身,釐清這段關係是「自己」的需要,還是「別人」的影響;是「自己」的緊握,還是「別人」的依附。 - 「我」可以決定遊戲要怎麼玩,我們的生命不是在這個「形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主權,每個人都有自己決定他的生命想要怎麼往前的那個決定權。「我」在玩的這個遊戲,是遊戲本身,當有對這一個遊戲感知到不想參與的成分,通常也就是情緒堵塞點的開始,造成堵塞跟滯留,開始會有身體的病變或者是精神的壓力,並導致這個身體的「形象」被回收。反之,相信自己的主導權,身邊的一切會開始轉換為與自己想運作的方向一致的形式,不同方向的會自然被切斷。 - 每件事情都是為「我」產生的 自己的精神意識在做出改變的時候,身邊這些會跟自己互動的價值、角色,也會用完全不同的角度跟口氣在回應,給予「我」像是補給的資訊,成為「我」下一個階段要看到的實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兩人
EP20|緣分一:「人」與「人」的關係是一對一對的二元關係,二元性帶來對話,「對話」如何發生,來自個體靈魂的「需要」
每一個人,若將力量放置在自己身上,便會衍生出以自身為「核心」的實相世界,這個實相的樣貌,在每個時間切面的構成內容會有所變動。身邊的所有「關係」,都是我們去明白「整體」的其中一個參照,這些我們通常理解為「緣分」的關係,會因為自身的變動、不再需要這份參照,而消失在我們的實相中。 - 「自己」的視角:身邊的各種角色,都有著對應的距離與位置,代表著不同相對關係 處於自身實相的核心向外望,身邊不同位置的各種「關係」,因為不同的時間條件,會有「趨近」或「遠離」的相對感受,在這個世界顯化為「有無交集」或者「生離死別」的敘事場景。我們從身邊這些緣分「知曉」其中與我有關的對立關係,理解並整合為自己的一部分,該對象的任務也就告一段落,若是它無法參與下一個階段的實相展演,那麼它也會退出這個劇本。 - 「外部」的視角:力量放在別人或環境條件身上,形成錨定或限制 所有的生命都在這一些價值落定裡面,去理解到:這個價值落定是「自己」的關係還是「別人」的影響,如果把力量一直放置在別人身上的時候,容易錨定在某個價值上,也就會影響到我們在一個不斷快速前進的場景裡面,是否足夠有彈性,跟上下一個階段的劇本。如同馬拉松,當我們更關注在調節自身的呼吸及體能狀態的時候,比較不會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能順利跑下去。 - 內與外、你與我、對與錯──「看見」二元視角的不同層面以理解「整體」 我們在每一個不同的存在狀態當下,有這些經驗的串聯,去了解「整體」的意識,然後成為對於事情完整的一種「看見」。當我透過這段關係「知曉」、「覺知」到:這個是我的一部分,並明白它在這個宇宙裡面所產生的價值、或是運作的軌跡是什麼,這個相對關係(緣分)就不需要了,它就會成為系統的一部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9 minutes

兩人
EP19|啟靈二:霽的第一次薩滿神秘經驗──Ayahuasca(死藤水)、San Pedro(仙人掌汁)、Kambo(青蛙毒液)
神秘經驗是褪去我們身體設立的感知界線後,我們靈魂能夠觸及的環境狀態,可以透過深度冥想及啟靈藥短暫體驗到,也有因為腦損傷而體驗到的案例。在靈性的「認識」系統中,神秘經驗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塊。 - Ayahuasca(死藤水):陰性能量,「靈」的層面 在使用過Ayahuasca之後,在精神的維度上是把你丟到一個位置,是所有、「一切」與自己有所關聯的實相都在的地方,在那裡要直視自己的陰暗面、或直視自己看到的一切。有些人如果在物質世界裡面有抓的太過於緊固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裡面就會相對比較激烈,因為他要跟他自己的這種恐懼去做征戰。 - San Pedro(仙人掌汁):陽性能量,「心」的層面 San Pedro比較像是在使用之後把細胞做擴張的工作。在這個集體意識創造出來的實相之中,做一個「自我」的體會。為什麼這個生態系有這樣的生物存在?他們相對的關係或他們存在的環境裡面是什麼?當我明白那個關聯、不是在用恐懼的實相去回應它的時候,我又開始接收,成為一個接收者,體驗到溫暖、擁抱及有母愛的感受。 - Kambo(青蛙毒液):「身」的層面 Kambo在使用之後,像是透過另一個生物的組成視角,用不同方向的眼光掃描並整理目前的身體架構。在過程中,感覺到我的身體裡面,有一些在原來的身體感知中比較隱性、但其實可以再代謝乾淨的東西,一直在往外排出,是純粹「身體」層面的經驗與調整。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5 minutes

兩人
EP18|啟靈一:「靈氣」、「宗教」、「啟靈藥」都是探索的路徑,看似分離卻可能環環扣合
靈性能力是本能,是人與生俱來的、與靈魂的連結。在不同階段,會有人開始踏上找回這個本能的旅程,甚或有想「抽離這個世界」的思考與困惑,每個人「啟靈」的歷程與經驗各不相同,宗教是一個路徑,「啟靈藥」也是一個路徑。 - 啟靈:消融我們所以為「感官」能觸及的邊界 人體感官還有超出物理規則之外可以看見的事情,實質的物體可能在另一個界面有不同「形象」的流動,「啟靈」有點像是要跨過那個那個臨界值,然後開始看見那個「不可見光」的範圍。 - 啟靈藥:是一個路徑,也相對激烈,與個人希望的成長方式有關 宗教、靈氣練習與啟靈藥,都是「啟靈」的路徑,甚至在自己周邊發生的事情,也都是對應的安排。有些人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底下,接觸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所謂的「藥物」,然後去體驗跟他原來認知全然不同的視野。那個過程可能相較激烈,但卻是這一個靈魂他自己選擇,就要用這個方式去體驗那個激烈。 - 回到靈魂原始還沒有成為一棵「樹」的一個「種子」 有一些啟靈藥會讓人回到原始意識的狀態,那狀態本身,可能不是任何我們這些世界的「物件」的暗喻,可能是幾何關係、線條等等。回到它還沒有成為一棵樹的一個種子,那些東西在同一個時間點裡面,把所有的實相全部展演給你看,所以在那一刻感覺到一切,而那一切也全部濃縮在每一個時間的當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5 minutes

兩人
EP17|參數與維度(二):「參數」訊息指向一隻「看不見的手」,握住那隻手找到它的眼,就是高維的視角
遊戲副本開荒總是有一些需要破解的「對象」,它們運作著我們所見世界的遊戲規則。當我們發現「它」的時候,就去檢視你跟「它」的所有一切關係,慢慢拆解,不用想怎麼做,當你想怎麼做的時候,你就在建構另外一套規則了,明白它就好。 - 角色002──挑戰處事彈性的「嫁接者」 我們的意識維度、價值觀系統,經常是處於左右搖擺、動態平衡的狀態。而有一種人,會跟你講一套、跟另外一個人講一套,然後穿梭在人流當中,讓你感受其中的不平衡,進而讓我們在這些事件中建立自身的「彈性」,能夠把它融合而不是做純粹「保護」、「防禦」的動作。 - 如何理解什麼是「高維」的視角?「錢」的維度其實很高 在地球這個「生態系統」,有一些初始的參數,那個初始的參數開始跑出一些傾向,那種其中有一個傾向是關於「錢」的概念,也有關於「神」的概念,它們就像看不見的手不斷地運作「秤量」的關係,而「高維」的視角,便是能夠看到它們運作的「遊戲規則」的視角。 - 身體與意識的不同步速率,來自於自身意識還有一些制式的認知 用「高維」、「高我」的意識來觀看,就是我們去擴大我們「意識」的範圍,就比較可以理解我現在所處的位置。但是「我能夠理解的意識的範圍」,也有因為我現在錨定的位置,產生了一些重量,於是對身體產生了牽制的力量、使它無法像意識一樣轉換得那麼快,那個不同步的速率也會讓身體有一些不適的症狀。 - 註:為什麼制式價值觀會約束身體的反饋?目前的理解:因為這些相對關係都是來自於「地球」這個生態系統所能運作的各種遊戲規則,例如「錢」、「神」等概念。其參數是來自於「地球」這個「物質體」,因而影響的也就是我們的「物質」身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1 minutes

兩人
EP16|參數與維度(一):辨認出生活中的「參數」樣貌
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參數關係。觀察所有的運動慣性、韻律狀態,找出背後的規則,是我們開始掌握意識顯化的起步。就像遊戲副本開荒,會有一些機制作為線索,如判讀相對關係的「陪伴」概念,或者是提供索引資訊的參照角色。 - 「陪伴」──即便飲食的失衡,會給予我們的安全感,也是一種陪伴關係 有一些我們緊握的意念,這個意念常常會產生一個沉重感。這個沉重感讓我們去感覺到壓力、或是緊縮、或是無法伸展、喘不過氣,卻始終放不開手。但也因為這個沈重感,會產生一個反作用力讓我們去追尋:那更輕盈的東西是什麼? - 角色001──作為基準線的「參照者」 我們所認知的恆定,通常是許多動態平衡的瞬間所串聯起來的一個序列,這個序列成為了我們生命某個時間段中的基準線。有些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擁有我們當下想要趨近的樣子,讓我們在生命經驗的擺盪過程中,窺見得以參照的線索。 - 台灣的地理環境,讓所有議題都快速震盪,也讓我們更容易辯證出意識的核心 台灣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面積很小而思維密度很高,所有的議題進入台灣之後,都像回聲桶一樣被放大,密集而劇烈的震蕩,於是我們就在那個震盪當中,辨認出議題的核心。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身心靈」在現在這個時間段,進入到台灣開始捲動我們的思維,都是在讓我們去釐清這個時代、或是下個時代即將要到來的議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0 minutes

兩人
EP15|身體密碼:物理「身體」的運作參數,與我們的「意識」相互關聯
常聽到的「因果業力」,是圍繞在我們周邊各種不同的相對關係,「緣分」是其中一種形容方式。透過觀察「食物」、「運動」這些與我們身體變化相關的機制效應,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參數對情緒及意識狀態的影響,進而開始拆解具有負面影響的業力關係。 - 意識關聯身體,身體關聯意識 我們都有一些經驗:吃到甜的會感覺愉悅、壓力大想吃肉等等。意識與身體狀態之間存在關聯性。對自己身邊周遭有意識地進行「抽離性」的觀察,設計小實驗並觀察這些參數對自己來說有什麼影響,我們就能透過這些參數來調整意識狀態。 - 身體狀態的參數關係,可做為我們調整意識狀態的路徑 我們每天跟不同的對象接觸,那些都會變成是我們的參數之一,我們可以選擇透過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方法——像是靈氣、食療、運動等等,定期地將我們不需要的參數清理掉,進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的體驗,更能回應我們的核心意念。 - 我們身處的物理環境亦為物質身體的延伸 「肉」對某些人來說是會影響情緒的,但對某些人來說是會感覺踏實的,因此調整自身的方式,每個人都不同。不見得都是需要透過戒斷什麼來保持「乾淨」,調整環境、改善風水、參與活動都是可能的方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months ago
10 minutes

兩人
EP14|畢業設計二:關於不會「說」
畢業設計評圖──有種說法是一生難得一次的「舞台」,那十幾分鐘,好幾十人專注著聽你談「自己」。有人燦爛了一回、也有人「搞砸」了,無論結果如何,都是我們在面對「表達」這件事。 - 成長的困頓:將自己封在一個「膜」中,沒看見周遭默默支持著的力量 建築系在設計課及評圖的場合中,會探討: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我」認為對的?當公眾/業主價值觀與「我」有衝突的時候怎麼選擇?總有一段時間,我們太專注在自己內心世界的探索,感覺「我」是孤立的、感覺只有「我」能解決「我」的事情,太專注了,以至於沒有注意到周遭默默支持著的力量。 - 環境的壓抑:有曾經被否定的部分,形成了無法順利表達的慣性 在被壓抑的環境中,不管是性別的否定、性向的否定,以及身份、喜好的否定,然後用別的標準去套用在:不屬於這一個小孩身上真正可以發展的模式,於是我們在適應這個環境的過程裡面,有了很多自我的壓縮跟壓迫,那個壓抑就讓我們的溝通能力無法真正的釋放出來,會有「講不出來」的情境。 - 每次「表達」都是一次整理,往內整理、往外展開,解開一層層「膜」 「膜」像是「我」與「環境」這個對向關係的界面,因為曾經感覺「壓抑」的情緒而產生的隔離意識,「溝通」讓這兩端有了流動的關係。「溝通」之前要「表達」,「表達」之前要先「整理」自己,「整理」則是一個非線性的複雜過程,很多時候並不是舒服的。但隨著一層層「膜」的解鎖,「環境」也將慢慢成為支持我們的一部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5 minutes

兩人
EP13|畢業設計一:當「抽象感受」是我想要探索的
聊聊畢業設計,以及後來的我們如何察覺畢業設計與我們內心的關係。 - 我們創造了一個模擬機制,或者談現實、或者談感受 畢業設計中假設的社會關係狀態,是我們自己所創造的模擬機制,有非常社會化的、也有非常個體化的,在不同類型的題目中有不同的配比。然後我們把自己置入其中、擔任不同的角色,並經由評圖、以及與指導老師的對話,探索一切可能的對照關係。對話被紀錄在每一個設計動作、操作痕跡之中,成為關於「我」的空間筆記。 - 很多年後才看懂自己在做什麼,直覺的結論需要透過生命經驗來領悟 我自己在空間裡面就是有這些感受,可是為什麼這些感受沒有被別人談論?談這些事情的時候,年紀太輕,不太能知道到底那個東西的形塑的條件是什麼,於是撿拾了「感覺比較有依據」的素材來操作,那個時候其實也不太確定為什麼要這樣做,但冥冥之中一直在看見某一些自己的錨定,然後回過頭來再用自己親身的生命經驗過之後,看懂了那個時候這個直覺產生的這個結論。 - 說不清楚的,就盡可能地做,做出來,你的語言都在作品裡面 讓這個東西能夠看到你往前推進的思考,就算最後沒有結論,這件事情也是被清楚思考過的過程,那它就是一種結論。最後變成只是一本書、還是一個展覽、還是一幅畫,完全不會成為你作為畢業設計遭到否定的原因。你就用你擅長的方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12 minutes

兩人
EP12|從「三維」到「五維」,人類意識正在邁入精神性的下一階段
如果「物質」與「精神」是光譜的兩端,那麼「三維」和「五維」講述的是在這道光譜上的相對關係,「五維」世界的狀態,相比「三維」是顯現較多「精神性」的成分,也是下一階段人類意識將經驗的劇本脈絡。 - 「維度」是人類創作出來的線性分類方法,在討論意識時指的是物質與精神性的關係 有許多人為「維度」做出了定義,也以數字做出某種序列式的分別,通常數字較少的「低維度」意味著更為「物質性」。若以人類身體所能感知的極限為分界(如可見光),暫以這個極限「之外」為「形上」區域,那麼:在神學時期,我們開始看見的是「形上」的投影;在科學時期,我們分析出各種投影規則、了解符號與象徵原理。 - 有一個更廣闊的層面,在創造生命體驗的遊戲機制 我有一個「自由」的感受,我有一個自己的「決定」,因而讓我置身在某一個角色情境中,這些想法的靈光從何而來?有些人談的世界觀裡面有一個「神明」的角色,似乎在暗示著有一個「萬有的力量」在主導著一切。我們的意識有一個更廣闊的層面,其運作的方式並非僅靠科學所能解釋。 - 我們會開始感受到身邊一切自在的、變化事情的演算 從「三維」到「五維」,談的不是一個具有高低關係的變化,更像是一個移動路徑的「方向」,這個變化必然會發生,指的是我們正在邁入「精神性」的下一階段,我們將會意識到,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演算結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8 minutes

兩人
EP11|我們可能都是「數據」
有一種比喻的說法是:靈魂的源頭是一個「意識」,那個「意識」為了瞭解它自己,將自己分裂成兩個對向,彼此觀察、再分裂、再觀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無數次分裂之中的其中一個單元,「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由此而來。 - 我們可能都是「數據」,是「意識」為了理解自身而創造出來的投影 有許多哲學思辨與科學論述都指向:這世界是「虛擬」的。我們很可能跟我們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AI)一樣,都是「數據」。這「世界」像是「濾鏡」,放到你眼前的時候就是這個世界,拿掉就是其他。 - 「意外」引發的腦內經驗、意外發現感知世界的更多面向 著名腦科學家分享的「你腦中的兩個世界」,在左腦因中風停擺的時候,她「看見」所有物質都沒有了邊界。一次腦部受傷的經歷,讓我感受「知識」像是一塊塊可以下載的模組,可以隨時置入這個生命體中,也可以隨時移出。 - 我們的人間劇本,「演出」意識想探討的議題 當抽象的概念被轉化在物質邏輯的媒材上,例如畫布、視覺畫面、語言、文本等,才會進入到我們的理解系統之中。因此我們會發現,通常當想法被寫下、畫面被創作出來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開始流動,那個流動關係會觸發腦內的思考風暴。 - 思考風暴的「主題」因人而異,有許多人透過戲劇感受情緒,而因為我們在自己的生活範圍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方能感受戲劇中的相對關係,或者能夠透過共感得到處理自身意識狀態的方向。 而創作者透過「創作」,能思考到許多存在於目前有限「感知」之外的事情,我們眼見為2D的圖像,可能在其他維度中可以拉成一條直線、再排列成空間。「創作」將會越來越普及,多維度的討論也會自然發生,而台灣正處在形塑這一切認知的核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8 minutes

兩人
EP10|地球遊戲場的「迴圈」關係,你比較想做「球員」還是「觀眾」?
我們生活中充滿了迴圈,常常不自覺地進入重複、循環的模式。當意識到這些迴圈的存在,我們就從場上的球員變為場邊的觀眾。若能有一個「跳出迴圈」的視角,就不容易被社會性的結構擾動情緒,而能聚焦在經驗與感受中。 - 傳統意義中的「上下位」關係,讓「迴圈」現象顯得較為清晰 封閉系統有助於遊戲產出穩定的使用者體驗,「迴圈」則是構成封閉系統的其中一個概念。許多人在成長的歷程中,會經歷「複製經驗」的模組,無論是複製別人的、或是複製自己的給別人,在家庭、職場、前後輩關係中以各種形式呈現,這是「迴圈」的作用力關係。有人會在迴圈中,沈浸式享受作為「球員」這個角色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人則是傾向跳出迴圈,如「觀眾」般拆解賽局,感受不同角色的相對關係。 - 個人經驗關於「業力」的觀察:年輕時拋出的惡意,都變為熟年後的課題 當我們的記憶讓我們記得足夠多的訊息、或是我們有紀錄生活的習慣,便會發現:在年輕的時候如何發洩自己,到後面,尤其是三十歲到四十歲這個階段,你要瘋狂的償還,因為你會瘋狂的面對以前的自己──相似的情境與對調的立場,讓你從另一個對向感受事物的多面。初始拋出的力道有多猛,返回的力道就有多猛。 - 地球遊戲場規則之一:丟出什麼,就會返回什麼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趟獨自體會的旅程,如同在自己死亡的瞬間,只有自己面對。一個人獨自對牆擊球,返回的球通常是出手之時所決定的力道及角度。當熟練了場地條件、反彈的規則、物理的限制之後,我們便可以在出手的瞬間,決定返回來的球態、也決定我們想練習處理的課題、直到能從容地應對每一種球。 - 要把這個遊戲玩好,就是:我們要知道這所有的規則是什麼,那當這件事情進入到熟悉的狀態的時候,我們真的就是要顯化什麼、要想什麼、要創造什麼,就只是「想」就有了,這個就是這個球場在打的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13 minutes

兩人
EP09|「核心」——人為什麼變?時代為什麼變?對向的價值觀幫助我們找到靈魂的核心
想像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的龍捲風,核心越明確,可以捲動周遭的力道就越集中,這便是「顯化」的力量。與其說是一個「點」,「核心」更像是一個「範圍」,是許多對向價值觀的兩端,其輕重之間的「槓桿」關係而產生。 - 我是否希望有一個完美的解答,選了我就勝利了? 有很多瞬間,我們會因為選擇了「對」的路而感覺開心、慶幸,我們也會因為這條路上有很多人一起走而感覺安全,這就像一條已經有人開荒過的旅遊路線,它能保證我們一定能「體驗」到某幾件事情。然而當我們的關注並非聚焦於「體驗」本身,而是帶有評判地區別「我對、你錯」,那麼對向的價值觀辯證便會成為主要戰場。 - 對向的價值觀是槓桿關係,這個槓桿關係會產生「核心」 因為有「夜晚」的存在,我們才能理解「白天」的概念,反之亦然。每一個不同的價值產出,它就會有一個相對價值的對向,會跟它變成是一種槓桿關係,然後這槓桿關係就會產生核心。當我們把所有的宗教全部疊合在一起,也會看到那個中間的核心的本質,是比較接近「源頭」的那個位置。 - 不斷趨近「核心」的遊戲——小至細胞、身體,大至社會關係、現象 身體是流動的,這個身體機構所形成的社會關係也是如此,當我們太過固著於某個價值觀,便會帶來相對應的對向關係,在擺盪中看見其平衡的核心。在世代、時代差異中,面對這樣的洗滌仍選擇固著的人們,或者他是個扮演對向角色的演員、或者他會慢慢偏離這個「探索核心」的主線,或者,他可以開始體驗「流動」的旅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9 months ago
8 minutes

兩人
EP08|靈氣三:如何判斷適合自己的靈氣學習方式?
就在今日,不生氣;就在今日,不憂慮;盡本分;心存感激;善待一切 享受無限生命的存在。 - 試著感受:讀訊息的入門推薦——肌肉測試/O環測試 讀訊息、獲取訊息的方式有很多,透過靈媒、在廟裡擲筊、靈擺等等,而肌肉測試的原理有點像是:肌肉會記憶你在某些事件情境發生時的狀態,例如緊張時會聳肩、焦慮時會前傾等等。也因此每個人對於事情的肯定與否定,都儲存在潛意識的肌肉行為之中,這些訊息也包含了在我們物理器官感知極限之外、所接收到的其他感知訊息。 - 同意權:個人的意願與相信,決定了身心靈工具/系統的管用與否 現在有許多身心靈工具/系統,例如星座、塔羅、人類圖等等,協助人們探索自己的內在,也能進一步地進行療癒。有些人會自己去設定規則,像是做什麼事情是有什麼的暗示,也都是有用的。因此身心靈工具的選擇,還是要回歸到,你/他是否接受?是否感覺舒服?如果不是,那就不要勉強、也不要勉強別人。 - 直傳靈氣與西洋靈氣:了解靈氣老師的授課方式,選擇自己需要的方向 臼井靈氣有一段時間,是先傳到西方再傳回東方,也因為經過了不同文化的傳授經驗,發展出不同的傳承方法與內容。有些是一對一傳授、有些是著重「祝福」與「分享」的多人課,因此不同性格的人可以透過不同的上課形式,得到對「靈氣」的普遍認識。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1 minutes

兩人
EP07|靈氣二:靈氣五守則
靈氣五守則—— 就在今日,不生氣;就在今日,不憂慮;盡本分;心存感激;善待一切 - 第六守則:享受無限生命的存在 靈氣的「守則」,也帶到靈氣的學習與傳承當中另一個重要的區塊,亦即思考我們生命經驗中的種種現象,對於所有的是或非,我自己評判的機制是什麼?我對於這些「守則」的界定範疇為何?在點化之後,通常身邊的事情會開始急速運轉,讓「事件」引發自身所需要的思考,在過程中與師父的談話關係,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有類似「諮商」的作用,而不論是透過什麼界面,本質上都是去協助一個人解決他所關注的議題。 - 讀訊息:訊息無所不在,不同的界面會閱讀到不同維度的訊息 當個人核心的管道越來越通透之後,我們可以承接的能量就越來越大,覺察也更敏銳。一開始可能會發現自己平常沒有留意的、朋友家人的感受;再者可能會開始感受到我做的事、我吃的食物,所影響到的空間氛圍及情緒在不同狀態時的濃度;再更為延展之後,有些人會能夠接受到無形的訊息,例如常說的阿卡西紀錄、或是所謂的神靈溝通,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學習靈氣到後來,會具有靈媒的特質。 - 訊息的判讀與正負面影響 即便是日常的感受也存在誤解。學習靈氣的過程當中,便是在梳理這些「我認為我感受到的訊息」及「核心的訊息」之間的距離,那為什麼會有距離?例如有時判讀某一個對象為具有「正面作用」,他有可能是來透過課題幫助你學習、或是打開結,過程卻不一定是舒服的狀態,對於「正面作用」與「實際現象」之間理解與期待的落差,便成為我們可以據以探究自身的種種劇本。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0 months ago
10 minutes

兩人
EP06|靈氣一:身體能量場認識、點化及師徒關係
我們的身體存在著許多能量節點,靈氣療癒幫助我們調節這些能量場。臼井系統靈氣是其中一個索引,提供一個可能的路徑,引導我們探索跟身、心、靈有關的訊息。靈氣的核心像是土,而各個不同的系統則是各種不同用土創作出來的器皿,傳達著每個不同個體的成長歷程與目標選擇。 - 入門課:身體能量場認識 在靈氣一階的課程當中,介紹到人體脈輪的運作,以及這些能量節點分別對應到我們意識層面的哪個部分。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程裡,有許多以身體相對位置討論心靈狀態的系統,例如較古老的梅爾卡巴系統,以及當代的人類圖系統,都可以做為學習療癒的索引。 - 靈氣學習中的師徒關係 在台灣人的成長歷程中,大部分的學習模式是透過課堂,由老師授課。創作類、設計類、研究類以及更進階的職場學習中,則更常見師徒模式──具有特定對象的互動交流,除了技藝之外還有價值觀的琢磨與對話。臼井系統延續日本起源的脈絡,較著重師徒之間的關聯。 - 點化的作用及影響 靈氣的學習與一般冥想的不同之處,在於會有一個「點化」的程序,由師父打開學生的能量節點。「點化」涉及到另一個要幫你點化的人,他是另一個對象,也因此老師的選擇會對學生產生很重要的影響。「點化」能透過別人的協助,讓我們有不同範圍的體驗與吸收,卻不一定會是學習身心靈的必要條件。 - 最終也是取決於個人的需求是甚麼。 - 2024.11.26錄音/2024.12.12整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15 minutes

兩人
EP05|建築課中的建築課––建築不只是畫圖,也包含多向度的心智探索
建築系的學生經常熬夜做設計的原因是什麼?在我們看來,建築教育中的學徒,總是同時在學習三種角色:作為創作者的個人實現、作為建築師的社會責任以及作為協調整合者的尊重、涵融、解決衝突。角色之間的關係,本身便是一連串的磨合,而磨合需要時間。 - 既有價值觀的衝撞 建築師要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業主,不同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價值偏好,而如果執行的是公共建設,面對的則是整個社會群眾的集體想像,當我們在看一張平面圖的時候,除了繪製出來的線條,還包含了來自社會涵構中的無盡訊息。因此建築課帶來的練習之一,便是或多或少挑動個人對於事物已經設定好的界線,可能會有瓦解並重建的過程。 - 建築物必然要落地,而建築可以持續探索 建築師為建築物的建造做簽證,有其需要為社會把關的事情,包含安全及實用議題,發想若想要實現便要面對材料的限制、工程的需求等。大學設計課學分做為考取建築師證照的第一道門檻,實務觀念是必然要給到的養成。然而建築確實有其精神向度,形上與形下兩端的拉扯、平衡,也形成另一個讓人糾結及困惑的情境。 - 時代流轉帶出不同的主次關係 過往討論建築物設計的「好壞」,大抵都跟物質體感層面的性質有關,如物理環境的通風採光、構築材料的工法創新等。本世紀以來,空調系統的大量普及、網路世界的蓬勃發展等,都帶來一些物質體感「之外」的體驗模式,建築也正在轉換為新的討論方式。 - 現代主義討論建築,著重於「形」的創造,並將建築物整理為基本形狀的關係,進一步梳理出「形」的系統教育方法。建築的學習在這個立基點之上,可以通往「形上」與「形下」的道途,各有其任務及風景。 - 2024.07.06錄音/2024.11.26 整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1 months ago
8 minutes

兩人
EP04|「療癒」是運用具有相對關係的系統,去理解個體與整體的關係,進而理清甚麼是自己需要的自由與自在
近來「療癒」這個詞經常被提及,有人在身心靈課程中得到幫助,也有人不明所以。對我們來說「療癒」是運用一個個具有相對關係的系統,可以是物理上有距離跟尺度關係的空間、也可以是劇本裡一個可以帶入自己立場的角色,透過個體與整體的關係對照,來尋找自己感受自在的位置。 - 療癒如何透過「空間」來達成? 如果以物理空間為討論範疇,一個會給人帶來「療癒」感受的空間,一半來自於整體物理環境的平衡狀態、另一半則來自經營及維護空間的主人心意。我們會利用物理空間的轉移,帶動心理思緒的轉移,像是透過旅遊、看電影、離開工作城市的抽離感獲得放鬆。也有人的療癒方式聚焦在非空間關係的對象上,例如可愛的玩偶、遊戲、戲劇、哲學辯證等等。 - 物理空間中,物件之間的相對關係,共同構成環境療癒的主題及方向 建築師及使用者角色是整體關係的一部分,所有參與這個空間活動的人、花草、物品,共同導引了這個空間的調性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空間配置的選擇,理解建築師或使用者的價值觀詮釋,若詮釋結果是某個人所需要的,他就會感受到被療癒。 自然環境亦然,動植礦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生長的氣候條件、當下的溫溼度狀態等,也會讓不同的人進入到特定的自然空間當中時,獲得不同面向的療癒結果 - 我們是整體的一部分,整體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在建築教育中的抽象思考,蠻適合讓我們引用以說明這個關鍵概念,因為建築創作在從無到有的過程當中需要跟很多不同的對象對話,所有這些對象的因素都會加入進來、影響最終的成果。然而任何型態的創作練習,都可以將腦中的思辨具象化,幫助我們聚焦、建立一組或多組的相對關係,完成與自己內在的對話。 - 每一個來到我們眼前的事件,也都是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個人與整體關係的練習題。 - 2024.09.13錄音/2024.11.10 整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4 minutes

兩人
EP03|我做了什麼,讓我成為「藝術家」?我要做什麼,才能稱為「藝術家」?
兩人都是建築背景,也都做了一些與藝術有關的事情,常常被問及的,就是作為一個「跨域者」,看待藝術的觀點。李霽從植物開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實踐道路,陳品蓁在大一設計課的教學經驗當中,動態探索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 要怎麼樣,才稱得上是「藝術家」? 我們想先問:您因為這個話題浮現的情緒是什麼?是您對藝術家有屬於自己的定義、而有些人不符合這些定義嗎?是「藝術家」理應代表一種身份地位、有些人「夠格」而有些人「不夠格」嗎?這些問題本身,某種程度也是這集對話的答案。 - 動人的創作,取決於作品與作者本心的距離 「藝術」的核心是「創作」,將個人抽象的感受及觀點,用適當的媒材轉譯出來,如果媒材是文字,便稱為作家或詩人;如果媒材是顏料,便稱為畫家。閱讀這些創作的人,會因爲自身能夠理解的範疇,而有所共鳴、以及好或壞的辯證。創作者創作出來的成果,越接近自己內心想要探索的事情,他與觀賞者互動的結果,也會越接近個人內在核心的探索,因而漸次釐清什麼是想要的、什麼是需要的。觀賞者也會透過好的創作,帶動對應的內在探索旅程。 - 每個創作都有其對應的觀眾,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之中產生影響 創作像是把一個視角帶到我們眼前,它拋出了觀點,有人選擇接球、有人選擇不接、有人想教人怎麼接、也有人想教人怎麼拋。當好的藝術創作帶來啟發,藝術家留下了作品並繼續他的旅程,「知道或不知道作品啟發了誰」是藝術家的事情,「啟發或沒有被啟發」是觀賞者的事情。 - 對創作者來說,「藝術家」這個稱謂,是否是自己想要或需要的?對觀賞者來說,創作者的作品帶來了什麼樣的思考或感受?不懂就不懂、懂了就懂了,可以不想懂,也可以不需要懂。如果「藝術家」的稱謂會影響觀賞者閱讀某位創作者的作品,那麼觀賞者的焦點便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品之外的某些事情,也可能與「藝術」無關了。 - 2024.07.06錄音/2024.10.26 整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0 minutes

兩人
EP02|領域是一個不斷畫圈的動作
空間創作的教學中,「領域」的覺察是入門課之一。這天我們從談論「領域」起頭,對談「領域」在不同層面、不同學習階段、不同人生階段的呈現樣貌。這集的每個子題,都可以延展為一個完整的討論。 - 最初的領域感:家庭生活與安全感界定 領域感有點像是我們感到「安全」的範圍,而我們最初對於安全感的探索是來自原生家庭,像是父母的背景是大家庭,或者因為父母的職業關係讓通常是私領域的家,變得具有公共性,都會影響我們看待「領域」的觀點。 自我的領域感探索:社群生活的多重對照 開始脫離家庭的時候,身邊的關係都成為我們的對照組,我們會用不同的型式探索自我的安全感是怎麼建立的,例如透過交往對象的投射,或是物質的配置,很像是把內在的想法丟到環境中,可以具體的看到它們的關係及影響,透過它們的存在來確認腦中所想的事情。 領域這件事情像是內在的延伸:創作成為自我辯證的過程 當我們察覺到外在的這些「創造」其實是反映我們的內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利用「創造」的元素置換與調整,去進行反覆的自我辯證,因此我們說建築也是創作,因為是在創造「形式」之間的關係,不管我們透過甚麼媒材去做「關係」的配置,就是在創造,而創造可以協助自我探索。 - 錄音有一個部分沒有收錄到最終的成果中,但也很有意思,李霽聊他一路從建築領域--開始做植物--藝術家,最後學習靈氣、開啟更廣泛的感官邊界體驗,我腦海便浮現一個人在不斷畫圈,旋轉的核心緩緩地朝著邊界移動,然後越過邊界的瞬間又開始畫另一個形狀的圈。 有些人終其一生盡力的畫好一個圈,有一個專業、然後把事情做好,隨著圈畫的越多越深,透過自己的努力築起一個堅實美好的領域空間。有些人畫圈的時候則是不斷地碰觸邊界,回頭時發現這些圈串起了一個脈絡。 - 更多內容分享,關注兩人Instagram:1331goodnight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year ago
14 minutes

兩人
建築|藝術|哲學|靈性|空間|創作 - Podcast 睡前十分鍾 緊慢合宜,自然而就 - 合作請洽:1331goodnight@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