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0d/df/50/0ddf50c9-5d1a-fa6e-0d1d-d82136c3af2c/mza_6755268852218540488.jpeg/600x600bb.jpg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子旭
18 episodes
9 months ago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is the property of 子旭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https://files.soundon.fm/1593334287705-56c4e682-ca73-4cf3-9426-5a1436cbaa67.jpeg
EP06.邊際效用遞減是什麼東西呀?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15 minutes
5 years ago
EP06.邊際效用遞減是什麼東西呀?
粉專連結:https://lihi1.cc/e8ptQ 本集關鍵字:邊際效用遞減 x 邊際價值遞減 本集太過燒腦,因此把文稿附在這裡,方便大家閱讀跟理解。 文稿內容: 其實我們的粉專讀者以及聽眾,有不少本身是經濟學本科專業的,不過他們學習的始終是主流的那一個框架體系,但不是說主流的不好,而是若你帶著邏輯一致性的標準,難免會覺得主流的框架有點怪怪的。 舉個例子,台灣師範大學的經濟學課程的課綱其中一段長這樣: 「個體經濟學在公共財貨、公有資源得反思,也凸顯了政府存在的重要性。政府的重要功能在於匡正市場失靈現象,例如空氣污染、水資源浪費或是所得分配不均所造成的貧困現象。」 沒錯,絕大多數人的基本觀念都跟這個課綱一樣,政府的存在可以匡正市場失靈現象,不過這些課程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真相是,市場不會失靈,只有政府才會失靈。 奧地利學派跟主流經濟學的見解,有著蠻大的差異,主要是源自於方法論的不同,因此對同一個定理的解釋方向就有了很大的差異。 啊,對了,這一集的內容會比較偏純理論的討論,加上奧派很吃重邏輯推理,因此這一集的文字稿我會放在本集節目的說明欄位,方便各位掌握概念。 我們就拿最著名的邊際效用遞減定理來說吧,保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中對效用的定義是,效用表示滿足。當你多吃 1 單位冰淇淋時,你會得到新增的效用或滿足,效用的這一增加量就被我們成為「邊際效用」。 而他對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介紹:當某物品的消費量增加時,該物品的邊際效用趨於遞減。你從某物品中得到的享受隨著對該物品消費的增多而下降。 比如喝水,當你口渴的時候,喝下第一杯水最爽快。隨著口渴程度的降低,你對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斷減少。直到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時候,邊際效用下降為零。 傳統經濟學的解釋看起來有些道理,但它需要借助心理或生理上的感受來說明問題。這種感受一方面違反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奧卡姆剃刀原理」。另外一方面,使這個解釋喪失了普遍必然性。 喝水解決口渴的問題,這種感受上的差異也許並不明顯,但有些感受卻非常因人而異。 比如喝酒,有人喜歡微醺就好,有人更愛不醉不歸。那麼喝酒時,完全有可能第一杯下去,都還沒有進入狀態、還沒有開始發揮,後面幾杯的邊際效用會顯著大於前面的。 也就是,對於喝酒來說,它的邊際效用有可能先增後減,而未必是一直遞減。依賴於心理或生理感受來解釋「邊際效用遞減定律」,很容易被反例所證偽。 另外,如果說我們認同傳統經濟學的粗淺分析,我們很快會得出一個推論:富人的錢越多,錢對富人就越不重要。 大家就會用這個理論作為依據,同樣一百元錢,對有錢人來說邊際效用很小,但對於窮人來說卻很大。於是我們就看到了,今天很多國家都會對富人徵收高額的累進稅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有人曾經把這問題丟給了一個在大學教經濟學的老師,他的回答是:一百元對有錢人跟窮人的意義不同,一個東西對不同的人意義不同,這正是主觀性的表現。因為影響效用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每個人原有數量的多寡。原來很有錢,最後這一百元的效用當然很小,如果原來很窮,最後這一百元的效用很大,這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呢? 這位老師科班出身,和他持同樣錯誤觀點的至少還有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和彼得·戴蒙德。 戴蒙德認為: 邊際效用遞減是個常識性概念,即額外1美元給高收入者帶來的滿意度,相較於低收入人群要低很多。給一個年收入2萬美元的家庭額外增加1000美元收入,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變化。但給一個年賺百萬的人額外1000美元,他不怎麼會看在眼裡。 這對於經濟政策的含義是,我們不該關心政策對有錢人收入的影響。讓有錢人變得窮一點的政策,只會影響到極少數人,並且幾乎影響不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因為他們仍然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 很顯然,傳統經濟學的理論錯誤導致了人們的觀念錯誤,然後導致了政策的錯誤。 同樣的問題,奧地利學派創始人卡爾·門格爾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門格爾首先對「效用」和「價值」作了區分,他對「效用」的定義是,「一個東西用來滿足人類慾望的能力」。比如煤炭、石油,陽光、空氣和水等等,它們有滿足人類慾望的屬性。 而對於「價值」的定義,則是「人們對於財貨的意義所下的判斷」。 煤炭石油遠古時代就存在,它們一直有「效用」。但當時人們的知識有限,還無法利用它們,它們在當時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你給石器時代的原始人一桶黑糊糊又臭臭的石油,他們只會覺得很困擾吧。 再比如陽光和空氣,有著非常重要的「效用」,但對於我們大多數的目的來說,空氣和陽光通常並沒有特別的「價值」。 簡單來說,具備「效用」的「物」,需要經過「人」根據目的的判斷,才能決定它的真正「價值」。 按照門格爾的定義,「效用」不存在遞減,因為它僅僅是一種屬性。同樣 1 單位的煤炭,它們能夠釋放的能量理論上是一樣的,但很顯然這並不是我們經濟學要研究的內容。 所以嚴格來說,門格爾提出的是關於「邊際價值遞減」的規律。 這個規律並不依賴於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感受,僅僅是建立在人們對目的和手段之間因果關係的判斷上。 我們在面對選擇和行動時,一定會區分輕重緩急,做一個重要性的排列。假如沒有排序,我們將無法做出選擇和行動。 舉例來說。同樣都是水,可以用來解渴維持生命,可以用來洗臉,也可以用來洗衣服。假如我對目的重要的排序就是:解渴、洗臉、洗衣服。 假如我只有一瓶水,我只會拿來解渴。因為解渴維持生命,這是我排序在第一位的目的,它的重要性最高,所以這第一瓶水的價值也就最高。 假如我有了兩瓶水,我解渴的目的可以滿足了,這個時候我就會用第二瓶水,也就是邊際上增加的那一瓶水來實現我洗臉的目的。 這個時候,我又有了第三瓶水,我前面兩個目的都實現了。這個時候,我就會用這第三瓶水來洗衣服。洗衣服的重要性最低,所以相對應的,這第三瓶水的價值最低。 而如果我一開始就有三瓶水,因為某種原因不得不放棄其中一瓶。雖然看上去我可以放棄其中任意一瓶,但實際上我放棄的,是最不重要的那個目的,也就是我放棄了洗衣服的選項。 所以我們看到,這三瓶水的價值依次降低,呈現出「邊際價值遞減」的規律。 這個規律跟傳統經濟學「邊際效應遞減規律」的分析有所不同。傳統上的分析,喝第二瓶水的感受明顯受到第一瓶水的影響,是跟第一瓶水的作用有相關聯的。 而奧派基於「目的-手段」框架推導出來的「邊際價值遞減」的規律,三瓶水的作用互不相干,只因為人的目的不同,重要性的排序就會不同,也就讓這三瓶水的價值不同。 這邊要特別注意,因為有點抽象,不看文字用聽的聽眾可能會有點吃力,我慢慢說明。 當我們一開始有三瓶水,卻因為某些原因,不得不放棄一瓶水,拿來做交換的時候,我們可能還沒有開始使用另外的那兩瓶水。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決定交易的時候,是不需要我把另外那兩瓶水用掉之後,才放棄最不重要的那瓶水的。而是有可能一開始我就放棄了最不重要的那瓶水,用它來交易其他東西。 而這個決策,僅僅是我們基於因果關係的預判,而不需要先使用掉前面那兩瓶更重要的水,才能依靠那兩瓶水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再來做決定。 所以我們再也不要用喝水來解釋邊際效用遞減了,因為我們真正決定放棄最不重要的那瓶水的時候,那些更重要的水可能還沒有喝。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即使我們把這個具體的水給抽離出來,這個規律依然能夠成立。而且它的成立不需要依靠於任何心理學,或者生理學的研究支撐,也就不會因不同的人而失效。 奧地利學派對於「邊際價值遞減定理」的論證,強調人們根據目的重要性排序,事先對於手段的主觀價值判斷,而不是事後心理、生理上的滿足感受。 當然,傳統經濟學的分析當然不是全錯,但應該這樣說,奧地利學派的「邊際價值遞減定理」更具一般性,解釋力更廣泛,因此也不會得出「同樣的錢對富人不重要、對窮人更重要」這樣的錯誤的結論。 最後我們來幫各位總結一下,主流與奧派對於邊際效用遞減看法的不同之處。 1.主流稱為邊際效用遞減,奧派稱為邊際價值遞減。 2.主流認為,效用就是滿足,門格爾認為,效用是一個東西滿足人類慾望的能力。 3.奧派的邊際價值遞減,談的是人們對於財貨具有的意義,所下的判斷。 4.主流認為,效用是客觀的,奧派認為,價值是主觀的,人要透過目的跟手段之間的關係來判斷物的價值。 5.主流的分析方法需要透過心理跟生理上的感受,需要經驗來支撐,存在著不確定性,部分現象無法解釋。奧派則靠邏輯推理,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但定理本身可以獨立於經驗而成立,具有確定性。 6.主流的分析方向從「得到」切入,你得到了什麼,決定了你之後的感受,過去會影響未來。奧派則從「放棄」切入,目的重要性的排序,決定了你最先放棄什麼,當資源稀缺,最先放棄的是最不重要的目的,和對應的手段,這就是在邊際上做決定。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