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TV & Film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5/v4/0d/df/50/0ddf50c9-5d1a-fa6e-0d1d-d82136c3af2c/mza_6755268852218540488.jpeg/600x600bb.jpg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子旭
18 episodes
9 months ago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is the property of 子旭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https://files.soundon.fm/1593334287705-56c4e682-ca73-4cf3-9426-5a1436cbaa67.jpeg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一課:經濟學,學什麼?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19 minutes
5 years ago
《真實世界的經濟學》第一課:經濟學,學什麼?
粉專連結:https://lihi1.cc/e8ptQ 文稿: 《經濟學,學什麼?》 歡迎收聽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我是子旭,讓不懂數學的你也能學好經濟學。 面對一門新學科的時候,你的第一步一定是要先大致了解這門學問在研究些什麼。比如當你買了一本天文學的著作時,你會知道他討論的東西大概是和宇宙中的天體有關的內容。但同樣的問題放到經濟學身上,再拿去問不同的人「經濟學在研究什麼?」通常你會得到各式各樣的回答。 「經濟學是研究貨幣的?」 「做生意做買賣的盈虧?」 「研究社會如何分配財富?」 伊斯雷爾.柯茲納教授在他的著作當中,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 「即便是職業經濟學家,對於何為經濟學也是眾說紛紜,其觀點之多樣,令人吃驚。」 之所以會這樣,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經濟學做為一門科學實在太年輕,不過就兩百多年的時間而已。 經濟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們的一個發現,人們發現人類彼此之間的互動,存在著可以預見的規律性,而且這種規律性並不是出自於人為的設計。 這種規律跟物理世界的機械性規律不同,因為人們對這樣的規律的認知實在很模糊,因此西方科學界產生了一種被稱為「自發性秩序」的觀點。 在經濟學做為一門學科出現之前,人們認為,如果我們在事物中發現了秩序,那麼這些事物必定是被「某人」安排在秩序之中的。 這邊所謂的「某人」,就物理規律而言,指的其實是上帝,就人造物或制度來說,指的就是特定的人。 其實早期的政治哲學家們提出了各種組織人類社會的方案,如果他們所設計的方案失效了,或者沒有發揮理想預期中的作用,制定方案的人就會把原因歸到統治者或者公民的德性不足之上。而他們根本不會意識到,他們所設計的這些方案,在根本上與人類的行為法則產生了衝突,因此不管參與這個方案的統治者,或者是公民的德性有多麼高尚,都必然導致失敗。 在歐洲地區,人類的自由度從中世紀到工業革命時期達到了頂點,這過程當中,西方歐洲社會不再完全按照統治者的命令去行動,人們要選擇什麼行業,也不再受到行會的限制,進入製造業也不再需要王室的許可證了,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的木匠、鐵匠、泥瓦匠的多寡,似乎總是維持在一個恰當的數量上。 我們現在仍然可以觀察到,儘管任何人都可以開辦啤酒廠,但世界上的啤酒卻沒有氾濫成災,啤酒的數量似乎正好不多不少。也沒有人替一個城市的商品進口制定總體的規劃,但進入城市的各種商品組合卻大致上洽當。 而在19世紀時的法國,有一位經濟學家,也正是我們這粉專的祖師爺巴斯夏,他在評論這個神奇現象的時候大聲驚呼:「巴黎被餵飽了!」 經濟學家並沒有創造這種規律,而這個現象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眼前,我們都察覺得到,因此經濟學家根本不需要特別去證明他,經濟學家要做的,只是要解釋這個規律是如何發生的。 經濟科學的源頭其實可以追溯到比亞當斯密更早的時期,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紀,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的「經院學派」所做的工作,後來約瑟夫.熊彼特稱呼他們為「第一批經濟學家」,他們的故事我之後可能會找個時間補充做為這一連串課程的彩蛋。 剛才提到亞當.斯密,雖然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經濟學家,但他在推廣經濟學觀念這件事上,就足以讓他得到「經濟學之父」的美譽。 他在《國富論》中,提出了這樣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人類如果有追求自身目標的自由,就會帶來社會秩序,而這種秩序並不是出自於誰刻意的設計。自由人的行為,就像是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指引著,去促成一個並非出自於本意的結果。 奧派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他的不朽巨作《人的行為》中認為,亞當斯密的這個發現使得人們陷入了困惑: 「除了從好與壞、公平和不公平、正義和非正義的角度,或許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人的行為。在社會事件的進程中,有一種現象的規律性佔主導地位,如果一個人渴望取得成功,他就必須調整其行為以適應這一個規律。」 米塞斯還描述了,起初在確定經濟學性質的時候所遇到的困難: 「在這門新科學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令人困惑。在傳統的知識體系中,他是一個陌生的事物,人們充滿困惑,不知道如何將他分類,如何分配給他一個適當的位置。但是,另一方面,人們又確信要把經濟學納入知識目錄中,並不需要重新排列或拓展整個體系。他們認為目錄系統是完整的。如果經濟學不適合放入這一系統,這種錯誤可能僅僅在於經濟學家用語處理問題的方法不令人滿意。」 對很多人來說,他們本來有一種改革社會的想法,但他們卻發現正在成形的這個經濟科學正在擋路,因為經濟學警告這些改革者們,某些社會組織計畫將會失敗,不論他們被執行得有多麼好,因為這些計畫違背了人類互動的基本規律。 在受到早期經濟學家阻礙的改革家當中,比較著名的,比如卡爾.馬克思,他試圖證明經濟學整個學科的無效。他聲稱經濟學家僅僅是在按照他們所發現的,在資本家統治下的社會現狀來描述社會。馬克思認為超越時空、適用於一切人的經濟真理是不存在的。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那些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比如亞當斯密、馬爾薩斯、李嘉圖,這些人所描述的定律,並不適用於生活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烏托邦的人類身上。 他們還說,這些思想家只是在為少數有錢人對大眾的剝削辯護。這些經濟學家,按照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話來說,就是為帝國主義好戰份子服務的走狗。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古典經濟學家們發現了許多經濟真理,但他們的理論的確存在著某些前後矛盾的地方,比如他們並沒有建構出一個邏輯一致的價值理論,他們為了這個問題苦惱了很久,我們之後會探討他們的困擾之處。 而正是米塞斯根據卡爾.門格爾等,這些早期的奧派經濟學家的研究,最後將經濟學重新建立在人類行為的一般理論,這樣的基礎之上。 那麼米塞斯口中的「人的行為」是什麼意思呢?在他的書中是這麼說的: 「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活動。或者,我們可以說:行為將意志付諸行動,並將其轉化為一種力量,是瞄準目標和目的的,是自我對刺激及其環境條件做出的有意義的反應,是一個人為了適應決定其生活狀態的宇宙所作出的有意識的調整。」 人的行為來自於是對現狀的不滿,如果我們對當下的狀況完全滿意,我們就不會有動機採取行動,因為任何行動都可能把情況給搞砸。但是只要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生活中有某些狀況讓人不夠滿意,我們就有可能採取行動來改善這些狀況。 舉個例子,假設你躺在吊床上,舒舒服服的,但沒想到這時候你的這種舒服被一陣嗡嗡聲的干擾給破壞了,於是有個想法會在你的腦中一閃而過:「啊,要是這個聲音停止了,我肯定會感到更加愜意。」 換句話說,你正在想像情況應該如何如何,此時此刻你正在體驗人的行為的第一要素:不滿意。 不過光是不滿意,還不足以讓人採取行動。首先你得先弄清楚是什麼讓你不舒適,在剛剛的例子裡,就是那個噪音,但我們不能坐等噪音自動消失,你必須知道是什麼製造了噪音。 為了採取行動,我們得先明白每一個原因,都是其他的某個原因造成的結果,我們必須追溯這個因果鏈條直到發現干擾的源頭,而我們的行動將會打破這個因果鏈條,消除我們的不滿。 如果嗡嗡聲是來自於從頭頂呼嘯而過的飛機,你只能雙手一攤,無可奈何,當然,如果你家有一架旋風噴射阿姆斯特朗炮,就另當別論了。 如果嗡嗡聲是來自於一隻可惡的蚊子,或許現在你就可以對噪音有所作為了,你可以一巴掌拍死他。你在思考打死蚊子之後,情況會有什麼改變,然而你發現,打死蚊子之後會給自己帶來好處,也就是噪音的源頭消失了,你可以不受打擾繼續休息。 想了一會兒之後,你可能會起身去打蚊子,正要起身的時候,腦海裡卻閃過了另一個念頭: 「管他的,算了,就這樣躺著吧。」 現在你面對的是人的行為的另一個要素,也就是選擇。 消滅蚊子固然很好,但你必須要從舒適的吊床上起身,這是一件令人很不爽的事情,你要幹掉這隻蚊子,你必須付出起身這個成本。如果行為產生的好處超過了成本,你就會從這個行為當中獲得利益,也就是profit。 通常我們在談profit,「利潤」這個詞的時候,指的是貨幣的收益,但其實他有個更廣泛的意義。我們在做所有的行為的時候,都會在精神世界中去考慮profit的問題,也就是我們預期會從這樣的選擇當中獲得好處。 而談到選擇的時候,就要考量實現目標時所必須的手段了。 比如,我想變成一個肌肉很強壯的大飢飢壯漢,但在考慮實現這個目標的時候,也會考慮到為了實現目標,我必須要做的事情。比如我要上健身房用健身器材、要另外買營養品,還要每天花很多的時間鍛鍊。 有句俗諺大家都很熟,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們在這世界上所有的欲求,都必須要付出代價才能得償所望。 比如健身器材不會從天而降,我拿來鍛鍊的時間就沒辦法用來作其他的事情,比如在這邊製作podcast的經濟學課程給大家聽了。 然而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了,畢竟人人都有一死,就算有錢得像比爾蓋茲一樣,時間也是有限的。即便他的財富多到買得起私人飛機,從美國飛到馬爾地夫或者帛琉去度假,但他絕對沒辦法同時飛到這兩個地方。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知道人的壽命有限,以及必須選擇如何使用這有限的人生。由於我們生活在一個稀缺的世界裡,利用手段去追求目標必然會有成本,但我們是如何對於我們要付出的成本進行估值的呢? 就經濟學而言,我們所選定的目標價值是主觀的,沒人能告訴我,我花一個小時舉重的價值,是高於,還是低於用這一個鐘頭來做podcast經濟學課程的價值,甚至根本不存在任何方法可以「客觀」衡量我對這些活動的估值。 正因為沒有人發明了「價值測量器」,因此像是「這頓晚餐比昨晚的晚餐好上十倍」這種說法,只可能存在於修辭學之上,這代表著我們無法對滿意度進行測量。 如果這問題拿來問奧派經濟學家,羅斯巴德,他會繼續追問:「好上十倍的什麼?」 我們甚至沒有可以用來計算「滿意」的單位。 價值具有主觀性,是卡爾.門格爾的重要創見之一,對古典經濟學家來說,價值是一個悖論。他們試圖透過某種客觀的尺度,將價值理論建立在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或者是商品的實用性上面。 古典經濟學中,著名的「水與鑽石的悖論」就是在討論這個問題,就維持生命這麼重要的事情來說,水比鑽石有用多了,但一顆鑽石卻比一杯水更有價值得多了,為什麼呢?古典經濟學家採用了使用價值跟交換價值來解釋這個現象,他們認為水比鑽石的使用價值還高,但鑽石的交換價值比水的交換價值更高。 但這個解釋始終不太令人滿意,直到門格爾將價值建立在主觀價值論這樣的一個事實之上,水與鑽石的悖論自然迎刃而解。他是說:「事物有價值,是因為行為人認為他們有價值」。 其實奧地利經濟學派並不打算判斷我們追求的目標是否明智,奧派經濟學不會認為,要是我們把某件事情看得比錢還重要,就是在幹傻事。因為奧派並沒有把人類看做是一種只關心貨幣收益的動物。因此我們不會說某人放棄一筆財富,跑去隱居在山林裡當和尚是一件「非經濟的」選擇。 經濟學說穿了,只是一個關於選擇結果的理論。人們確實以某種方式追求目標,並且確實在採取行動去追求,我們的科學目標,是去探究這些事實所隱含的意義。 米塞斯在《人的行為》導論中是這麼說的: 「選擇決定了人的全部決策。做出決策時,人們不僅僅是在各種各樣的物質和服務之間選擇。人類所有的價值觀都是為了選擇而提出來的。全部的目的和手段,物質的和精神的、崇高的和卑鄙的、高貴的和卑賤的,通通在一個排列之中,由人來決定挑選什麼、放棄什麼。人們所想取得的或想避免的,沒有一樣漏在這個排列以外。這個排列,也即獨一無二的等級偏好表。現代價值理論拓展了科學是也,也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是由一群古典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共同創立的自媒體,在這裡你可以接觸到滿滿的經濟學、英美保守主義的相關知識,當然還有許多會下地獄的政治不正確思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