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涵蓋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強調日常習慣和自我提升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作者探討了如何擺脫單調重複的生活、畢業後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必要性,以及在職場中應專注於自我價值和能力而非追求“不可替代性”。
此外,作者也闡述了高效利用精力、主動爭取機會,以及女性應將賺錢能力置頂和保持自我意識的重要性,並強調外在美與健康的生活習慣密不可分。
一、 主動打破生活的重複性與單調感日常生活不應是「自我複製粘貼」的無聊狀態。要將瑣事化為提升契機,必須主動注入新意和誠意:
1. 實踐「讓每天生活都不一樣」:在日常中安置「穩中求變的伏兵」,例如,經常更換蔬果葷菜和主食,讓飲食成為「百變星君」;改變通勤的路徑,因為變換路徑等於改造心情;在穿搭上利用小巧思,如個性的胸花或別緻的腰帶,為職業裝貼上自己的標誌。
2. 注重細節與儀式感:生活不缺少樂趣和新鮮事物,而是我們的思維和習慣將其雪藏起來。日常中的種種「小巧思、小儀式、小慧心」不會佔用太多精力,卻能大幅度稀釋生活中的同質感。
3. 放慢步調,用心體驗:將生活的步調設置成「慢鏡頭模式」。慢的程度與記憶的強度成正比。對待過去的尋常日子若能誠懇和用心,就能在當下埋下驚喜,讓日後回憶時能精準定位到座標。
4. 在重複性工作中尋求進化:對於單調、乏味、機械性的工作,應嘗試對業務進行合併同類項、歸納經驗,從不同角度解答問題,拓展視野。保持好奇心、探索力、創新感,以中和職場上的疲憊和損耗。
二、 聚焦核心目標並持續自我精進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能夠帶來長期價值的活動上,是實現自我提升的關鍵:
1. 保持學習的熱忱:持續透過學習、充電、閱讀等方式,讓自己的大腦和內心發揚光大,這是抵禦精神上被「侵蝕」的唯一武器。要永葆「學生感」,並將精神上的添磚加瓦與裝修打磨,視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毛坯感」的途徑。
2. 克服浮躁,專注深耕:避免心思分散、貪多求快、淺嘗輒止。應將時間、精力、資源和毅力形成合力,投注到做好、做透一件事情上。重複的事情不停地做,就能成為專家。在自己身上克服浮躁,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遠見。
3. 將「願意努力」轉化為「正在努力」:行動比語言更能表明心意。比起口頭上說「願意學習」或「願意努力」,更重要的是已經著手學習和努力。真正的決心體現在事前所做的每一項準備上。
4. 高效利用時間進行自我投資:
◦ 早睡早起:早睡早起是性價比最高的自律。每天早上 5 點起床的習慣,可以拉長白天的時間,讓人更具生機。早晨精力充沛,適合用來進行深度閱讀、練習外語、建立知識體系等思考性事項。 ◦ 閱讀內化:讀書不僅要吸收內容,更要將所得長在自己身上。可以將閱讀視為與作者的辯論賽,透過做筆記(例如分類整理成知識區、技能區、金句本)來鞏固記憶,並親自應用知識,讓書中內容在生活中擁有更高的出場率。
◦ 周末時光:利用時間完整性更強的休息日(佔一年近三分之一的時間)作為突圍平庸生活的突破口。可以利用周末培養興趣愛好、拓展人脈、參加學習活動等,以優化整個人生。
這幾段摘錄主要探討計算機思維和技術、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旨在引導讀者理解數位世界的本質。作者首先介紹了**「合一思維」(Nexus thinking),主張面對複雜的全球問題,需要將傳統分離的藝術、技術和科學領域結合起來。
文章隨後深入探討了計算機的運作原理,包括其無休止的循環和遞歸能力,並強調計算機的指數級增長思維與人類習慣的線性思維截然不同。
計算機的循環(Loops)、遞歸(Recursion)和指數增長(Exponential Growth)特性對人類思維模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從傳統的線性、蠻力思維轉向優雅、多維度和大規模控制的思維。
以下是這些特性如何影響人類思維模式的詳細說明:
>>> 循環(Loops)對思維模式的影響計算機最擅長重複執行任務,它們可以永不疲倦或抱怨地處於循環狀態並一直運行。這種能力促使人類思維從「蠻力」(Brute Force)轉向「優雅的自動化」。
• 推動批判性思維: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中,教授要求學生不再使用傳統的循環命令思考世界,而是引入遞歸這個概念。
• 欣賞概念的優雅與矛盾: 遞歸教導思維可以接受事物以自身來定義的性質,例如樹枝由樹枝組成。它允許以非常簡潔的方式表達複雜的思想,這些思想在本質上可以是無限且極其矛盾的
>>> 指數增長(Exponential Growth)對思維模式的影響計算機的指數特性(如摩爾定律的倍增效應)將人類思維從習慣的「線性思維」帶入了「指數思維」的維度。
• 從加法到乘法的飛躍: 指數思維體現了乘法效應而非加法效應。線性思維每次增加相同的量,而指數思維使一個數以「飛躍」的方式增大。例如,從 1 開始乘以 10,經過 10 次迭代,會得到 100 億,這是線性增長無法比擬的超能力。
• 理解超乎尋常的規模: 人類習慣於用線性思維來理解世界,這導致在處理指數級增長時容易犯錯(例如對水蓮池塘謎題的錯誤判斷)。指數思維是理解計算能力、可用內存和處理能力演進過程的關鍵。
• 多維度的控制感: 通過循環中嵌套循環(Nested Loops),計算機開啟了新的維度,就像將二維平面延展成三維立方體。每一次嵌套都引入了一個新的維度可能性。這種能力讓人感覺能夠控制遠超物理尺度的空間。
• 與現實尺度的脫節(Disconnection): 雖然掌握指數思維可以帶來強大的全知感,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無限尺度上的控制能力,但長期沉浸在這個無形世界中可能導致個人與現實脫節。這種脫節可能使人輕視身邊的人,認為他們生活在較低的維度,並可能滋生傲慢或權力意識。
• 自動化失衡的風險: 計算機的指數級發展使得它們可以不知疲倦地吸收信息,並以摩爾定律的速度進行操作。如果投餵給人工智慧的數據充滿偏見,計算系統會自動化並放大已有的趨勢和失衡,導致失衡的產品將以無可比擬的速度和程度被生產出來,最終完全實現自動化。
「合一思維」超越了人們傳統上習慣將人類思維模式一分為二的觀念:
• 收斂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 通常與科學聯繫在一起,強調因果關係,有法可循。
• 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 往往與藝術密不可分,強調類比,天馬行空。「合一思維」者(Nexus thinker)也被稱作「全腦思考者」(whole-brain thinker),能夠整合這兩種傳統模式以構建整體思維。合一思維者的特徵與目標具備「合一思維」的人,將成為未來世界的創新先驅:
一、超越傳統說服模式的關鍵傳統的說服模式通常是:先做開場白,然後提出論點,盡可能提供證據,最後以行動呼籲作結。然而,更好的說服方式是問一連串的問題,把對方帶往你希望他們最終抵達的地方。
這種以提問為核心的方法之所以更有效力,是基於以下幾個關鍵認知:
1. 滿足渴望被傾聽的需求 提問觸及了人類最強大的需求之一:被傾聽的渴望。當你向別人提出一連串對的問題時,你就能獲悉並挑戰他們的想法,最終打動他們。
最厲害的說服者回答多少問題就問多少問題,因為提問是獲得訊息不得不歷經的一個過程。
2. 說服是漸進的改變 在現實生活中,說服不是靠滔滔不絕的雄辯來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點。相反地,說服是漸進地改變信念,使對方的信念產生微小隱約的變化。提問正是促成這種微妙、漸進改變的有效方法。
3. 創造自我說服 提問的目標是讓與你對話的人自己說服自己。當人被問到一連串對的問題時,他們自然就會走向你希望他們走到的地方。
4. 重新定義「成功」 許多人以為說服的最終目的是讓別人永遠改變他們的想法,但這在現實世界中很少發生。你應該設定切實的期望。說服成功的真實模樣是創造「改變」(Movement),而非完全的共識(Consensus)。
成功的說服包括讓人重新思考立場、讓人不帶偏見地傾聽你的立場,以及讓人理解你所為何來。
二、提問作為促進溝通與改變的工具提問是理解別人相信什麼以及他們為何相信的過程,然後運用這些理解來揭露或證實他們的立場。要有效利用提問,首先必須做好功課,問對自己問題。
1. 事前準備:問對自己 5 個關鍵問題在試圖說服別人之前,你必須先停下來問自己五個關鍵問題,否則說服將毫無意義:
• 你想實現什麼?(What do you want to accomplish?)
• 你的目標是什麼?(What is your objective?)
• 你如何衡量成功?(How do you measure success?)
• 誰是你的陪審團?(Who is your jury?)
• 證明起來有多難?(How hard will it be to prove?)知道你的目標、事實和成功的模樣,制定邁向成功的路線就會容易許多。
2. 應用技巧:6 個促進溝通的提問技巧一旦釐清了事實和目標,你就能明白具體該問哪種問題說服對方。在說服這個行為中,提問的實際目的只有兩個:問一些能夠證實和推進你的觀點的問題,或者問一些與對方觀點相互矛盾的問題。
作者「極地之鷹」將「市場情緒」和「逆向思維」視為超越傳統技術分析、實現穩定盈利的關鍵要素。他主張交易者必須擺脫大眾思維,利用人性的弱點和市場的欺騙行為來建立優勢
一、 市場情緒 (Market Emotion) 的定義與應用作者認為,順勢交易不應僅僅是順著圖表、均線或高低點走勢,而更應該是順著市場情緒交易。市場情緒是左右市場走勢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市場情緒的感知與判斷交易者必須學會感知市場情緒,這也是交易者完成最終升華的必要條件。
• 速度與結構: 行情結構越簡單、價格運動速度越快,市場情緒就越強烈。例如,價格上漲 100 點,用 5 根 K 線完成比用 50 根 K 線完成,情緒更高漲。
• 線性過程: 市場情緒的判斷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行情啟動或結束多半都有預兆。• 高潮判斷: 巨量不如說是市場情緒的高潮。當漲跌幅明顯加速擴大時,代表情緒已經爆發,此時離情緒減弱已不遠,應密切注意。
• 糾結狀態: 價格若處於膠著狀態,意味著多空雙方對後市方向判斷存在較大分歧,這種狀態短期內很難擺脫。
2. 應用市場情緒獲得優勢• 動態止損意識: 止損的機率是動態的,主要由當下的市場情緒控制。
◦ 快速離場原則: 如果進場後價格未能快速離開成本位,或在大多數人可能的成本位附近徘徊,應直接離場。因為價格的糾結意味著情緒不足,市場在難以為繼時,必然會去尋求刺破最近的止損。
◦ 避免考驗止損: 止損應該是用來防備黑天鵝或移動止盈的,永遠不要讓價格去考驗你的止損。
• 進場時機: 應在市場情緒逐步加強時進行布局式進場,或在情緒突然加強或最後爆發時,在小級別週期找到支撐點勇於進場。
• 出貨時機: 不能在市場情緒高潮過後進場。一旦市場情緒爆發,就要密切注意減弱趨勢,準備離場。
• 規避震盪: 應在市場陷入震盪(情緒膠著)之前先行規避。因為震盪後的趨勢,不論是反轉還是延續,八成都是劣質的機會。----------------------------------------------------------------------二、 逆向思維 (Reverse Thinking) 的定義與應用逆向思維是作者領悟到『市場的一切行為,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耍你」。』為了擺脫大多數人虧損的「二八定律」而確立的核心策略。
1. 逆向思維的實踐方向作者認為逆向思維可以從兩個主要方向著手:
1. 改良版: 在原有趨勢交易方法基礎上,透過改變交易習慣來實現盈利。
2. 顛覆版: 徹底更新交易模式,專門去做之前不敢做、不敢想的交易
。2. 逆向思維的核心轉變作者的核心轉變來自於對自身交易歷史的否定,發現他的穩定虧損(鈍刀割肉)意味著對他反向跟單者可以穩定盈利。這導致了對傳統交易哲學的顛覆:
• 揚棄「讓利潤奔跑」,採取「截斷利潤」: 作者認為,追求「讓利潤奔跑」是一種貪婪。對於短線交易者而言,及時止盈(落袋為安)反而是最合適的選擇,因為無底線的貪婪必將受到懲罰。
◦ 應用等比例盈虧: 這是遏制虧損的關鍵一步。採用止盈與止損 1:1 的等比例盈虧模式,強化了勝率的重要性,只要實盤勝率達到 50% 以上即可不虧損,達到 70%~90% 就能較好地盈利。
◦ 止盈策略: 可以在對手盤止損的位置止盈,或在趨勢發展速度開始減緩、初步陷入震盪時就止盈。• 質疑道氏止損點: 傳統的道氏高低點止損位,對有經驗的交易者而言是毫無保留地暴露在陽光下。市場最簡單直接的操縱方法就是擊破這些止損,利用這些位置做假動作(多空雙殺)來欺騙大眾。
• 專做反轉與利用陷阱: 逆向思維的應用最終讓作者的做單方式轉為專做反轉,利用走勢陷阱來獲得交易優勢。
◦ 陷阱的本質: 市場的「耍弄」可歸納為三種:在你以為要開始時反轉、在你以為要結束時延續、在你以為要延續時結束。
◦ 反轉思路: 捕捉極端情緒下的底部反轉;在不合適反轉的地方,等待順勢的一波人被止損,再等待反轉的錯誤嘗試宣告失敗,此時進場反而也成了順勢進場。
◦ 陷阱與趨勢的結合: 一個走勢陷阱的欺騙效果越好,隨之而來的報復性反轉在微觀上就越會呈現出經典的趨勢行情。
3. 最終交易優勢的體現作者最終的交易領悟,是將市場情緒判斷和逆向思維應用結合,市場中值得做的優質單子,只有以下三種:
1. 符合多週期共振的經典順勢單(順得不能再順的那種)。
2. 通過識別市場騙局實現的順勢單(順大逆小的效果)。
3. 極端情緒之後的反轉單。
根據作者(曾在軟體銀行擔任社長室室長)的分析,軟體銀行(SoftBank)最為重視且貫徹執行的**「軟體銀行三原則」**,是將傳統PDCA(計畫-執行-查核-改善)模式提升為「高速PDCA」的關鍵所在。
只要掌握這三件事並將其融入PDCA中,就能實現軟體銀行躍進式成長的最大秘密。
軟體銀行的三原則如下:
1. 盡可能同時執行所有想到的計畫。
2. 決定好每天的目標,每天結束時確認結果並加以改善。
3. 無論目標或結果,都要用數字來管理。
軟銀三原則的意義與效果這三原則是軟體銀行能以壓倒性速度攀上世界巔峰的核心原因:
• 原則一:同時執行所有計畫(速度取勝)
◦ 傳統公司在執行單一計畫前,會先擬定周詳計畫並取得共識,以求將風險降至最低,但這樣速度很慢。
◦ 軟體銀行則堅持「嘗試一切方法」的態度,盡可能一次執行所有方法。
◦ 這樣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例如,傳統方法需半年才能測試完六種方法,高速PDCA只需約一個月)找出最有效的策略。同時進行也確保了在相同條件下比較各種方法的客觀性。
• 原則二:每日設定目標與改善(累積小成功)
◦ 傳統PDCA多以月或週為單位來確認目標是否達成。
◦ 高速PDCA強調將目標設定為「每天都做得到」的具體行動,並且在每天結束時查核結果並加以改善。
◦ 例如,業務員的小目標可以是「一天和三個人交談,一次至少十分鐘」。
◦ 每天掌握成敗狀況,可以讓人清楚知道自己「今天工作對還是錯」,從而積極地著手改善,這也讓工作變得像是「遊戲」,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意願。•
原則三:無論目標或結果,都要用數字來管理(精確查核)
◦ 在軟體銀行,無論是報告還是討論,都必須有數字根據。
◦ 想法若無數字輔助就容易陷入籠統,而通過數字管理,可以讓人們積極地思考具體策略來提高數字。
◦ 這種徹底的數字管理要求員工具備具體說明數字的能力,並藉由嚴謹的數字確認來檢視原本分析時「未經深思」的事物,從而正確掌握事物的本質,採取最適合的行動。
作者表示,只要確實累積執行這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的三原則,就能讓PDCA運轉順利,並使工作和人生的目標按照計畫一一實現。1. 高速 PDCA 執行中的戰略終點在執行高速PDCA的「計畫」(Plan)階段,孫正義會設定「大目標」,這在軟體銀行內部被稱為「終點」。
• 定義與起點: 軟體銀行的工作不是從「計畫」開始,而是從**「目標+執行」**開始。一旦確定了這個終點並決定執行,員工就會被迫從終點逆推回來,思考具體的解決方案。
• 成為第一的標準: 孫正義在設定大目標時,只思考一件事:「怎麼做才能成為第⼀?」。這個目標必須是**「壓倒性第一」**,例如,如果部門第一的業務員每個月簽下三十筆合約,孫正義可能會將目標設為比他更多的五十筆。
• 目的: 將目標設定得非常高(例如「成為第一」),才能聚集人才、資訊情報與資金等必要的資源。
「短線操作寶典」汲取了實戰高手的經驗與智慧,其核心策略與技術分析主要圍繞著順應市場熱點、嚴格的風險控制、以及依賴技術分析進行精準買賣,以協助投資者透過捕捉短期價差來穩定獲利。以下是書中提到的核心策略和技術分析,以及它們如何幫助投資者獲利:
一、 核心策略與獲利模式1. 追求市場熱點(做熱點)短線操作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模式是做熱點。
• 獲利機制: 熱點一旦產生,會形成熱點板塊。在有板塊效應的熱點中做多,即使當日是「爛板」(漲停板封單少,盤中多次打開),次日仍有機會獲利 (吃到大肉)。熱點股的操作風險較小,因為有一大群資金陪著戰鬥。
• 熱點判斷: 判斷熱點大小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看該熱點板塊中漲停板個股多不多,板塊效應越強,證明資金認可度越高。
2. 嚴格的風險控制與穩健復利短線高手往往注重風險控制、順勢而為、以及嚴格執行預先制定的操作計畫。
• 止損原則(防止大虧): 學習止損是專業操作的瓶頸。一旦發現錯誤,必須果斷離場,不能存有僥倖。設定止損點,一般控制在 3% 之內(波段操作在 7% 內,包含手續費)。
• 機械操作(保證穩定): 當交易模式能帶來穩定收益後,應將其做到極致。接受模式內的回撤,只要永遠追求「確定性」的操作,根據概率學原理,資金自然會一路增長。
• 積小勝為大勝(追求複利): 成功的短線交易人基本堅守三大原則:每日平倉、積小勝為大勝、盡量使交易損失降至最低。短線獲利的目標是賺取短期差價收益,持股時間不超過 5 天。追求複利是無論牛市熊市,天天尋找機會,符合理想條件的信號出現就買入,這樣才能讓資金複利滾上去。
3. 速度與決策力(快速反應)在市場中,動作快的投資者賺動作慢的投資者的錢。
• 盤感: 盤感是對行情判斷的「快速反應系統」,能在生理上做出反應的最短時間內做出判斷和操作。這是通過海量交易和長期艱苦鍛鍊形成的本能潛意識反應。
• 決策: 真正的決策交易只在一瞬間,其背後是漫長的修煉和醒悟過程。必須最快地分析和發現市場熱點,然後介入。
1. 演化心理學:人類心智是被天擇設計來「受苦」的奴隸演化心理學為佛陀的「苦」(Dukkha)提供了一個現代且殘酷的科學基礎,即人類心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有缺陷的設計。• 大腦設計的目的不是享樂或真理: 天擇(自然選擇)設計我們的大腦,最終目的只有一項:讓基因能產生下一代。因此,我們天生就是要受苦,而非享樂。大腦的許多功能,其中一項就是用來迷惑或誤導我們,如同《駭客任務》中的母體一樣,將我們奴役於演化編程之中。
• 快樂是「瞬間即逝」的演化設計: 天擇為了確保基因能大量繁殖,將愉悅感設計成不能永遠持續。一旦愉悅感消退,隨之而來的不滿足(苦)就會驅使我們追求下一個甜甜圈、下一次升遷。
• 大腦會做出「過度承諾」的騙局: 我們傾向於高估追求事物所能帶來的快樂。科學研究發現,多巴胺(與期待愉悅相關)在期待獎勵時達到高峰,而當我們真正獲得獎勵時,多巴胺卻會驟降。這在生物化學上承認了之前的過度承諾,證明了我們對滿足感的期望是一種隱微的幻想或錯覺。
2. 模組化心智與「無我」:意識自我並非 CEO演化心理學用「模組化心智」理論,為佛教**「無我」**的概念提供了新穎的詮釋進路,指出我們並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我」。
• 心智是沒有 CEO 的自由放任系統: 我們的內心有許多特化的模組(次自我),它們會評估情況並做出反應。人的行為啟動並非取決於某個意識的 CEO,而是取決於模組間的競爭,以及應付外在環境並有利於物競天擇的運算法則。我們多數的行為和決定是在潛意識層面完成的。
• 感受是思緒的「推進力」: 模組的啟動和運作與感受密切相關。有論點認為,思緒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進入意識,是因為它附帶著最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思緒的「推進力」。
• 意識只是公關代理人: 現代心理學實驗強力證明,意識自我有能力說服自己是發號施令者,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大腦會為自己的行為編造一套連貫且討人喜歡的故事(例如:為了去喝汽水才起身走路),這使我們在社會中看似理性連貫,有助於基因傳播。意識自我更像是大腦的公關代理人,而不是決策者或 CEO。
3. 靜坐開悟:服用紅色藥丸反抗天擇如果演化心理學揭示了我們活在一個由天擇創造的「母體」之中,那麼佛陀的靜坐(正念)就是一條可操作的道路,讓我們得以掙脫錯覺,實現「解脫」。
• 開悟是獲得「宇宙的觀點」: 開悟(啟蒙)的最終目標是達到
*「不從任何視角出發的觀點」,或稱之為「宇宙的觀點」*。這種觀點超越了個體、甚至物種的角度,從而拒絕了天擇內建在我們身上最核心的價值:自我特殊性。這種對自我特殊性的拒絕,使人更接近客觀的道德真理,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比其他所有人更重要」。
• 客觀觀察能拿掉「痛的痛」: 靜坐是一種反覆訓練,讓人們以清晰、從容、不帶評判的方式,客觀觀察感受和思緒。當我們訓練自己這樣做時,我們削弱了感受的控制力,從而打破了模組通過感受對我們的強化。這種觀察甚至能讓劇烈的疼痛(如牙痛)變得不那麼不愉快,因為它消解了「你」與「疼痛」之間的連結,體驗到*「你」未必要擁有它*。
• 空性(無色)源於情感的消融: 佛教的「空」或「無色」教義,即事物缺乏固有本質,可以理解為深度靜坐削弱了我們對事物的情感反應。我們對事物「本質」的感知是由情感塑造的(例如:約翰.甘迺迪的捲尺具備的本質感,源自人們對其的特殊情感)。當靜坐能消除我們對事物的「渴愛」(對愉悅的貪、對不愉悅的瞋),情感判斷隨之消失,事物便會呈現出*「只有能被看到的性質,而沒有本質」*的狀態,這就是對「空」的經驗性理解
這份資料摘錄自《交易心理分析》,旨在教導讀者如何像專業交易員一樣思考,強調長期持續獲利的核心在於心理調適而非市場分析技巧。
書中指出多數交易者失敗的原因,在於對風險的恐懼、逃避責任以及對隨機回報的上癮,這些都會妨礙紀律的建立。作者建議交易者需培養一種贏家心態,完全接受風險,並從概率的角度看待市場,將交易視為數字遊戲,從而克服交易中的各種心理障礙。
建立概率角度的思維專業交易者與一般交易者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學會了從概率的角度思考。這種思維方式將交易視為一場數字遊戲,類似於賭場處理賭博的方式。
交易的 5 大基本事實
1. 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Any transaction can happen)。
◦ 市場中總是有未知的力量在發揮影響力,意想不到的事情總是會發生。
2. 要賺錢不需要知道下一步會有什麼變化 (Profitability doesn't require knowing the next move)。
◦ 如果您的優勢使概率對您有利,即使不知道哪筆會賺錢、哪筆會虧損,長期來看仍能獲利。
3. 定義優勢的一組變量,其盈虧是隨機分佈的 (Wins and losses are randomly distributed)。
◦ 從概率角度看,每一筆虧損都使您更接近獲利,因為知道獲利遲早會到來。
4. 優勢(Edge)只不過是顯示一件事情發生的概率高於另一件事情 (An edge only shows higher probability)。
◦ 要創造長期成就,必須徹底接受交易與希望或懷疑無關,而與收集證據判斷當前條件是否符合優勢變量有關。
5. 市場中每一刻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 (Every moment is unique)。
◦ 這種信念可以成為反作用力,中和頭腦自動將「當下的情況」與最近的交易經驗聯想在一起的機制。概率思維的挑戰與克服根據概率思考是很困難的,因為它帶有矛盾性。
交易者必須刻意將下列 7 大原則(信念)整合到心智系統的實用層次:
1. 我客觀地看出自己的優勢 (I objectively see my advantage)。2. 每筆交易前,我提前衡量風險 (I pre-determine the risk)。
3. 我完全接受風險,並願意放棄交易 (I completely accept the risk)。
4. 我根據優勢交易時沒有任何保留或猶豫 (I trade without reservation)。
5. 市場讓我賺時,答謝自己 (I thank myself when the market gives me profit)。
6. 我不斷檢視自己犯錯的可能性 (I constantly monitor my errors)。
7. 我明白這些長期成功原則絕對必要,因此,我絕不會違反它們 (I will never violate these principles)。實施嚴格紀律的具體機制為了體現這些紀律和概率思維,交易系統需要具備嚴格的規範:
• 交易系統的規範: 必須有精確、不需要主觀判斷的切入點;必須設定止損出場點,以便清楚知道冒多少風險;必須使用一致的時間架構。
• 風險管理: 最高明的交易者會消滅三個最常見且代價最高的錯誤:不提前定義風險、不止損,或不能有系統地獲利了結。• 風險報酬比率: 理想情況下,您的風險報酬比率至少要有 3:1。這意味著每 3 元的獲利潛能中,只冒 1 元的風險。即使獲利交易的比率低於 50%,長期仍能賺錢。
運用《我獨自升級》理解刻意練習的核心原則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是有目的的練習法(Purposeful Practice)的進階版本,兩者都具備四大原則。
在《我獨自升級》中,晉宇的成長完全符合這些原則:
1. 跨出「舒適圈」與「極限挑戰」(逼近極限的訓練)
• 刻意練習原則: 練習必須持續挑戰學習者,逼近極限,嘗試去做之前做不到的事,設法克服障礙,否則將停滯不前。
• 《我獨自升級》類比: 晉宇被系統賦予的每日任務和地下城挑戰,往往處於他**「記得住與記不住的極限上」**,或者說是「生與死的極限」。如果他選擇輕鬆的訓練,他將無法升級。他必須不斷離開舒適圈,面對更高的危險與更強的敵人,才能驅動身體和大腦產生神奇的適應力。
2. 訂定「明確的具體目標」(升級目標與任務)
• 刻意練習原則: 練習必須有清楚的短程目標,透過聚沙成塔的方式達成長程目標。
• 《我獨自升級》類比: 晉宇的長程目標是成為最強或找到系統的秘密,但他的短程目標則極度明確,例如:
◦ 每日任務:完成指定跑步、俯臥撐等,目標量化且具體。
◦ 升級目標:累積經驗值以提升能力值。 這種目標清晰度類似於記憶力實驗中的法隆,目標是**「比上一回多記一位數字」**。3. 需要「意見回饋」(系統面板與懲罰)
• 刻意練習原則: 必須獲得回饋來認清自己的弱點,以及距離目標還有多遠,並據此調整努力的方向。
• 《我獨自升級》類比: **「系統」**就是晉宇最直接、最立即的回饋者。每次戰鬥或任務結束,系統會:
◦ 提供即時的「對或錯」:任務是否完成?經驗值是否增加? ◦ 狀態視窗:客觀顯示他的能力值(弱點或強項),讓他知道哪些屬性需要加強。
◦ 懲罰機制: 若未能完成每日任務,他會被送入懲罰副本,這是一種極端的「糾正錯誤」的回饋機制。
4. 講求「專注」(戰鬥中的全神貫注)
• 刻意練習原則: 練習必須全神貫注於任務,專注度必須持續提升,否則難有進展。
• 《我獨自升級》類比: 晉宇的訓練環境(地下城)是一個高風險的場所。無論是面對強大魔獸還是執行任務,如果不能全神貫注,結果就是死亡。這種生死攸關的環境,強迫他必須將專注度提到最高。---------------------------------------------------------------------運用《我獨自升級》理解刻意練習的進階方法論刻意練習要求訓練領域必須成熟,有專業指導,並特別強調發展心智表徵。
5. 發展「心智表徵」(戰鬥直覺與模式解讀)
• 刻意練習方法論: 核心是發展出各種高效能的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這是儲存於長期記憶中的既有資訊模式,能協助專家快速處理大量資訊,理解、分析及做出決定。專家的一項特質是有能力看出模式(pattern),並迅速做出回應。
• 《我獨自升級》類比:
◦ 晉宇在戰鬥中,面對不同的魔獸或敵人,其戰鬥直覺和反應速度不斷提高。這並非單純的力量增加,而是他將大量的戰鬥經驗內化成高效能的心智表徵。
◦ 如同優秀的足球員能迅速解讀球場上的行動模式,晉宇能快速識別敵人的攻擊模式、弱點和破綻,並善加利用。他的超凡戰鬥能力,就是這種心智表徵在實戰中的展現。
6. 專業指導與結構化訓練(系統的指導功能)
• 刻意練習原則: 嚴格意義上的刻意練習需要有老師或教練,幫忙將頂尖專家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並提供回饋。
• 《我獨自升級》類比: 雖然晉宇一開始缺乏傳統的人類導師,但**「系統」在初期扮演了這個結構化訓練與指導**的角色。
系統為他設計了:
◦ 結構化路徑: 提供明確的任務、技能樹和進階方式,這類似於音樂老師為小提琴學生交待練習內容,目的是促使學生突破現有水準。
◦ 自我監督: 隨著晉宇能力提升,他也必須學會像真正的專家一樣,自我監督、察覺錯誤,並適時因應調整,例如選擇合適的裝備、技能和隊友。總結來說,晉宇的成長展示了「刻意練習」理論:傑出的表現並非源於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來自於透過結構化、高強度、持續走出舒適圈的練習,並結合即時回饋,最終培養出有效的心智表徵,駕馭了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
『讀懂大模型:技術創新、商業應用與產業變革』一書的節選,由中國電信天翼智庫大模型研究團隊編寫,並於2024年8月出版。它全面概述了人工智慧(AI)和大型模型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規則驅動(AI 1.0)到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AI 2.0),以及當前以大模型為標誌的認知智慧時代(AI 3.0)。資料詳細介紹了大模型的基礎架構、微調技術、強化學習以及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核心技術,同時探討了AI未來的進化方向,包括通用人工智慧(AGI)和矽基生命的潛力。
「智慧湧現」(Emergent Abilities)被視為大型模型(大模型)發展中的一個關鍵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人工智慧的智慧覺醒。
以下是根據來源資料對大模型智慧湧現的核心看法和特徵的闡述:核心概念與定義智慧湧現指的是大型語言模型在執行任務時展現出出乎意料的行為、思想或想法。• 驅動因素:湧現能力通常指的是系統的行為是受到隱性因素所驅動,而非透過顯式構建的方式實現。
• 新路徑:大模型的出現,特別是展現出的強大智慧湧現能力,開闢了人類邁向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新路徑。
• 規模門檻:大模型的某些能力,例如上下文學習、指令遵循和逐步推理等,只有在模型規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才會顯現。這表明模型規模是實現湧現能力的先決條件。湧現能力的兩大主要特徵湧現能力與傳統模型性能的線性提升不同,它表現出以下兩項核心特徵:
1. 非線性變化:隨著模型規模的擴大,模型的性能可能會發生非線性、不可預測的變化。
2. 突發性(Abruptness):湧現能力可能在模型規模擴大時突然以意外的方式顯現,無法通過簡單的線性推斷來預測。湧現的主要能力表現從已發布的大模型能力體系來看,智慧湧現普遍體現為擁有與普通人近似水準的各項能力。
《現金流為王2》這本書,主要聚焦於財務管理和投資策略。書中探討了如何建立被動收入系統,強調現金流在財富累積中的核心地位,並建議讀者著重於資產配置而非僅僅追求資產增值。
為了有效對抗通膨並累積財富,資料來源提倡以「現金流為王」作為核心投資理念。其宗旨是投資旨在「賺資產」而非「賺錢」。金錢被視為「中轉站」,而能長期增值並產生持續現金流的「資產」才是「終點站」。
要實現這一目標,建議建立一個包含「防守」與「進攻」的「收入系統」:
1. 防守系統:
◦ 主要透過如**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和債券(Bond)等金融資產,每月穩定產生現金流以支應日常開支。這個系統不追求爆發性回報,而是以穩定現金流為目標。
◦ 「REITs + Bond」組合被特別強調為一種有效的金融資產被動收入組合。它的選擇是基於作者對金融和地產的熟悉,並旨在運用互補的投資產品。
2. 進攻系統:
◦ 從生意和公司業務中產生收入,其核心概念是「創造價值」,以現金流為起點,主動提升資產價值。
◦ 透過對增強價值的資產產生的現金流進行「再投資」,以累積資產並加速財富增長
。對抗通膨與累積財富的關鍵投資策略:
• 實質財富累積需抵擋通脹: 單純增加名義上的財富不足以應對通脹,應著重於維持和提升實質購買力。
• 善用槓桿: 槓桿是加速實質財富累積和有效對抗通脹的關鍵。它能顯著縮短財富翻倍所需的時間,例如在通脹環境下,運用槓桿可使實質財富更快增長。
然而,運用槓桿需考量時機與比例,並非盲目追求最大化回報。理想的投資狀態應是「靜」(穩定),利用槓桿的力量長期累積資產,而非短期內過度槓桿化。
• 建立「融資平台」: 在運用槓桿之前,必須先有低成本的「融資平台」。這意味著投資者需要擁有「可槓桿的資產」並能輕易取得融資,個人的信貸能力(如信用卡)或商業貸款皆可作為融資平台。
• 「產融結合」: 這是營商與投資結合的策略,透過金融手段與產業營運的整合,釋放資產流動性,利用槓桿提升資本回報率,將資產的升值部分轉化為現金流,再投資於不同類型的資產,以達到現金流多元化和資產配置平衡。
其終極操作是「現金流資本化與證券化」,即將產生持續現金流的資產進行資本化,以發揮其潛在價值。
• 投資「有效資產」: 「有效資產」是能夠持續產生現金流,並且其整體收益隨著時間增長速度比通脹更快的資產。投資工具型資產(如債券)的目的應是安全穩健地獲取高現金流回報,並降低風險。
• 「防守」才是最強的「進攻」: 這項原則強調建立一個可持續的現金流系統,以應對市場波動。在金融海嘯等危機時期,應著重於「防守」型投資以保留實力,為日後「大舉進攻」做好準備。
• 因應不同財富階段運用不同策略: 隨著財富層次的提升,需要運用不同的投資策略與融資方式,以突破各階段的極限。總體而言,投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的投資思維、堅持與執行,而非僅追求短期收益。
葛蘭碧八大法則的核心原則是利用股價與其移動平均線(MA)之間的關係來判斷買進與賣出的時機。這項策略由美國量價分析專家葛蘭碧(Joseph Granville)所創立。其核心理念基於以下認知:
• 股價波動的規律性 葛蘭碧八大法則認為,股價的波動具有某種規律性。
• 移動平均線代表趨勢 移動平均線則被視為趨勢的方向指標。• 偏離與修正 當股價的波動偏離其移動平均線所代表的趨勢時,未來價格將會朝趨勢方向修正。因此,當這種偏離發生時,就會產生顯著的買賣訊號。
• 八種交易訊號 葛蘭碧法則歸納出八種不同的情境,作為進場與出場的依據,這些情境考量了股價與移動平均線之間的相互關係、股價突破均線的方式,以及兩者乖離的大小。
葛蘭碧八大法則的四大核心精神進一步闡述了這些原則:
1. 順勢交易:當移動平均線呈現上升趨勢時,不宜放空;當移動平均線呈現下降趨勢時,不宜做多。這強調了順應趨勢的重要性。
2. 均線的特性:移動平均線本身具有支撐、壓力、助漲、助跌等特性,因此它具有判斷多空趨勢線的作用。
3. 趨勢反轉:股價的多頭排列與空頭排列是股價的趨勢特性,一旦這些排列發生反轉,就應進行反向操作。
4. 交叉訊號:移動平均線的黃金交叉(多頭訊號)與死亡交叉(空頭訊號)代表過往股價成本的交會處,一旦發生交會,往往能促使股價形成上漲或下跌趨勢,並帶來順勢操作的契機。
總之,葛蘭碧八大法則提供了一套明確的買賣判斷依據,旨在幫助投資人了解股價何時可能上漲或下跌,從而抓住上漲機會並避免下跌時的虧損。
這篇文章出自大衛·薩普特所著的《當我點擊時,算法在想什麼?》一書,由易文波翻譯,並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於2025年1月出版。內容深入探討了演算法如何蒐集、分析並應用個人數據來形塑我們的數位生活,並對其可能帶來的倫理與社會影響進行了批判性思考。
一、理解演算法的運作方式與局限性 首先,我們需要深入理解這些系統背後的數學秘密,看清那些控制結果並制約系統本身的運算。這包括理解演算法如何收集、分析並應用個人數據來塑造我們的數位生活,以及其設計初衷與實際應用可能產生的落差。認識到演算法的「黑箱」特性,即其內部運作方式不為人知,是第一步。
然而,這種「黑箱」感可能存在誤導性,我們應該也確實能夠探究演算法的內部。
二、加強人類的監管與介入 薩普特強調,在當今的演算法系統中,人類的監管必不可少。演算法即便在準確性上與人類不相上下,也因其處理數據的速度快而獲勝,但這並不意味著它能完全取代人類的智慧與判斷。
三、質疑並消除演算法中的偏見與歧視 演算法並非中立,它們會學習並反映我們社會中存在的偏見。因此,我們需要主動質疑並消除這些偏見: 不盲從「大家也喜歡」的推薦機制。
例如,亞馬遜的推薦演算法會強化既有的流行趨勢,導致某些產品(如書籍)即使質量平平也可能暢銷,而質量好的產品卻可能被埋沒。
我們應意識到成功往往是偶然事件,並非純粹的品質體現。
四、培養個人的主動性與批判性思考 作為演算法的用戶,我們不應被動接受,而應積極運用批判性思考:
• 警惕假新聞和媒體炒作。儘管假新聞充斥網路,但其影響力可能被誇大,大多數人並不完全相信它們。對於如「奇點」等關於人工智慧的科幻式誇大,我們應保持務實態度,認清其本質僅是推測,而非科學。
理解演算法的局限性。它們無法完全理解人類的情感、意圖和複雜的社會語境,更無法取代人類的完整性。
五、負責任的演算法開發與研究 演算法的開發者和研究人員也肩負著重要責任:
• 培訓數據科學家時,應強調其所擁有的力量與責任,而非僅追求商業效果。
• 鼓勵多元化的研究團隊。由背景和想法相似的人組成的團隊,可能難以窮盡預測未來時所需考慮的所有複雜因素。
• 研究人員應避免過度渲染科學發現,媒體也應謹慎報導,避免扭曲或誇大研究結果。
• 逐步驗證人工智慧的能力,而非好高騖遠。圖靈曾建議,演算法應先模擬兒童而非成人。目前,人工智慧的智慧水準甚至可能還不如單一細菌。
• 科技巨頭應持續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在良性競爭中推動技術進步,同時確保這些技術能被用來造福廣大民眾,而非僅滿足少數人的私慾。
總之,應對演算法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關鍵在於人類的主動參與、批判性思考和負責任的態度。我們不應被動地被演算法控制,而是要理解它們、質疑它們、並引導它們,使其成為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真正造福社會。
作者在金融交易遊戲和其後的職場生涯中,展現了多樣化的策略演變,這些策略不僅反映了他對市場運作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他對核心概念的獨特見解。金融交易遊戲中的策略演變
1. 初賽階段:利用資訊不對稱與統計期望值
◦ 策略:作者在初賽前三天已得知遊戲規則,相較於其他參賽者在現場才獲知,這使他擁有顯著優勢。他利用這一點,並透過簡單的統計速算來推測牌局總和的「期望值」。他預期多數受過良好經濟、數學和統計訓練的倫敦政經學院學生,也會依據統計計算來定價。
◦ 核心概念:
▪ 資訊不對稱:掌握比他人更多的資訊是獲勝的關鍵。
▪ 簡單數學與期望值:即使是最基礎的統計計算,也能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提供決策依據。
▪ 套利機會:他預測到可以透過低買高賣的方式,在不同對手之間進行無風險套利,利用他人報價洩漏的資訊來獲利。
▪ 市場教訓:個人交易員不應以自己認為的價值來定價,而應以市場上其他人的看法來定價。
2. 決賽階段:操縱市場與心理戰
◦ 策略:決賽選手們已足夠優秀,不會給出與他人相差太大的報價。因此,作者採取了更為積極的心理戰:
▪ 虛張聲勢 (Bluffing):如果拿到大牌,作者會在遊戲一開始就喊出低價,暗示自己的牌很小,以此誤導其他玩家,讓整體期望值降低。
▪ 價格操縱 (Price Manipulation):透過大聲且重複的報價來干擾甚至操縱其他人的報價,將價格拉低。
▪ 智力與策略評估:作者觀察每個選手的智力、複雜程度和手上的牌,並依此決定買進或賣出。
▪ 利用偏見:他依賴朋友薩加爾.馬爾德的訊息:「有錢人認為窮人都是笨蛋」,相信其他選手會嗤之以鼻,將他看似過低的報價視為「傻瓜亮底牌」,而非惡意誤導。
◦ 核心概念:
▪ 賽局理論 (Game Theory):超越單純數學計算,考慮對手行為和心理反應。
▪ 人類行為與偏見:了解人的認知偏誤(例如對窮人的刻板印象)並加以利用。
▪ 價格發現:市場價格並非客觀存在,而是由交易員的互動和心理預期共同塑造。
▪ 生存法則:在別人犯錯時,你才能賺錢。作者最終透過這種策略贏得比賽,儘管牌運極差,印證了策略的重要性。金融職場中的策略演變
1. 初期職場適應:觀察、學習與建立信任
◦ 策略:在實習初期,作者透過幫所有人買漢堡來建立人脈和好感。他觀察資深交易員(尤其是比爾和史賓格勒)的工作方式,學習外匯換匯交易 (FX swaps) 的知識。他積極爭取「掩護交易員」的職責,以證明自己的能力。 ◦ 核心概念:
▪ 關係建立:在金融圈,人際關係和印象管理至關重要。
▪ 主動學習:透過實際操作(掩護交易)和觀察來彌補知識不足。
▪ 證明價值:尤其在作為新人時,必須讓工作「變成自己的」,展現能為公司帶來利益的能力。
2. 抓住市場機遇:美元換匯交易
◦ 策略:雷曼兄弟倒閉後,銀行間的借貸停滯,導致換匯交易的價差失控般擴大。作者從史賓格勒和比爾那裡學到,可以利用這一點,長期貸出美元,然後每天以低成本借回,從中賺取「無風險套利」。他立即投入這類交易,規模達到數億美元。 ◦ 核心概念:
▪ 市場低效率:金融危機導致市場失靈,創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間。
▪ 理解貨幣需求:比爾的解釋強調了世界對美元的需求,以及花旗銀行作為美國最大銀行擁有美元的優勢。
▪ 「沒有絕對無風險的交易」:比爾警告作者,這筆交易最大的風險是全球銀行體系崩潰,而他們都在賭這種情況不會發生。
◦ 核心概念:
▪ 「疼痛閾值」 (Pain Threshold):銀行設定的允許虧損上限。觸及止損線,無論交易是否正確,都會被強制平倉。
▪ 生存法則:比爾教導的「到最後,證明你是對的。到最後,還活著」。這筆交易的教訓是,即使判斷正確,也必須有足夠的「存活能力」來堅持到市場回歸正常。
▪ 風險意識:必須徹底了解所有風險,並考慮最壞的情況。他發現青蛙(另一位交易員)在此之前已清空他的部位,將風險轉嫁給作者,這讓他意識到人性中的陰暗面。
這本書,《投資心法 豹語錄首部曲》,由獨豹財務長郭恭克撰寫,主要聚焦於個人投資哲學與策略。透過問答形式的章節,作者探討了多種投資迷思,並強調長期價值投資的重要性,而非追逐短期波動或市場熱潮。本書旨在引導讀者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培養耐心與信心,以期在投資市場中獲得成功。
◦ 作者本身不隨波逐流,不利用多頭主宰,也不與投機者對抗,展現了獨立思考的態度。
◦ 來源警示不要輕易相信「天才型」的經營者,也指出許多市場「專家」和媒體宣傳的「大師」往往是為了商業利益。
◦ 被專家背書的資訊,往往在市場上已失去價值。投資人不應相信股市「神童」或憑藉直覺判斷。
• 專注於公司基本面與內在價值:
◦ 投資決策應基於公司經營狀況和產業變化,而非受外界因素干擾。
◦ 價值投資者應深入了解公司基本面,而非依賴技術線圖分析。 ◦ 股票的真正風險來自於公司內在價值的變動,以及其與合理價格不符的程度,而非價格的漲跌。
• 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
◦ 成功的投資決策需要透過宏觀經濟、財務和產業的深入分析。 ◦ 投資人需要清楚了解企業狀況,這才是投資的本質。
• 認識自我優勢與能力範圍:
◦ 聰明的投資者只會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 投資人的優勢在於其對所處產業的了解及運用該知識的能力。 ◦ 建立堅定的投資信念和清晰的思考邏輯,是培養獨立思考的關鍵。• 持續學習與訓練:
◦ 投資成功需要培養獨立的觀察角度和清晰的思考模式。
◦ 投資人應訓練自己,學習理解股價變動背後的真正意義。做出理性決策• 保持耐心與長期視角:
◦ 「堅持是在市場長命百歲的不二法門」。長期投資意味著耐心持有好股票。
◦ 耐心是價值投資者必須面對的考驗。投資人應等待最佳進出場時機,不應受短期市場波動影響。將時間花在等待上是值得的。
• 有效的風險控制:
◦ 良好的風險控制即使面對錯誤的投資決策也能帶來利潤。
◦ 妥善的財務風險控制能彌補短期投資決策的失誤。
• 克服感性,保持客觀理性:
◦ 選股應盡量排除非理性成分,決策結果會更好。
◦ 成功的投資者通過訓練克服了貪婪和恐懼,能做出有效率的投資決策。
◦ 投資決策應基於客觀的財務數據和經營資訊,而非主觀預期或好惡。
◦ 投資人應培養心理上的敏銳度和客觀性。
• 著眼價值,而非價格:
◦ 股票的貴賤與高低並無絕對關係,應視其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相對關係而定。
◦ 價格波動代表的是機會,而非風險。
• 採取逆勢操作(適時):
◦ 聰明的投資者會在市場氛圍悲觀時買進,在樂觀時賣出。 ◦ 逆向操作的精髓在於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 避免短期預測與投機: ◦ 「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 ◦ 交易次數多寡並非衡量投資報酬高低的標準。 ◦ 投機行為需要具備紀律、知識、技巧及財務能力。過度追逐短期波動如同「愛情騙子」的「一夜情」,難有實質收穫。
《系統之鬼》這本書將駭客心態應用於個人成長與職業成功,其核心理念是教導讀者如何將世界視為一個可供破解和利用的系統,從而超越傳統的、被動的思維模式,獲得選擇的自由和非凡的成就。這種方法與傳統觀念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滿足於「夠好」的狀態,而是鼓勵讀者挑戰現狀、改變思考方式,以有別於以往的策略取得成就。
以下是這本書如何將駭客心態應用於個人成長與職業成功的具體方式:1. 擺脫「懶鬼心態」,擁抱「駭客心態」傳統觀念認為,人們要麼是「勤奮的勞工」,要麼是「懶鬼」。
但本書作者加勒特.吉(Garrett Gee)提出了第三種人:「駭客」。• 懶鬼心態:包含兩種人。
◦ 實踐上的懶鬼:他們充滿夢想但從不採取行動,或行動後無法持續獲利,最終因為缺乏毅力而失敗。
◦ 策略上的懶鬼:他們努力工作,但缺乏方向和策略,反覆走上同一條途徑,為他人的劇本而活,無法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
• 駭客心態:駭客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能夠確立目標並完善達成目標的最快途徑。他們不滿足於現狀,總是質疑系統是否處於最理想的狀態,並設法改善或超越系統。駭客的成功不單單是「做得更好」,更是認知到有其他途徑可以通往目標。
• 主動進攻(Offensive Mindset):駭客不採取消極防禦,而是主動出擊,反抗既有系統和規則。他們會問:「移除什麼規定或障礙後,會更容易達到我的目標?」然後想辦法繞過這些障礙。
•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駭客會拆解事物,了解其基本運作原理,然後複製或超越它。他們透過「人員(People)、過程(Process)、科技(Technology)」(PPT)三個面向來分析系統,找出其弱點和利用方式。例如,Uber 透過逆向工程發現傳統計程車服務在「過程」和「科技」層面較弱,從而在這兩方面取勝。個人求職時,可以逆向工程招聘流程和 AI 篩選系統,修改履歷和求職信以脫穎而出。
• 就地取材(Living Off the Land):駭客善用現有資源,不重新發明輪子。這包括利用被攻擊系統內部已有的資源(如 Macworld 網站原始碼中的優惠代碼),或生態系統中的免費資源(如圖書館員、TSA 照顧專線、GitHub上的開源軟體、信用卡回饋)。
• 衡量風險(Risk Assessment):駭客計算期望值,評估每項行動的成本與收益。他們不僅考慮金錢成本,也重視時間的價值,並認識到人們常高估失敗的後果和改變的風險。他們尋找「不對稱風險」——低風險、高回報的機會。
• 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駭客利用人類的行為模式、盲點、偏見和預期來操控系統。他們知道「人」往往是系統中最脆弱的一環。這包括建立信任、利用情感反應、佯裝權威,或利用人類常犯的簡單錯誤(如郵件地址拼錯)。
• 靈活軸轉(Pivoting):駭客懂得因應多變的環境,充分利用意想不到的情況。當計畫不如預期時,他們會評估已達成的階段,調整行動方向,將其視為邁向成功的一步,而非失敗。例如,駭進零售店收銀機後,即使不是最終目標,也可以作為進入內部網路的起點。
總而言之,《系統之鬼》鼓勵讀者不再當巨型機器裡的齒輪,而是主動掌控自己的命運。透過培養駭客特性、運用駭客原則、實踐駭客方法,個人可以學習如何操控周遭的系統,突破常規,收穫人生選擇自由,並在職涯、商業和個人財務等各個層面實現非凡的成功。
你的工作是讓你「自己」變得富有?
這份資料主要來自羅勃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與莎朗.萊希特(Sharon Lechter)合著的《富爸爸》系列書籍,特別是其第二部著作。資料核心概念圍繞著**「現金流象限」,將人們獲取收入的方式分為:
受雇者(E)、自雇者(S)、企業主(B)和投資者(I)四類。文件中強調,真正的財務自由與財富積累僅能透過成為企業主和投資者來實現,而非單純的努力工作。
區分財富創造的重心:
◦ 大多數人將時間花費在左側的E和S象限,努力工作. 他們為了建立可能貶值的資產(例如房子),不得不更努力工作,賺取更多錢才能償還更多債務
◦ 聰明理財的人則會盡量將時間花在右側的B和I象限的活動上. 對他們來說,能產生現金流的東西才是資產. 他們的目標是建立自己的資產,直到這些資產的現金流能夠滿足他們所要的生活方式.
◦ 真正的財富是『以時間而不是金額多少』來衡量. 具體來說,財富是指你在沒有實際工作的情況下,能夠維持現有生活水準多久時間. 這種財富愈多,你獲得的財務自由就愈多
• 通往財務自由的道路:
◦ 靠左側象限無法實現財務自由,只有靠右側象限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 因此,你的長期財務策略應該是成為一名企業主,以及最終成為一名投資者
◦ 財務自由的實現是當你的被動收入(從你的事業或投資產生的錢)超過你的支出時. 一旦你從投資中獲得的收入超過那個水準,你就可以自由地利用你的時間做你想做的事情.
纏論,全稱「纏中說禪教你炒股票」,是由一位名為「纏中說禪」的新浪博客用戶所創立的一套股市操作理論,其內容涵蓋廣泛,並被譽為股市中的經典。這套理論是作者在波浪理論和混沌分析法的基礎上,結合其多年的炒股經驗總結而成,自成體系,專業而完備,並能從邏輯上得以證明。纏論旨在幫助投資者以數學思維分析股價運行軌跡、不同走勢下的買賣點,以及股價轉折點等。
1.纏論的核心理念與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連結:纏論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形態學和動力學。
• 形態學是纏論的根本,本質上是幾何學,無需任何前提。
它包含分型、筆、線段、走勢類型等內容。
• 動力學是輔助,但至關重要,它包含背馳、走勢中樞、中樞震蕩、走勢的能量結構等內容。若不理解動力學,則無法抓住第一類買賣點。
2.走勢中樞 (Trend Center): ◦ 纏論中最重要的兩個理論之一,也是實戰的重要依據。
◦ 定義為:在某級別走勢類型中,被至少3個連續次級別走勢類型所重疊的部分。
◦ 其作用是判斷行情,並幫助投資者找出買賣點,同時判斷走勢中樞形成前後是否存在背馳。
3.走勢終完美 (Trend Perfection): ◦ 纏論的核心理論之一。
◦ 意味著任何形式的走勢(上漲、下跌、盤整)最終都會完結。 ◦ 這個理念是其他理論(如筆、線段、走勢中樞)的基礎和核心,其他概念都是為此服務的。
◦ 連結: 走勢是否「終完美」取決於走勢中樞、級別、背馳、買賣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其他重要理念與操作方法:
• 級別 (Level): 纏論強調走勢是分級別的,操作必須根據確定的級別進行,例如30分鐘、5分鐘或1分鐘級別操作。
• 區間套操作 (Interval Nesting Operation): 一種精確尋找買賣點的方法。透過逐級縮小不同級別背馳段的範圍,從大級別到小級別,直到找到最低級別的背馳段,從而精準定位買賣點。
• 風險管理和資金管理 (Risk and Fund Management):
◦ 纏論認為一切風險最終都會反映在股價走勢上,只要走勢延續,風險就在纏論理論的控制之中。
◦ 強調資金必須長期無壓力、不能借錢投資、不能將資金交給他人管理。 ◦ 最重要的原則是努力將持股成本降為0,然後不斷增加持股籌碼,直到超大級別賣點出現才清倉。
• 投資策略 (Investment Strategies): ◦ 包括跟蹤大盤、挑選個股(如漲停板、熱點板塊、具背馳或將形成背馳的個股)、明確操作級別以及跟隨市場節奏(買點買、賣點賣)。
這些趨勢交易大師們對於「成功」有著多方面的定義,並且透過嚴謹的紀律和特定的日常實踐來維持其交易策略的長期一致性。成功定義• Mark Minervini (馬克·米勒維尼):
◦ 起初,成功是為了賺錢以擺脫貧困的童年。
◦ 然而,挑戰本身逐漸變得比金錢更具吸引力,金錢只是一種計分方式。
◦ 能夠將自己的方法分享給他人,並聽到他們成功的故事,也是他持續分享知識的動力。
◦ 最終的成功體現在能夠持續盈利,這是在放下自我、承認錯誤並及時止盈止損後實現的。
這些大師的交易策略核心保持不變,儘管會根據市場狀況進行細微調整:• Mark Minervini: ◦ 他表示,他的交易方式有 95% 的內容沒有改變,因為供求之美是永恆不變的。 ◦ 他唯一做的就是改進交易回調設置,因為他開發了更優化的回調買入技術。 ◦ 核心原則是基於不變的真理,這消除了重要的可疑因素,只剩下他自己是唯一的變數,這讓他對自己的成績負責,而不歸咎於外界因素。
• 止損點的設定: ◦ Mark Minervini 會在買入前就設定好止損點,確保風險在可接受水平。他通常將單筆交易風險設定在總權益的1.25%~2.50%之間。
◦ David Ryan 每次交易的最高風險敞口為總股本的1%。他會設定一個虧損的百分比,或利用強大的支撐線作為參考。
◦ Dan Zanger 會將趨勢線和每日線圖的最低點結合來看,並關注10日和21日均線,當其中任一條被打破時,就會止損或減倉。他接受的損失範圍通常是交易價值的2%~3%。
◦ Mark Ritchie II 根據其盈虧關係計算出一個最佳加權平均止損點,通常設定在買入點向下3%~10%的位置。他的單筆交易風險敞口平均約為50個基點。
2. 承認錯誤,放下自我
• Mark Minervini 在經歷了約6年的虧損後,意識到必須「去他的自我,我的目標是賺錢,而不是追求正確」。
一旦他決定放下自我,承認錯誤,並及時止盈止損,就開始持續盈利。
• David Ryan 認為,成功投資者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 勇於承認錯誤並讓損失變到最小,過度自負和企圖對抗市場會帶來嚴重的損失。他會反思所有犯過的錯誤並總結規律。
• Dan Zanger 在一次幾乎破產的經歷後,發誓「再也不會任由別人的意見蒙蔽自己的雙眼,阻礙自己的交易」。他意識到除了價格行為和交易量,其他任何信息都可能是噪音。
• Mark Ritchie II 認為,資深交易員和新手的一個主要區別是他們在交易不成功時對市場的看法。資深交易員在接連失敗後仍會鼓起勇氣再買入,而新手則會放棄。他會從實踐中學習並努力提升自己。3. 根據市場狀況調整倉位和交易頻率
• 降低交易規模與頻率:當遭受一系列損失時,所有大師都傾向於縮小交易規模或降低倉位。
◦ Mark Minervini 表示,虧損越多,交易規模就越小。如果他連續遭受損失,通常意味著整體市場狀況不佳。
◦ David Ryan 會放慢速度,甚至可能停止交易幾天或幾周,並反思錯誤。
◦ Dan Zanger 指出,如果持續虧損,市場狀況堪憂,應「退後一步,等待市場恢復正常」。他會離開震盪市,持有現金,耐心等待下一個趨勢。
◦ Mark Ritchie II 會通過減少交易次數或規模來降低風險,尤其是在沒有收益或未平倉收益時。
在人工智慧高速發展的時代,個人和企業都應關注一些「不變」的核心價值與原則,這些將是面對快速變革的指南,也是在 AI 世界中提升獨特性和競爭力的關鍵。個人應關注的「不變」價值:程世嘉在書中強調,儘管 AI 高速發展,人類社會的「人性」萬年來從未改變,因此與人性相關的特質和技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不變量」。
1. 軟技能的重要性遠超硬技能:
◦ AI 時代的職場高度,是由企圖心與動機決定。具備強烈企圖心的人,會更願意利用工具,在工作產出上超車。
◦ 自我覺察:清楚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能發揮潛力並彌補弱點。
◦ 專注力: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保持專注力,將一件事做深,會帶來大幅領先的機會。
◦ 同理心與包容心:這是設計良好產品體驗、與不同世代同事有效相處的基礎,也是社會持續運作的關鍵因素。
◦ 與人交流的技能:面對面交流是人類獨有的,AI 無法取代。
◦ 溝通、表達和語文能力:學好自然語言,能動員人類也能指揮機器。精準的自然語言指令能讓 AI 產生更好的結果。
◦ 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在資訊片面、不確定的「霧卡時代」,能夠有條不紊地分析、拆解和處理複雜問題,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能力。這需要先學會**「問對問題」的能力**。
◦ 批判性思考:這是區隔人類與機器的最重要元素,是人類的「最後一塊淨土」。它要求獨立思考、多方求證,不輕易相信看到的第一眼資訊。
◦ 成長心態與終身學習: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學習永無止境。成長心態根源於好奇心,鼓勵人們不斷探索新事物,打破慣性。
◦ 良師不可或缺:在迷失和快速變動的時代,一位好的導師能提供方向指引,降低孤獨感和迷失感。
2. 人性與故事的意義:AI 雖然能生成精美的作品,但缺乏情感、慾望和生命經驗,因此其作品無法引起人類的共鳴或賦予意義。企業應關注的「不變」價值:對於企業而言,AI 應被視為一種「加值技術」,而非推翻既有商業模式的工具。
2. 了解 AI 的強項與短板,借力使力:
◦ AI 的「理解」能力比「生成」更重要:企業應萃取生成式 AI 的「理解能力」,並思考如何將這項功能放入產品、商業模式和內部決策中,以發揮更大的效用。例如 iKala 的 KOL Radar 就是利用 AI 理解網紅特質,進行更精準的推薦。
◦ 運用「垂直型 AI」尋找機會:科技巨頭寡占通用型 AI 平台,一般企業應站在巨頭的肩膀上,利用其基礎模型,注入獨門資料,發展專精於特定領域和任務的「垂直型 AI」應用。
◦ 不要為了面子重新發明輪子:台灣企業不應盲目追求自主研發基礎大語言模型,而應將 AI 整合進既有的商業模式,找出妥善的垂直應用。
3. 敏捷開發與向市場學習:
◦ 實施敏捷開發,持續縮短產品疊代速度,並透過觀察使用者行為等方式,即時蒐集市場回饋,快速嘗試、快速失敗,從中學習。
4. 學習世界經營心法:
◦ 從不同國家、企業和領導人身上萃取優點,例如向美國學習「創新」和完善的商業基礎設施,汲取中國大陸的「企圖心」和快速整合能力,以及效法日本商業習慣中的「嚴謹」和穩健行事。
總之,在 AI 快速發展的時代,個人與企業不應盲目追逐短期的技術變化,而應回歸本質,專注於那些「不變」的人性特質、核心商業模式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並善用 AI 作為加值工具,才能在變革中保持領先並創造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