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Business
Society & Culture
History
Sports
Health & Fitness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1b/52/96/1b529619-8aad-a657-b532-06a7df68fcce/mza_3303229145413653555.jpeg/600x600bb.jpg
天文播客
中研院天文所的天文播客
7 episodes
9 months ago
做天文的人在這裡聊﹒天﹒文﹒ 最新調查發現在中央研究院的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竟有這麼一群人, 一心想對一般大眾介紹自己的研究現況,樂意分享為什麼浸沉其中的妙趣故事! 所以,不講公式 只說故事, 從這裡出發,讓既深奧又引人好奇的天文來距離大家更近一點
Show more...
Science
RSS
All content for 天文播客 is the property of 中研院天文所的天文播客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做天文的人在這裡聊﹒天﹒文﹒ 最新調查發現在中央研究院的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竟有這麼一群人, 一心想對一般大眾介紹自己的研究現況,樂意分享為什麼浸沉其中的妙趣故事! 所以,不講公式 只說故事, 從這裡出發,讓既深奧又引人好奇的天文來距離大家更近一點
Show more...
Science
https://files.soundon.fm/1619580274987-343bcc88-b352-4546-a481-50c868b5c154.jpeg
如何運用現代天文學 創造/節省更多能源
天文播客
11 minutes
4 years ago
如何運用現代天文學 創造/節省更多能源
能源及環保問題,是近來最夯的議題,本集中,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的陳英同博士以三個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太陽能、太空採礦、核融合發電)來介紹,由天文學所衍生出來的科學,如何可以商業應用,以期達到創造能源及減少污染。 背景音樂由Jamendo提供。 逐字稿: 各位好,您現在所收聽的是由中央研究院天文所所製作的節目:天文播客。 我們今天邀請到天文所的陳英同陳博士,來跟我們談一下,簡談如何運用現代的天文學,創造或節省更多的能源,歡迎陳博士。 其實天文學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科學,物理在最之前也是從天文學開始演進過來。天文學這麽古老的科學如果在現代,由其大家對能源都很關心的當下,能夠提供一些幫助。 我們今天其實在時間有限的條件底下,我們簡談主要三樣東西就好了。 第一個是太陽能,第二個是近幾年非常有趣的一個行業,叫太空採礦,第三個是也非常敏感的發電方式,叫核發電。 我們先講第一個太陽能發電的部份。 太陽能在我們太陽系裡面的能源,以我們的壽命來講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那它最主要的來源,當然是來自於太陽的輻射,那其實跟等一下要講的核能有很大的關係,只是目前在地球上所用的太陽能,是想辦法收集一些電磁波轉換成能源。 太陽能發展經很長一段時間了,已經你說從最早開始有電,直到做出來的目前商用非常普及的階段,已經經歷了100多年了,最早的應用就是在太空人造衛星的部分。因為太空人造衛星需要一些固定的充電的機制,那太陽能因為在太空中,其實沒有什麼遮蔽物,所以是一個最好的方式。 當然是除了帶上去的核能之外的最好的方式。 那我們先不要講說的很先進的,先講很普級的部份,天文其在這部分的幫助其實蠻大的,其實我們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每天、每個小時、每分鐘都在不一樣的地點,其實你太陽能板如何調整到一個對的位置去接收太陽能,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雖然它需要相對應比較多的成本,可是我們只要投入這些成本之後,我們每一天,只要你是一個固定式,像台灣中南部非常常見的太陽能板,那是固定式的太陽能板,跟移動式的太陽能板的話,每一天接受到的能源,那可能可以差到一倍。 那這部分當然需要更多的就是研究讓整個成本降低之後,不管是製造的材質啊、或者是整個機構後面設計,在天文方面是可以提供很好的幫助。 那第二個部分就是講太空採礦。 那我們都知道目前不管是台灣或者全世界,在用電上面,工業用電其實佔了將近一半的比例,其實是非常非常的高。 那當然有人提到說,工業的污染降低或者能夠提供一些能源,想辦法製造更多能源給工業用,這些都是有種在挖東牆補西牆的概念。 其實太空採礦是做太陽系研究,當初算是意想不到的一個議題,我們後來發現在太陽系裡面有很多小行星存在很多礦物,包含碳、鐵、一些稀土元素,比地球上來講的話,開採相對的簡單不少。 當然有一些技術的限制,因為在太空中,跟我們現在技術比較算是新的技術,是有待開發的部份。但現在其實美國已經存在是3間、4間以上的公司,正在朝這個地方邁進。 為什麼這個太空採礦的項目對於地球上的能源有蠻大的關係度,假如我們能夠把這些重工業移到太空中,那太空中可以用大型太陽能板直接供電,沒什麼遮蔽物、沒有東升西落的問題,所以只要太陽能板不壞掉的話,工業用電上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我們能夠把這些耗能的移到太空中的話,其實講起來有些弔詭就是對地球污染也減少了,對地球上的耗電也減少了,所以這個目前是歐美,歐洲也有、美國也有新興的公司,都不斷的在投入研究。其中蠻多的成員就是天文學家,一些研究軌道、研究地質的學家在這些公司裡面。 第三個講到的就是核能發電的部分,今天我講的可能跟我們現在目前在商用的核能發電不太一樣。現在最讓大家所詬病的,就是核能發電就是他的核廢料的問題,因為它有放射性,這是一個目前沒有解的一種發電方式。 目前還沒有商用,但是目前大家其實多少有在新聞上聽到就是核融合發電。核融合發電的機制跟太陽系裡面最大的能源發射體:太陽,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核融合發電已經研發很多好幾種,只要給的原料對的話,基本上是不會有放射性的核廢料出現。 但是我們看新聞說什麼國中生、高中生自己在家裡做出一個核融合機構,還有你聽到所有包含中國的研究、歐洲的研究機構,目前都是限制所投入的電遠遠大於發出來的電,雖然核融合成功,但這不叫發電,這是在燒電而已。 未來,在歐洲,將近超過數10個國家投入資源人力,在歐洲的法國目前建立最大的核融合發電,目前預計2025年可以開始進行一些電漿的實驗,可以把核融合限制在一個範圍裡面,然後持續不斷的核融合,這樣我們就可以模擬在地球上有一個小太陽,這個太陽會不斷的發電。 我要強調一下,就是你投入的電,要小於你發出來的電,就是這樣才叫真正的發電。 我們其實蠻期待這件事真的在不久的未來,2025年或者推遲到2030年,都是一個可預期的將來。這些東西其實最基本還是在原始的天文學上可遇見,如恆星怎麼樣發光發熱,我們希望運用這些已知的天文跟物理知識,對於未來一些能源界有一些很大的幫助。 那兩個問題請教, 台灣目前有公司參與太空挖礦嗎? 台灣目前沒有沒有這方面的公司,其實算是近十幾年、十幾年不太可能成本回收的行業,也算是一個新領域。目前我們對於小行星的認知來講,上面的物質的確是滿期待的是非常相近的。技術上的克服,隨著近幾年的太空發射、太空技術的演進,我們覺得是滿可以期待的。 之前看電影,是說到小行星上不容易,必須有一些特別的技術? 對,我的成長過程中,那樣的電影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在這十幾年來的技術發展非常快速,就這樣這一、兩年內其實就有不少的人造衛星登陸小行星,要採一些物質回來。他們主要的研究的課題是:太陽系的形成機制或者地球的形成,這些研究的經歷,甚至研究的內容都可以對我們太空產業有蠻大的幫助,所以說這十幾二十年來是滿值得期待。 剛提到核融合發電是沒有核廢料的問題?核融合發電已經研究了好幾代、演進了好幾代,其實還沒有真正的成功,在初期的核融合發電的材料的部分,初期部份還是會有核廢料的出現。在大家研究的階段,有研究其它可以替代性的核原料,放進核融合發電場,這樣到最後的產物,是不具有放射性的核廢料產生。這是說為什麼大家都很期待,且將近二、三十個國家都投入人力、投入錢,想辦法把這件事真的做出來。 希望我們未來會越來越好,謝謝陳博士,以上就是本次節目的全部內容,謝謝收聽。
天文播客
做天文的人在這裡聊﹒天﹒文﹒ 最新調查發現在中央研究院的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竟有這麼一群人, 一心想對一般大眾介紹自己的研究現況,樂意分享為什麼浸沉其中的妙趣故事! 所以,不講公式 只說故事, 從這裡出發,讓既深奧又引人好奇的天文來距離大家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