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集內容將從聖經經文探討「從大學生連續輕生的新聞看生命的意義」。
口誤更正:新聞報導應為 台大、成大…與其他大學,並非是政大。
這集節目有兩個重點:
一、世俗專家學者與基督徒怎麼看待自殺
世俗專家學者提出的解決之道:認為要讓學生做自己並發展自己的天分興趣;也認為不應教導學生完美主義。
基督信仰:告訴人要找到救贖與生命的意義;基督徒一生都在效法耶穌完美的品格。
二、生命的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越接近高層次的真理,數量越少,而且越不會隨時間改變。同時,柏拉圖也相信唯一且全善的上帝。
近代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在《 活出意義來》一書中說:
生命是終極的虛無而無任何意義?但我發現我如此激動奮力要找尋的答案,已經貯藏在我內,並且不久後就顯露了出來。 事情是這樣的,我必須交出自己的衣服,而繼承另一位犯人的破衣服那犯人在到達奧斯維辛火車站後就立刻被送進煤氣間了)。我失去了我的著作原稿,卻在別個犯人的破衣服口袋中發現 猶太祈禱書中撕下來的一頁紙,其中還包括猶太人最主要的禱文 Shema Yisrael14(申命記 6:5):「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生命的意義建立在永恆不變的真理上,真理的實體就是耶穌。
約翰福音 14:6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真理就是生命終極的意義,有生命的意義與盼望就不會想自殺。
傳道書12:1,10-13
1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 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
10 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
11 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
12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譯:這是眾人的本分)。
三、結語:真正導致許多年輕學子自殺的原因
1.沒有找到真理,所以看不到生命的意義。
2.錯誤的價值觀與相對道德,導致年輕人思緒混亂,產生自我認同的問題,不知何為真假?何為道德?
分段時間的內容大綱
00:01 討論前的禱告
01:17 心理學派怎麼看待自殺
03:06 基督信仰如何看待自殺
03:50 世俗學者對自殺提出的解決之道—認為要找到自己做自己;但以齊克果的神學觀點來看,關注自己的興趣天份屬於第一個層次,只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
05:20 只有少數孩子是偏才,生下來就具備某方面的天分,很明確知道自己的興趣是甚麼,一路專注地朝自己擅長的目標前進;然而大多數孩子都需要透過後天的教育,多方面的學習與訓練,才能開發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專長,且心理學派設計的性向測驗未必準確。
11:14 以齊克果的神學觀點來看,活在第二層次的人追求的是道德,他們會關心別人的需要,願意幫助別人,具有美德。
因此,與其教孩子一直往內求去找自己的天分興趣;不如鼓勵孩子往外看別人的需要,發現自己處在這個社會的使命。
11:08 成功找到自己的天份興趣與工作,並不能保證人不會自殺,舉例:日本文學作家太宰治,一生自殺五次。
11:53 以齊克果的神學觀點來看,當活在第二層次的人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有限,無法以自身的善行改變不公義的現實狀況時;或因反省思考自己過去犯過的錯,覺得無力解決自己犯罪的問題,感到懊悔愧疚時;或因看到人性的醜陋面被人誣陷攻擊感到灰心沮喪時,也會走向憂鬱自殺一途。
13:38 以齊克果的神學觀點來看,只有走向第三層次,接受耶穌救贖的人,才能超越世間的苦難,因為人可仰望 神公義的審判。
15:14 日本基督徒小說家遠藤周作 (えんどう しゅうさく) 在《私にとって神とは(對我來說, 神是甚麼?)》一書中說:佛教只教人認識並忍耐世俗的痛苦;唯有基督信仰教人超越世俗的痛苦。
16:10 天主教有位神父說:現代人不斷強調要做自己,但卻是對自我認同最迷惘的時代;反而古代遵行傳統價值觀的人卻較少有自我認同的迷惘。
這位天主教神父將人的自我建構比喻為畫一張地圖,因為自我的產生與認同來自於界線(律法道德的尺度),若刪除一切界線,只要自由(聖經對自由定義為人脫離罪的轄制;但世俗卻將自由錯誤定義為自己想做甚麼就去做甚麼,毫無設限),就會讓人對自我認同產生混淆,不知自己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
18:38 基督徒有絕對的道德價值觀,因聖經的十誡律法就是 神給人的界限;世俗則鼓吹錯誤的價值觀,認為道德是虛無的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理準則。
19:14 神的律法是為了保護人免受罪的刑罰,而非限制人的自由。
20:58 聖經教導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腓立比書2:4「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世俗學者作家不斷教人做自己會導致憂鬱。現代已有些精神科醫師發現治療憂鬱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病人去當社會的志工義工,關懷別人幫助別人。
22:05 若因感情因素受傷而想自殺,可用聖經的觀點開導孩子:人是不完美的,對方可能會傷害你欺騙你,若將希望全都寄託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最後必然會導致失望。(齊克果認為人的憂鬱來自於失望。)
23:07 世俗專家學者對自殺學生提出的另一個解決之道, 認為不應教學生完美主義。但這是對完美主義下了錯誤的定義,世俗的教育是用分數、名次來衡量,讓學生互相比較,所以一般人會認為只要自己的成就壓倒別人、勝過別人,就是追求到了完美與卓越。
基督徒所追求的完美是效法耶穌完美的品格。
26:32 生命的意義(真理是甚麼?)
27:15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真理有分層次,辨識最高真理(或說 神)的方法:唯一的、永恆不變的,具備真善美。
28:52 聖經教導人要將希望建立在唯一永恆不變的 神身上;人才不會將希望錯誤地建立在自己或伴侶身上,當人對自己失望或對情人失望時,就會想自殺。
30:35 世俗專家學者灌輸人道德是相對的虛無的,企圖否定聖經絕對的道德價值、想刪除推翻聖經的律法;但世俗專家學者在醫院健檢或銀行帳戶的數字上,卻又要求絕對精準的數據,不要相對模糊的數據。
31:46 猶太裔近代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在《 活出意義來》一書中提到:當他身處集中營即將面臨死亡時,他從別的囚犯衣服口袋中發現一張記載聖經經文的紙:「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 神」。
因此,他重新省思生命的意義,認為人活著的目的若是為了愛 神,生命就不會因痛苦失去意義與喜樂,即使肉體遭遇死亡的威脅,也不會害怕,因為只有 神才是人須畏懼的。
34:24 有些人避談死亡,或輕描淡寫將死亡浪漫化視為如同春夏秋冬的自然現象,教導孩子學生只要把握住活著的時候就夠了,然而這是逃避問題的人的說詞,身為父母或為人師長者不願多想死亡這個議題,但願意深入思考的孩子會繼續探究。
因此,必須讓孩子有公平的機會認識聖經對死亡的看法與詮釋,不應將聖經以宗教為藉口屏棄在學校教育與學術圈外。
37:34 所羅門具備聰明才智學識豐富(完成自我實現),又享盡人間榮華富貴、娶了許多美貌妻子,但仍覺得生命空虛。所以將自己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寫在傳道書。
39:17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人與人間越來越疏離冷漠,因此,要鼓勵學生主動關心問候周圍的同學。
41:35 侯文詠醫師認為從死亡的終點去看生命的意義,會發現癌末的病人在臨死前最希望的是能多花時間陪伴家人朋友,以及為他人留下一些有價值的事物;而非關注在自己的升官發財上。
42:51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7-40)
44:45 結語:現代真正導致許多年輕學子自殺的原因
46:10 結束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感謝祢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們祈求祢的再來,將公義帶給這個黑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