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後的美蘇關係,八千字的凱南電報一直被視為是杜魯門主義的源頭,以凱南電報中所提出的觀點,即「美國必須以經濟手段援助西歐以防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進一步擴散」為基礎,凱南在一年半內具體制定了一系列援歐政策,也就是眾所周知的「馬歇爾計劃」,冷戰也因此揭開序幕。
時隔四十年,人們注意到,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之後, 一改以往美國對中國的接觸政策,轉變為強硬的對華遏制政策,明確提出要對中國進行圍堵、打壓和遏制。
最近美國《華盛頓時報》刊發的一篇文章,揭示了美國對華強硬政策及其內容實際上更多是由美國國務院一個以華裔學者為關鍵角色的「中國班」制定的。這的確讓許多研究美國的學者大跌眼鏡。擔任這個關鍵角色的曾經的中國人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到美國留學後加入美國,現在擔任美國海軍學院教授的余茂春。
余茂春出生重慶,畢業於南開大學歷史系。現在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中國政策和規劃首席顧問。他被蓬佩奧視為美國對華政策規劃團隊的關鍵一員。特朗普執政三年以來,余茂春一直是特朗普政府內重塑美國對華強硬政策中國問題專家。美國把中國重新定義為最重要的戰略對手,余茂春發揮的作用尤為突出。
余茂春向美國高層指出,現在美國政府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區分或充分表達中國民眾與執政中共之間的差異。正是在余茂春的理念影響下,蓬佩奧在最近的講話中都特別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分別開來,指出中國共產黨而不是中國人民是中美雙邊關係的問題。余茂春還提出,美國對華政策認識的一個重大不足,就是政治精英沒有正確評估北京的弱點和脆弱性,並採取相應的全面對策。
凱南開啓了冷戰的時代,他的那份八千字的電報,奠定了美國對蘇政策的決策基礎,而時隔四十年,新冷戰又開始了,中美關係的脫鈎和結構性崩解,似乎是不可逆趨勢,誰會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關鍵建言人,是這位余茂春和他的華裔團隊嗎?
有一種政治現象,迄今為止海外形形色色的政治異見認識和政治團體,很大比例的成分構成,都來自中國大陸,都曾經是體制中人,很多人都是體制中曾經重點培養的政治精英,他們成了「掘墓人」,類似余茂春這類入籍美國的華裔學者,果真能在新冷戰中扮演當年凱南的角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