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來人往的都市中,牠們找不到回家的路,只能勇敢求生。
這是發生在二十多年前的故事,應該距離我們很遙遠了,但那些淒厲悲慘的野狗哀嚎,似乎從未消失,依然在愈加文明的城市迴盪。上個世紀,還沒有實施垃圾不落地時,一群野狗闖進劉克襄無聊的空檔,促使他為牠們寫下日記。原本不打算發表,塵封十多年後,有感於野狗的處境始終為人誤解,適才整理出書,為野狗發聲。這回重新再版,作者悉心畫下一隻隻野狗,一邊懷念那些野狗相伴的日子,也重新賦予牠們溫度。六百多天裡野狗們顛沛流離,勇敢求生,偶有煦煦曙光,不時教人心碎。作者的筆觸既報導也參酌想像,努力立場旁觀,仍免不了情感滿溢。透過感傷的故事,作者堅定地傳遞:流浪狗不流浪、不會傷害人,一個文明的城市應該深思野狗的生存空間。
一個作家能做的有限,但我盡力分享自己的經驗,希望透過對狗兒細膩的行為描述,大家能改變對野狗的偏見。我描述的不只是十幾隻野狗的個別存亡,還有各自的習性。主要還是想透過牠們的一生,讓我們更了解野狗在城市環境,因了各種階段和不同生活環境下,會面臨何樣的挑戰。牠們如何避開危險,又或無法度過難關。我在台北邊陲,這一個小社區觀察的野狗故事,相信也是許多人在他們家鄉會遇到的狀態。雖然不同地區有不同文化和生活背景,但從尊重動物生存的權利出發,才是正確的途徑。其實,牠們就像被我們遺棄的孩子,流浪街頭,因為缺乏照顧,有時不免像不良少年般使壞,但多數時候是自卑沒有自信的,需要更多溫暖、友善的照顧。透過多樣不同角度,我們認識愈深入,才能建立對野狗的充分理解和關愛,甚而尋求解決棄狗的問題。而我始終以為長期觀察,積累各種數據,仍是了解牠們在不同環境產生的行為,進而思索解決之道的最好途徑之一。我和野狗的關係也不會因這本書而結束,只要有機會,時間和地點對了,我還想跟牠們長期互動。在城市生活裡,尋找另一種新的自然關係。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