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7e/50/f2/7e50f2af-5518-0844-ec6b-0228c3a95363/mza_5357643980882616711.jpg/600x600bb.jpg
凡思聲
凡思筆記
11 episodes
4 days ago
🎙️《凡思聲》 這裡是凡思聲,一位正在醫院裡學習行醫、也在生活中練習思考的人。 這裡是我的聲音筆記,記錄那些來不及寫下的觀察、撞牆後的頓悟,和一些還沒有答案的問題。 你會聽到來自臨床現場的第一手體會,從焦慮、過度努力、情緒內耗,到身為醫師面對人的脆弱時,所感受到的重量與學習。 我會聊心理現象,也會談一些書中的觀點、信仰的反思,以及對當前社會事件的個人觀點——不一定嚴謹,但真實誠懇。 這不是一個要教你怎麼變更好、活得更有效率的節目, 而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坐下來、慢慢思考的空間。 有時候是陪你整理情緒,有時候是引起共鳴的觀點,也有時候是一起對某段經歷換個角度。 我們都在生活中努力著,也許有點累了。 那就先在這裡歇口氣,讓聲音陪你走一小段路。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Education
RSS
All content for 凡思聲 is the property of 凡思筆記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凡思聲》 這裡是凡思聲,一位正在醫院裡學習行醫、也在生活中練習思考的人。 這裡是我的聲音筆記,記錄那些來不及寫下的觀察、撞牆後的頓悟,和一些還沒有答案的問題。 你會聽到來自臨床現場的第一手體會,從焦慮、過度努力、情緒內耗,到身為醫師面對人的脆弱時,所感受到的重量與學習。 我會聊心理現象,也會談一些書中的觀點、信仰的反思,以及對當前社會事件的個人觀點——不一定嚴謹,但真實誠懇。 這不是一個要教你怎麼變更好、活得更有效率的節目, 而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坐下來、慢慢思考的空間。 有時候是陪你整理情緒,有時候是引起共鳴的觀點,也有時候是一起對某段經歷換個角度。 我們都在生活中努力著,也許有點累了。 那就先在這裡歇口氣,讓聲音陪你走一小段路。
Show more...
Self-Improvement
Education
Episodes (11/11)
凡思聲
《活出意義來》: 當人被奪走一切,還能選擇什麼?

如果生命只剩下痛苦,它還有意義嗎?
這是奧地利精神科醫師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在納粹集中營裡,用生命親身面對的提問。

這本書《活出意義來》,正是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與思想結晶。
弗蘭克提出「意義治療」(Logotherapy),指出人類存在的本質不是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而是尋找能為之負責的意義。因為唯有能負責,人才真正自由;而唯有自由選擇,我們才能在苦難中找到價值。


在這一集,我想帶你一起走進這本書的核心。從「生命的意義」——那不是抽象的大哉問,而是我們此刻的抉擇;到「存在的本質」——人之所以自由,是因為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再到最困難的「受苦的意義」——當一切無法改變時,我們仍能選擇態度。


《活出意義來》不是一本教人堅強的書,而是活生生的見證:即使一切都被奪走,人仍然擁有最後的自由——決定以什麼態度活下去。而在那個選擇的瞬間,生命的意義,也就被創造出來。

Show more...
4 days ago
18 minutes 29 seconds

凡思聲
當希望改變生存: 從老鼠實驗到集中營的真實啟示

在1950年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員 Curt Richter 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

他把老鼠放進無法逃出的水缸裡,觀察牠們會游多久。結果發現,野生老鼠只撐了幾分鐘就放棄,但那些「曾被救起過一次」的老鼠,卻能多撐兩百多倍的時間。

不是體力變強,而是牠們「記得希望的存在」,這個實驗後來被稱為「希望實驗」,而它帶給我們的的啟示遠遠超出實驗室的範圍。就像維克多・法蘭克在《活出意義來》中寫的:
在納粹集中營裡,活下來的人,不一定最強壯,而是那些仍然相信生命有意義的人。

在臨床現場,我們也常看到類似的現象,有些病人靠著信念與愛,撐過了醫學上幾乎不可能的時限;而有些病人,當他們心裡覺得「已經沒希望」的時候,身體也跟著慢慢熄滅。

這一集,我想帶你從動物實驗、集中營,到臨床觀察,一起思考:「希望」究竟是心理作用,還是一種真實的生命力?

Show more...
2 weeks ago
5 minutes 10 seconds

凡思聲
在集中營死於希望的人: 當我們把活下去的理由都押在明天

在《活出意義來》中,作者分享有個難友並非死於飢餓或疾病,而是死於:希望破滅。

他在夢中,自認為得到神的許諾,以為3月30日會迎來自由,卻在期限過去的那一日倒下。醫學上說他是感染休克,但作者說,他真正的死因是「絕望」。

這一集,我想談的不是死亡,而是如我們都曾有過的那份投射:把人生的價值綁在某個結果上。
「只要錄取就好」、「只要她回來我就能開始」、「只要明天一切會變好」……
我們用未來支撐今天,用盼望掩蓋空虛。但當那個承載所有希望的明天沒來,我們的世界就徹底崩塌。


這一集,我想分享:

  • 當希望變成束縛,我們要如何重新找到活著的理由?
  • 「借未來活著」和「在當下創造意義」的差別是什麼?
  • 以及,當明天不再保證,我們還能依靠什麼?


我們將會談「借未來活著」與「在當下創造意義」的差別。

並試著深入思考,當希望成為枷鎖,我們要如何重新學會自由地活?

Show more...
3 weeks ago
18 minutes 1 second

凡思聲
從理智到瘋狂只差一張標籤: 《羅森漢精神病院實驗》

這一集,我想談一個經典心理學實驗——羅森漢實驗。
1973 年,八位心理正常的人假裝有幻聽,被診斷為精神病並收治入院;即使恢復正常,他們的行為依然被詮釋為「症狀」。這場實驗揭露了「貼標籤效應」的深層結構:當社會先定義了「異常」,一切證據都會被重新排列來符合這個結論。

我們將從這起事件出發,討論「被定義」與「被理解」的差別。
而標籤不僅存在於醫學體系,也滲透在教育、職場與人際關係。它讓人活在他人的語言框架裡,逐漸失去真實的自我感。
這集希望帶我們一起思考——當我們貼標籤給他人時,是否也在限制自己看見真實的能力?

Show more...
1 month ago
5 minutes 46 seconds

凡思聲
看見光復水災後的震撼:行動,永遠比空想更有力量

本集,我想分享最近在花蓮水災現場當一日志工的經驗。

一開始只是單純的念頭——既然人都在花蓮,如果完全不去幫忙,好像說不過去。

結果,一到車站就被震撼到:月台滿滿都是人,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自發性地擠爆清晨第一班列車。到了災區,看到厚厚的爛泥、泡爛的家具、牆壁上的水痕,我才真正明白:新聞畫面永遠傳達不了「失去」的真實。


而這趟經驗,帶給我三個深刻的體會:

1.實踐比思考更重要 :付出一個小時,都比空想十年更有意義。

2.社會上的善意比想像多:網路充滿謾罵,但現場卻是無數默默流汗的人。

3.參與本身就是價值 :不論大小,跨出那一步,就已經比什麼都不做好太多了。


這次經驗讓我深深體會:行動,永遠比空想重要。

比起在鍵盤前討論「助人的本質」,哪怕只是花一個小時鏟土,都比空想十年更有力量。

參與不一定要完美,不一定要偉大;但跨出那一步,本身就是價值。

這一集,我想分享,透過這次到光復當志工的經驗,為什麼「實踐」比「思考」更能改變我們。

Show more...
1 month ago
15 minutes 47 seconds

凡思聲
查理・柯克之死: 當立場大於是非,我們為何無法對話

近來查理·柯克的死亡,再次提醒我們,社會極化並不只是一場立場之爭,而是深藏著更危險的東西。當立場凌駕於是非,極端就會悄悄佔據人心。


在這一集裡,我想談三件事:

第一,極端的危險。極端並不是光譜上的某個位置,而是一種心態——當我們只能用「非黑即白」看世界,甚至把對方視為必須被消滅的敵人,那麼,不論站在左派還是右派,最終都可能被仇恨吞噬。


第二,為什麼證據說服不了人。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當人被挑戰時,大腦不是啟動思考,而是開啟防衛。立場不只是一種觀點,更與身份、情感與經驗緊緊綁在一起。


第三,一種不同的對話方式。在醫療現場,我們常用「動機式晤談」:不是直接告訴對方正確答案,而是先去問、去理解。當父母因恐懼而拒絕疫苗時,醫師不是立刻駁斥,而是先肯定這份「想保護孩子」的心。因為能真正說服一個人的,往往不是外來的證據,而是他自己找到的理由。


這是一場關於極端、仇恨與理解的思考。分歧不可怕,仇恨才可怕。

Show more...
1 month ago
20 minutes 40 seconds

凡思聲
《悲慘世界》的選擇:不要讓世界改變你的心

如果有人偷了你家的銀器,你會怎麼做?報警、憤怒、拒絕再相信對方?
在《悲慘世界》裡,米里哀主教選擇了完全相反的路:不僅掩蓋事實,還把更多的銀器交到這位罪犯——尚萬強——手上,並對他說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話:「神已將你從黑暗中提起,拯救了你的靈魂。」

在今天的這一集,我們討論一個月前來台灣演出的《悲慘世界》音樂劇,我們不僅是單純聊劇情,以及談論「寬恕」,而是更困難的問題:
當你被傷害、被背叛時,你還能選擇善良嗎?
如果對方沒有改變,那麼這樣的付出是否只是愚蠢?
社會教我們「要夠好才值得被愛」,但信仰卻顛倒了這個邏輯:「因為先被愛,我們才學會成為更好的人。」

我們從音樂劇現場的震撼出發,談到信仰、心理學、醫療現場的冷漠,以及那些仍願意「不合理地」選擇善意的人。這不只是對《悲慘世界》的討論,更是一次對「人要如何不讓世界改變自己」的深刻反思。


#悲慘世界 #音樂劇 #信仰與救贖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5 minutes 26 seconds

凡思聲
產出垃圾的勇氣: 敢於不完美,才有機會走得更遠

你是不是也常常聽過:「多走一哩路,才會更成功」?或是覺得只有做到完美、撐到極限,才算是盡責?


在這一集裡,我想和你聊聊幾個「反直覺」卻很關鍵的觀念:

  • 為什麼不是每件事都值得「加碼努力」
  • 為什麼允許自己產出垃圾,反而是專業的開始
  • 「慢即穩,穩即快」──用什麼樣的節奏,才能走得更遠
  • 以及,與其追求方法,不如先抓住原理


我會分享一段醫院裡的低潮時刻,還有那句讓我釋懷的話:「那你就爛啊,有什麼關係?」——原來,承認不完美,才是放下焦慮、繼續前進的第一步。

如果你也曾陷在「是不是我不夠好」的懷疑裡,這集會提醒你: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該換一種更溫柔、更可持續的方式,對待自己。

/在《凡思聲》,我用故事、閱讀與生活觀察,聊那些我們常忽略、卻深刻影響人生的觀點。希望這集能陪你找到一點新的角度,也許,也能幫你鬆一口氣。

#凡思聲 #心理成長 #自我覺察 #溫柔前進#努力但不費力 #過度努力的陷阱 #慢即快 #允許不完美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0 minutes 41 seconds

凡思聲
當你越努力,反而越快失敗?心理學怎麼看意志力的真相?

《凡思維》是一個短篇單元,每集用 5 分鐘分享一個心理現象、觀點或啟發,幫你在忙碌生活中快速打開新的思考角度。

你以為意志力是「越訓練就越強」嗎?其實,它更像是一塊會疲乏的肌肉。心理學家 Mark Muraven 的經典實驗顯示:僅僅抵抗幾分鐘的餅乾誘惑,就足以耗盡意志力,讓人更快放棄挑戰。
這一集,我會帶你看見「意志力耗竭理論」,為什麼我們的自律總是難以持久,以及如何透過重新設計生活系統,而不是單靠意志力,讓習慣真正維持下去。


👉 如果你曾因為努力卻仍失敗而懷疑自己,這集或許會給你一個新的角度。

研究出處:《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 minutes 31 seconds

凡思聲
《鬼滅之刃 無限城篇》教我的事:看見「創傷後成長」與人性的陰影的交織

我們都喜歡看主角變強,但真實人生中,成長往往是從破碎開始的。在這集 Podcast 裡,我想和你聊聊最近很紅的電影:《鬼滅之刃:無限城篇》中,帶給我的兩個深刻的觀點與反思:


  • 1.反脆弱與創傷後成長:炭治郎不是天生堅強,而是在一次次失去與痛苦中,選擇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可能沒經歷那樣的創傷,也不必去追求。但這部作品提醒我們,怎麼解讀挫折與失敗,決定了你會不會變得更強大。

  • 2.猗窩座與人性的陰影:猗窩座是這個篇章的真正主角,我們也終於在電影中,一窺他過去的故事,了解這位充滿魅力的上弦之鬼,是如何形塑出如今的性格?他的故事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對的掙扎並我們怎麼從他的故事中,看見人性的陰影與改變的可能?


  • 這是一集談動畫,也談人心的節目。如果你曾在某個時刻感到失落、挫敗,這集或許能陪你一起思考:我們是否能把創傷,變成成長的力量?

    Show more...
    2 months ago
    20 minutes 14 seconds

    凡思聲
    過度努力的陷阱:當你越努力,反而越走不動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越想改變現況,反而越累、越挫折,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堅持?


    本集要聊的,不是要你停止努力,而是帶你看見一個常被忽略的現象:當努力變成硬撐,你可能不知不覺,把自己推進了更深的泥沼。

    我會分享真實故事、心理觀點,以及我自己踩過的坑,聊聊如何用更聰明、更溫柔的方式前進。


    因為,有時候,停下來,才是真正的開始。

    ——
    在這個節目裡,我用故事、閱讀與生活觀察,聊那些我們常忽略、卻悄悄左右人生的觀念與選擇。
    這裡沒有說教,也沒有空洞雞湯,只有真實經驗與誠懇思考,陪你在不同的觀點中,找到前進的力量!


    #凡思聲 #凡思筆記

    #心理成長 #自我覺察 #情緒能量

    #過度努力的陷阱 #努力反而走不動 #身心健康

    #聰明努力 #心理韌性 #生活觀點 #成長思維 #溫柔前進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6 minutes 10 seconds

    凡思聲
    🎙️《凡思聲》 這裡是凡思聲,一位正在醫院裡學習行醫、也在生活中練習思考的人。 這裡是我的聲音筆記,記錄那些來不及寫下的觀察、撞牆後的頓悟,和一些還沒有答案的問題。 你會聽到來自臨床現場的第一手體會,從焦慮、過度努力、情緒內耗,到身為醫師面對人的脆弱時,所感受到的重量與學習。 我會聊心理現象,也會談一些書中的觀點、信仰的反思,以及對當前社會事件的個人觀點——不一定嚴謹,但真實誠懇。 這不是一個要教你怎麼變更好、活得更有效率的節目, 而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坐下來、慢慢思考的空間。 有時候是陪你整理情緒,有時候是引起共鳴的觀點,也有時候是一起對某段經歷換個角度。 我們都在生活中努力著,也許有點累了。 那就先在這裡歇口氣,讓聲音陪你走一小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