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先播討論農旅(Agritourism), 國際關係, 國際趨勢, AI與農旅創新結合, 全球農旅歷史, 與農旅相關的音樂創作, 與農旅相關的繪畫, 國際私法,保險法與農旅, 無人機與農旅運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綠野先播討論農旅(Agritourism), 國際關係, 國際趨勢, AI與農旅創新結合, 全球農旅歷史, 與農旅相關的音樂創作, 與農旅相關的繪畫, 國際私法,保險法與農旅, 無人機與農旅運用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重陽節快樂、愛狗狗日快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bulnscu002901utb9wz54vg/comments
本集邀請來自秘魯的Andria, 分享編織賦予農旅的CP加值!
在祕魯,特別是安地斯山區,編織不只是生活用品,還有很多文化故事。每個圖案都有象徵,像菱形代表「眼睛」保護村落,有些動物圖案則代表大自然。
可以把在地的農產品、文化結合工藝。像茶園不只喝茶,也可以教客人染布,把茶葉當天然染料。這樣遊客回去不只是帶伴手禮,而是帶故事。
農旅就不只是觀光,而是文化加值。西班牙語“El arte es vida”,意思是「藝術就是生活」。
大家七夕平安幸福!!!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bulnscu002901utb9wz54vg/comments
其實農旅,是一種「自然禪修」。
在種田、餵雞、鋤草的過程中,長輩們能「放下身份」、放下社會的標籤,回歸一個簡單的自己。
「空性中生起光明」,在農旅中,反而最容易體會那份光明。
父親,是一種穩定的能量,像山一樣守護著家庭。
打拼了大半輩子但到了享福之年,許多父親會遇到身份的轉變,從領導者變成陪伴者。
這時候,若能走進農村、進入禪修的空間,其實可以開始轉換角色,成為家庭的「智慧傳承者」。靜默中的力量。這是退休父親最美的修行。
1. 晨行三步:早上起床,走出家門,走三步,靜靜觀呼吸,聽鳥鳴。
2. 餐前一念感恩:吃飯前,閉眼三秒,感謝食物的生命,讓心歸零。
3. 從土地找心:每週一次去接觸泥土,種花也好,拔草也好,讓手感受土地的溫度。
與土地共生、與萬物共養、與六道共修、與宇宙共鳴。
祝福全天下偉大的爸爸們父親節快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bulnscu002901utb9wz54vg/comments
西方古典音樂中有許多優美的作品描繪了農村生活與田園風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融入了作曲家們對生活的感悟。本集主持人播客播播與來賓Annie教授, 介紹一些經典作品、作曲家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或趣聞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Symphony No. 6 "Pastoral")
這部交響曲是貝多芬唯一一部附有標題的作品,每個樂章都有明確的標題,描繪了鄉村生活的不同場景。例如,第一樂章是「到達鄉村時的愉快感受」,第二樂章是「溪邊的場景」,第三樂章是「農民的歡聚」,第四樂章是「暴風雨」,第五樂章是「牧歌:暴風雨過後的愉快感恩」。
維瓦第:《四季》(The Four Seasons)
《四季》是標題音樂的典範,維瓦爾第為每首協奏曲都配了一首十四行詩,詳細描述了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例如,《春》的十四行詩中提到了小鳥的歌唱、潺潺的溪流和雷電交加的暴風雨。當時維瓦第是一位身兼牧師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因為生動的描繪能力而廣受歡迎。
德佛札克:《新世界交響曲》(Symphony No. 9 "From the New World")
這部交響曲雖然主要受到美國民族音樂的影響,但其中也融入了對鄉村風光的描繪和對田園生活的思念。特別是第二樂章「念故鄉」,那悠揚的旋律常常讓人聯想到寧靜的鄉村夜晚和家鄉的景色。
舒曼:《森林情景》(Waldszenen)
舒曼是一位浪漫主義作曲家,他的音樂充滿了詩意和畫面感。這部作品是他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想像的結晶。有說法認為,舒曼在創作《森林情景》時,融入了他與妻子克拉拉在森林中散步的回憶,將這些美好的瞬間轉化為音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bulnscu002901utb9wz54vg/comments
最近新聞報導中提到的波蘭教堂室內綠色裝置藝術,是位於波蘭格但斯克 (Gdańsk) 一座超過600年歷史的聖約翰教堂 (St. John's Church)。這個特展將教堂內部化身為一片綠洲,創造出一個與當地歷史和諧共存的反思與靜謐空間。
這個案例為農旅發展帶來了許多寶貴的啟示:
空間再利用與創新結合:
這個教堂案例完美地展示了如何將傳統、古老的空間與現代的藝術設計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吸引力。農旅經營者可以思考如何利用農場現有的老建築、閒置空間(如舊穀倉、廢棄農舍)進行改造,結合藝術裝置、文化展示或特色活動,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和功能,而不僅僅是提供住宿或餐飲。
多重感官體驗的打造:
教堂的綠色裝置藝術不只注重視覺,還加入了嗅覺(香氛),營造出沉浸式的體驗。農旅也可以借鑒這一點,不只讓遊客看見農場的風景,還可以:
嗅覺: 聞到泥土的芬芳、花草的香氣、烘焙麵包的香甜等。
觸覺: 親手採摘蔬果、撫摸動物、感受不同植物的質感。
聽覺: 聆聽蟲鳴鳥叫、流水聲、或是傳統農具操作的聲音。
味覺: 品嚐當地新鮮的農產品、特色餐點。
文化與自然的融合:
聖約翰教堂的案例強調了綠色裝置藝術與當地歷史文化的和諧共存。農旅在發展過程中,應深入挖掘當地的農耕文化、傳統習俗、地方故事等,將這些元素與自然景觀、農業生產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文化體驗,讓遊客不僅接觸自然,也了解背後的文化底蘊。
主題活動與特展的吸引力:
這次教堂的綠色裝置藝術是一個特展,成功吸引了各年齡層的遊客。農旅經營者也可以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或短期展覽,例如:
季節性農產品採摘節。
特定農事體驗日(如插秧、收割、製作農產品)。
結合在地藝術家的駐村創作或展覽。
農村生活技能學習工作坊(如編織、陶藝、傳統料理)。
社群媒體的傳播效益:
這類獨特且具美感的裝置藝術非常適合在社群媒體上傳播,吸引年輕族群。農旅經營者可以設計具有「網紅打卡點」潛力的特色景觀或活動,鼓勵遊客分享,擴大影響力。
總之,波蘭教堂的案例提醒我們,農旅不應只停留在傳統的吃、住、玩模式,而是可以透過創意的設計和多元的感官體驗,將農業與藝術、文化、歷史等元素深度融合,創造出更具吸引力、更豐富的遊客體驗。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bulnscu002901utb9wz54vg/comments
綠野先播 主持人訪問美國回台三寶媽Emy, 談外國小朋友對台灣農旅的想法, 喜好, 並分享Emy在美國聽到Podcast節目"That's Very Farm" 主持人Lady Farm, 訪問台灣休閒農業大師Dr. Josef所推薦的台灣親子農旅行程, 推薦給放暑假的全球父母親子共遊!!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bulnscu002901utb9wz54vg/comments
農旅文學,其實講的不只是旅遊,也是「回到某種生活感」。那種生活感,有泥土芬芳,也有時間的味道。
不只是文學,不只是農旅,其實是在提醒我們:人跟自然的關係,不該只是拍照打卡,而是回去摸泥土、聽雨聲、種點希望。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bulnscu002901utb9wz54vg/comments
1. FAO《2024農業氣候風險報告》:明列全球糧食與觀光農業在極端氣候下的衝擊模擬,亞洲區列為高度脆弱區。
2. 台灣農業部休閒農業發展處:農遊營收趨勢報告(2023下半年):今年第一季光是「雨天改期損失」估計高達3億台幣。
3. 美國USDA農業部:農場氣候保險資料庫:開放所有美國農場登記的保險種類、發生災害後的理賠數據與成效分析。
雨天備案國際案例:
• 荷蘭休閒農莊:他們雨天會開設「田園廚藝教室」或「綠色保育實驗課」,讓遊客留在玻璃溫室裡,體驗種香草、做麵包、玩蜂蠟蠟燭。
• 日本靜岡茶園:颱風前自動轉換為「茶香SPA + 養身課程」,搭配住宿券延後使用,讓顧客有備無患。
• 美國加州Napa農旅區:所有合作場館都加入「天氣彈性條款」,例如風災取消可全額退款+贈送下次體驗券。
從最近發生的美國破獲偷渡病毒培養皿進密西根大學研究室的 "農業恐攻", 請Joseph老師根據他在美國求學經驗,聊聊歷史上農業恐攻事件簿; 同時聊到日本稻米產銷失衡, 必須從儲備古古古古米釋出, 甚至從台灣及美國加州進口稻米, 這個事件對於國際休閒農業有何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