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History
Society & Culture
Comedy
True Crime
Business
TV & Film
Educa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Loading...
0:00 / 0:00
Podjoint Logo
GR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21/v4/f5/bf/24/f5bf24c9-a2ae-3e2b-9def-f5272e54df10/mza_5449682547222397433.jpeg/600x600bb.jpg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毛叔、雨虹和朋友們
137 episodes
3 days ago
一個有別於教會和神學院的學習管道, 透過閱讀和對話,持續學習、擴展視野。 思維就像健身一樣,越操練越強壯、越有彈性, 每集一朋友,一本書,透過輕鬆的聊天,讓腦洞通天! 歡迎聽眾朋友寫信到UNCLE.MAO@HOTMAIL.COM來告訴我你有在收聽, 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對我和來賓朋友就是最好的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Christianit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is the property of 毛叔、雨虹和朋友們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一個有別於教會和神學院的學習管道, 透過閱讀和對話,持續學習、擴展視野。 思維就像健身一樣,越操練越強壯、越有彈性, 每集一朋友,一本書,透過輕鬆的聊天,讓腦洞通天! 歡迎聽眾朋友寫信到UNCLE.MAO@HOTMAIL.COM來告訴我你有在收聽, 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對我和來賓朋友就是最好的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Christianity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pisodes (20/137)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7神學對話錄 #Live【從倪柝聲到宋尚節,反智是家族遺傳嗎?與作者聊《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
這次很榮幸邀請到葛牧之老師,直播討論他的新作《中國教會的反智主義》。這本書內容精彩而尖銳,不僅講出了我不敢開口的話,也提出了許多我從未想過的神學觀察。他分析三位華人教會的屬靈巨人,雖各自強調不同的屬靈面向(倪柝聲的「屬靈」、王明道的「成聖」、宋尚節的「重生」),卻普遍缺乏完整意義上的上帝論、基督論與創造論。 葛牧之坦言,對這三位屬靈前輩仍懷有極深的敬意,並承認自己是這份屬靈傳承的一部分。但為了華人教會的長遠健康——出於他對教會「帶著傷的愛」——他願意承擔誤解與批評,作出沉重而必要的神學反思與批判。 在維真與劍橋的學術歷程中,他對教父傳統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視之為一座寶庫。對許多華人信徒而言,這或許是陌生的領域;然而在這傳統中,理性與靈性並非對立,好好思想上帝本身就是一種靈修操練。相對之下,那種僅為靈修而靈修的模式,反而可能把上帝變成達成自我屬靈狀態的手段。 歡迎大家收聽本集節目,並在閱讀與思考後,提出你的觀察與回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days ago
1 hour 5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6神學對話錄 #Live【你所不知道的美國基督教?與作者聊《榮耀與重負:美國基督教歷史簡述》】
歡迎收聽「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本集節目是第一次嘗試直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差錯,大部分剪掉了,若還有瑕疵,請見諒。 本次節目邀請到《榮耀與重負》這本新書的兩位作者,也是我的朋友柏雨成與任小鵬,為大家揭開美國基督教歷史的神秘面紗。這本書歷經數年寫作與多輪校對,終於與大家見面,它不僅梳理了美國基督教的歷史脈絡,更幫助我們看到這段歷史對華人教會的深遠影響。 透過這次聊天,兩位把《榮耀與重負》這本書做了一個精彩的簡介: • 揭開清教徒社會的真實樣貌,他們是新社會的「先行者」,但其試驗並非完美無缺。 • 深入探討美國是否以基督教立國,以及基督教在建國時的「隱性影響」。 • 分析美國內戰的神學原因,南北雙方如何「高舉同一本聖經」卻互相廝殺,塑造了美國後來的歷史走向。 • 釐清基要派與自由派的衝突如何「蔓延到中國」,導致華人教會「躺著中槍」,許多神學主張源自美國,卻常因不理解其源頭而「水土不服」。 • 探究美國福音派的由來、活力與困惑,解釋「福音派」一詞的真正含義,以及它如何從基要派「蛻變而來」,形成一個具備活力的傳統,其張力至今仍深刻影響著華人基督教。作者也指出,基要派有時會表現為「怒氣沖沖的基督徒」,試圖捍衛自己對信仰的理解。 • 透過涵蓋美國黑人基督教傳統與美國天主教的章節,開闊讀者視野,展現歷史的「多元視角」,避免被「利用歷史進行政治動員」 我自己最受啟發的是關於歷史的神哲學,基督徒應如何看待歷史?小鵬強調,我們身處永恆與當下的交會處,應對神信靠,並在歷史洪流中保持「謙卑與自信」。他提醒華人基督徒,我們是「真理的尋求者」,而非「壟斷者」,歷史能帶來「基督裡的自由」;他也提到,歷史就像是「壓艙石」,幫助我們在變遷中多抗一些風浪。雨成補充說,歷史具「謙卑的屬性」與「銳智的能力」,能促進彼此聆聽。他強調,基督徒不必對歷史研究緊張,因為上帝的救贖計畫正是「透過介入歷史」而完成的。 別錯過這集精彩的對談,我們也將基於本書內容開設「恩典與傷痕」系列講座,歡迎報名參與,加深對信仰的認識與理解。 報名網址,https://forms.cloud.microsoft/r/VxbFqi4qVG (台灣的聽友在8/8號前享有120優惠,請在折扣碼中輸入「台灣健身房」,將金額改成120美元即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 hour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5深夜書堂【穿梭平行宇宙,以巴衝突有解?聊《(不)可能的復和》】
本集節目我和Cindy一起訪問思溫格,跟她聊她很推薦的一本書《(不)可能的復和》(Through My Enemy's Eyes: Envisioning reconciliation in Israel Palestine)。思溫格和丈夫過去十多年在美國及中東服事的經歷,使他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了解兩邊截然不同的敘事,也因此有感動想要讓兩邊的聲音都被聽見。 該書由巴勒斯坦基督徒穆納耶(Salim Munayer)及彌賽亞猶太信徒洛登(Lisa Loden)合寫,他們本身即是和好事工「穆沙拉霞」(Musalaha,阿拉伯文「和好」之意)的實踐者。這使得他們能從各自截然不同的歷史處境與信仰背景出發,為讀者呈現多元的視角。 超過百年的以巴衝突,又疊加了各種新仇舊恨,和解真的有可能嗎?節目中探討以巴雙方在歷史敘事(以色列建國對巴勒斯坦而言是「大災難」)、聖經經文詮釋(特別是土地應許)、以及神學觀點(如錫安主義、時代論與取代論對衝突的影響)上的巨大差異,是如何影響著他們的身分認同和行動。 節目也介紹「穆沙拉霞」事工的和解階段,從建立關係、敞開分享、經歷退縮,到恢復身分認同、承擔責任,最終推動具體行動。這絕非易事,它是一個充滿痛苦、掙扎,甚至可能導致身分認同危機的過程。這條和解的旅程,需要極大的毅力和盼望。 雖然聚焦於以巴衝突,我們也討論到如何能應用於我們個人生命、家庭、教會,乃至於更廣泛的社會與國家(例如兩岸關係)中需要和解的處境,邀請您收聽本集節目,一同學習如何透過「敵人的眼睛」,理解差異,擁抱盼望,並在困難中實踐真正的和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7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4深夜書堂【手機越滑,心越慌?聊《失控的焦慮世代》】
歡迎來到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今天我們要聊一本討論度很高的書《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深入剖析了手機、社群媒體對於Z世代(也就是1995年後出生的孩子們)究竟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竟會被稱為「失控的焦慮世代」?(從美國的研究數據來看,2010年後,青少年重度憂鬱症比例暴增兩倍半! ) 書中提到,女生在社群媒體上更容易因為「比美」而「自尊感降低」;男生更容易從真實的「冒險行為」中退縮,轉而在虛擬世界中尋求成就感……。當手機不斷「剝奪睡眠」、「注意力碎片化」,甚至讓孩子產生「社交障礙」,造成上癮時,到底對他們帶來什麼樣的挑戰?他們渴望什麼?信仰對他們又意味著什麼? 身為家長或牧者,可以如何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與「歸屬感」,為他們創造出「神聖性體驗」的空間? 歡迎大家收聽,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8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3 深夜書堂【人類基因傾向極權?聖經只說耶穌是主,基督徒該擁護民主嗎?聊《制度基因》!】
歡迎收聽小老百姓健身房,這次我們挑戰一本超厚、超硬核的《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雖然書看起來很嚴肅,但還好我們聊得挺歡樂的!這本書的核心問題在於:為什麼極權主義制度在特定地方能深根發芽,但在其他地方卻只是曇花一現? 到底什麼是「制度基因」,作者指的正是能自我複製、與人們基本利益相關,並反覆出現在歷史中的制度基本要素。作者是經濟學背景,也因此不只討論意識形態的歷史變遷,而指出控制財產權在極權國家中的重要性:透過暴力統治,將人民的財產權收歸國有,因為擁有財產賦予人民自主權和反抗統治的本錢。因此,剝奪產權成為極權得以持續自我複製的重要原因。 我們卻花了更多時間討論「民主在聖經上沒有說」這個問題,並抽絲剝繭:基督信仰如何與民主精神連結?它又如何催生了西方現代民主的「制度基因」?相較之下,東正教與儒教等文化背景,又如何孕育了極權統治的土壤?我們也會探討民主社會所需的公民素養和美德,而教會是否可以成為一個「民主」的榜樣? 節目輕鬆又燒腦,趕快來收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5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2 深夜書堂【撕下文化濾鏡,聽見聖經中的女性聲音,聊《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
這次雨虹和出版社編輯靜言和讀者Temple,聊一本最近由恩道出版的《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為什麼要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 聖經學者Michael Bird對此書的推薦很直白:所謂「聖經兩性觀」(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 並不真正「合乎聖經」……是二戰後富裕的郊區白人中產階級文化人為構建的觀念,背後是消費主義和父權制的怪異結合…….。作者艾梅‧伯德批判的兩性觀是約翰派博和古德恩編輯的Recovering Biblical Manhood and Womanhood《恢復聖經兩性觀》所定義的「合乎聖經的男性/女性角色」,男性被定義為女性的領導者,而女性被定義為肯定男性領導的順服者。 作者提出當「聖經兩性觀」過於簡化和僵化,造成的結果之一是聖經中的女性聲音被包裝和銷售成針對女性的教導,而忽略了這些在聖經中的女性聲音是上帝給男女的教導。上帝的心意是兩性彼此學習,一同彰顯神的形象,而不是男性只向男性學習。 聊這本書並非要挑起性別對立,而是要幫助教會看見,聖經從來不是一本以男性為中心的書。當我們受限於文化框架,用刻板印象來定義「合乎聖經的男性/女性」時,不僅限制了女性,也讓男性錯失學習和展現不同特質的機會。 作者邀請我們看到女性在信仰傳承和教會服事中的角色,為兩性提供一個平等、開放的學習和貢獻空間,讓所有信徒都能實現上帝的呼召。一起來收聽! 解開聖經兩性觀的迷思:重拾教會使命(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6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1深夜書堂【玩樂也很屬靈?還我信仰的輕盈和自由!聊《遊戲的神》】
終於有機會可以跟 Charlie 聊書,這本《遊戲的神》(The God Who Plays)顯然也挺適合他來分享。Charlie,王唯權,目前美國南加州牧會,他是個挺懂得享受「玩樂」的牧師,光從他分享的經驗就可見一斑,他會和孩子在家庭崇拜時一起打遊戲和玩桌遊;他也一直有個突破傳統的夢想,希望能探索教會與藝廊結合的可能性,甚至今年夏天就要開始付諸實踐…! 為什麼 Charlie 這麼突破框架呢?這當然跟他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神學想像有關。他坦承自己從小就喜歡做或探索一般人不會去做的事情,甚至有點反骨,曾玩樂團、學藝術、畫畫,也愛玩遊戲。這種從小就喜歡想像、發揮創意的性格,在他牧養教會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果效,讓他能想像教會或信徒「有可能成為什麼樣」(what could be?)。而他讀了這本《遊戲的神》後,更是覺得書中的理念跟他的牧養原則不謀而合。 作者艾格恩(Brian Edgar)是位系統神學家,挑戰了「上帝是一位很無聊、嚴肅、沉悶的神」的觀念。書中提出,「遊戲」或「玩樂」這種playful的態度,其實是恰如其分地回應生命嚴肅的方式。只有在上帝恩典的籠罩之下,我們才能夠自由地進行遊戲,不用過於在意結果,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終末的結局了。這種基於恩典的自由,讓我們不至於像奴僕一樣戰戰兢兢,而能像兒女般在上帝面前自由遊玩。當然他不是鼓吹放縱,也不是回到律法主義,而是在嚴肅與輕浮之間找到第三條路──「適當的輕盈感」,讓我們在工作當中有樂趣,在遊戲當中有學習;在嚴肅中有娛樂,在娛樂中有嚴肅。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於教會過於嚴肅沈悶有所抱怨,聽完這集你應該會找到一些自由和釋放。書中談到的上帝恩典,以及 Charlie 分享的他如何在牧養和生活中實踐這種「playfulness」(例如在他有容錯空間的教會事工探索中),都能幫助我們重新思考與上帝、與信仰的關係,讓我們知道,在基督裡我們不需要懼怕,可以有空間去嘗試、去犯錯,因為最終的結局是穩妥的。 趕快來聽我們聊,看看《遊戲的神》這本書,如何能為你的信仰帶來新的視野和樂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8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30深夜書堂【越過鴻溝,從看見彼此的創傷開始,再聊《逃離中國》】
哈囉!繼續跟明翰、裴恩一起深入探討《逃離中國》這本書的後半段!從上一集1949年的「大出走」社會創傷,我們繼續往後追溯,這集可說是「夢碎」與「失落」的大集合! 不只返鄉夢碎,這群「外省人」在台灣民主化浪潮中也面臨新的挑戰。隨著本土意識抬頭,他們不僅感受到未被納入台灣主流敘事的失落,甚至被簡化為「殖民者」。書中提醒我們,「外省人」和國民黨的關係其實是複雜的「非神聖同盟」,很多普通百姓只是被戰亂捲來,他們不只曾瞧不起「半個日本人」的本省人,同時也有大量「外省人」在白色恐怖時期無辜受害,這點真的顛覆了許多人「外省人就是國民黨鐵票」的刻板印象! 這本書對裴恩來說更是個人回溯。他「爆料」自己爺爺的故事,那位後來選擇回到中國定居、並在那邊過世的爺爺,對家人或許是個「罪人」,但透過書中的描寫,裴恩開始能夠同理,去理解爺爺那種「有苦難言」的矛盾心境。 而身為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擁有強烈本土意識的明翰,也誠實分享這本書如何讓他看到不同視角。他曾對國民黨政府感到不諒解,但這本書讓他體會到,原來「外省老百姓」同樣經歷了深刻的創傷,只是「本省人」與「外省人」這兩條龐大的歷史創傷線,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是平行且缺乏交集的,彼此的苦難沒有真正被看見、被同理。 儘管談論這些沉重的歷史和身份認同議題,容易引發對立,就像我們聊到當代台灣社會的政治撕裂時感受到的難過。但慶幸的是,我們三個背景和立場或許不同,卻能藉由這本書,展開一場有趣、真誠且充滿同理的對話。或許這正是療癒與前進的開始,看到不同群體的傷口,才能一起在這座島嶼上尋找共同的未來! 推薦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既沉重又可能帶來療癒的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7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9深夜書堂【1949大逃亡,外省族群在台灣的創傷與身分追尋,聊《逃離中國》上】
這集邀請了明翰和裴恩一同讀楊孟軒的著作《逃離中國:現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這本書探討了在1949年前後跟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外省族群,他們所經歷的創傷以及在台灣的身分認同的追尋。 楊孟軒整理出外省人在台灣所經歷的四個重大創傷。首先是戰亂逃離中國,二是返鄉夢碎,三是開放返鄉探親後的失落,最後是在台灣民主化時不被接納。這集節目主要聚焦在《逃離中國》的緒論和第一章,深入探討了1949年大遷徙的背景下,外省人如何倉皇地逃離中國來到台灣,以及他們在台灣初期所面臨的艱難處境。當然這波潤潮也對台灣本省居民造成了衝擊,例如社會秩序的改變以及因人口暴增帶來的問題,更出現了一些暴力事件,對台灣人造成了恐懼。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多向同理心未了(multidirectional empathic unsettlement)」,強調透過批判性的歷史書寫來理解不同群體的苦難,並朝向真正的和解,我覺得非常棒。我們也聊到沃弗《記憶的力量》這本書,以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的框架,來思考應如何面對這些受創的記憶。 雖然這本書研究對象是在台灣的外省族群,但相信對於不同族群去探索創傷的記憶和思考身分認同,都有很大的啟發;對於我了解台灣藍綠的對立,也多了一重視角。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聽完有什麼感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 hour 3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8聖經的新世界【小泥人的大身分!伊甸園考古有什麼新發現?聊《上帝的形象在伊甸園》】
這一集的聖經的新世界,Cindy邀請舊約學者許境鱗聊一本結合考古發現與舊約研究的書《上帝的形象在伊甸園》(The Image of God in the Garden of Eden)。 許境鱗介紹了他參與的聖經文化推廣協會如何透過考古發現推廣聖經背景知識,縮短我們與聖經世界的距離。如果從考古的角度探討「上帝的形象」會有什麼新發現? 「上帝的形象」和第二章的伊甸園敘事有什麼關係? 考古讓我們發現,原來創世記第二章上帝對亞當吹氣的動作,不只是賦予他生命和呼吸,也是一種儀式。古代近東有一種漱口或張開嘴的儀式,與東方的開光儀式類似 (例如,龍獅做好後需要畫上眼睛才被認為有靈性、日本不倒翁需要畫上眼睛才代表來到家中)。透過這個儀式,上帝賦予了亞當他的身份和使命,使亞當成為上帝在世上的代表,要代表上帝照顧和看管這世界,正如創世記一章26節所描述的「上帝的形象」有管理這世界的權柄和責任。 這一集也探討了「上帝的形象」對人的價值、尊嚴、使命的意義,以及人可以如何透過與神的關係來恢復和彰顯這個形象。 歡迎收聽! ================= 2025第二季共學班報名網址: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復活的理由》 線上共學班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9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7深夜書堂【從壓抑渴望到勇敢創造美!聊《心靈的渴望》】
休息了一個月,這次我們聊的是剛結束的讀書會大家一起讀的《心靈的渴望》(The Soul of Desire: Discovering the Neuroscience of Longing, Beauty, and Community) 。在這本書中湯普森醫生(Curt Thompson, M.D.) 深入探討渴望、創造力與靈性塑造之間的關係,他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基督信仰,認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很深的渴望——被看見、被理解、被愛,然後也在這個世界創造美好。湯普森認為,透過在群體中真實訴說自己的故事、在創傷中彼此接納、理解彼此的渴望、一起創造美,我們就是在操練天堂的生活……. 我和雨虹拉了我的前同事和學妹柏佳一起來聊這集。顯然,柏佳深愛此書,對她來說大家一起閱讀此書是個典範轉移的體驗。來聽聽看她到底怎麼理解這本書,和對她的影響……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months ago
55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6 深夜書堂【餐桌上高麗菜背後的非法外勞!聊《流離或扎根?高山農業失聯移工的在地關係》】
可能許多人吃過好吃的台灣高山高麗菜,但不知道背後卻是像期貨般的賭注,而且在複雜利害關係之下,是一群「逃跑外勞」在山上辛勤工作的成果? 這次回台灣順道去了苗栗採訪老友李箴。之前在網路上看到他終於完成了歷時六年的碩士論文,正是千里迢迢跑去高山研究這群「失聯移工」的生態。 李箴一開始是基於信仰的關懷而開始這個研究,但是過程中卻也屢屢遇上困難,甚至懷疑人生,他如何起心動念,然後找到這群人,又可以混入其中成為可以一起採茶、砍菜的工友,後來又如何與和自己研究者的身分和解……,真的是充滿血汗的研究,非常令人敬佩,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這個論文的下載在這邊: 李箴_流離或扎根?高山農業失聯移工的在地關係.pdf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months ago
56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5深夜書堂【優越感無處不在?宣教與跨文化互動中的反思!聊《異教徒:美國歷史中的宗教與種族》】
這次我和痘痘和Harry一起漫談一本非常有趣的學術書籍《異教徒:美國歷史中的宗教與種族》(Heathen: Religion and Race in American History),作者 Kathryn Gin Lum探討了「異教徒」(heathen)這個概念如何影響美國的種族觀念與宗教歷史,進而塑造了美國的文化和宣教運動。「異教徒」這個詞不僅指非基督徒,更將特定群體(如美洲原住民、華人移民、非洲人及其後裔,還有海外宣教對象)標籤為未開化、落後、野蠻、需要被基督教化的人。特別是對我們華人基督徒來說,這本書深入分析了美國十九世紀宣教運動和殖民主義密不可分的關係,揭示了在宣教敘事中存在的偏見,如何與種族優越感交織共存。 討論這本書對很強調宣教的華人教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因為這樣的反省好像會抑制宣教的熱情(所以也很少聽到?),但這也是不得不去面對的事實。身為受到宣教士影響的華人基督徒,該如何比較公允地去看待宣教士的貢獻和瑕疵呢?該如何平衡行動與反思呢?要怎麼看待自身的優勢呢?「優越感」一定是不好的嗎?有沒有可能讓「優勢」成為別人真正的祝福,而不是造成壓迫和傷害? 除了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提醒,痘痘特別提供了他在中東少數民族當中工作的具體經驗,給我們許多有趣的視角。 一起來聽聽,來想一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 hour 1 minute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4 15分鐘有氧神學【另類的退休政治人!聊〈逝世:吉米卡特總統—政治家、花生農夫及基督徒〉】
不知道大家對卡特總統有多少認識?大多數人對與這位卸任總統還是挺有好感的。在美國總統交接的那段時間,卡特過世了,享年100歲。我們透過CT的這篇文章〈逝世:吉米·卡特總統—政治家、花生農夫及基督徒〉來聊聊政治和信仰的關係。特別是提到卡特是位強調自己是重生的保守福音派基督徒,卻又是民主黨總統。該如何調和這兩個從當前覺得毫不相容的形象。 政治信念與基督信仰該如何合一,又該如何分離,真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但肯定的是,把基督信仰跟某一個政黨完全綁在一起,不會是件聰明的事! =========================== 要在大年初五台北校園大樓參加見面會的,請在這裡報名喔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8Pws94A9RvdaOwWEG1c_kRLxhjJ79RBs91tXwOLZS50/edit?usp=sharin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6 months ago
17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3深夜書堂【獅子與巫師、信仰與想像力的相遇!聊《神話創造者:魯益師與托爾金的奇幻之旅》】
很久沒有和雨虹單獨聊書了! 這本是由John Hendrix結合文字與漫畫創作的好書The Mythmakers: The Remarkable Fellowship of C.S. Lewis & J.R.R. Tolkien。這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述了魯益師和托爾金兩位奇幻文學大師的生平、友誼以及他們對奇幻文學和信仰的看法。雖然我們都不是專家或大粉絲,但是都算是被他們的友誼和想像力所激勵的人。 我們聊了兩位作家的一些共同經歷,還有對於「奇幻文學」的信仰反思,對於理性和想像力的整合。特別是托爾金認為這種文體是人類創意的最高形式,創造故事的能力是上帝給人類最棒的禮物。大概也是如此信念,使得托老能夠精雕細琢地描繪中土世界(這一點我覺得金庸也很厲害)。 然後,我們也聊他們的友誼發展,還有後來彼此疏離的一些原因,也反思了友誼的維繫之道。 喜愛這兩位大作家的人,喜歡奇幻故事的人,來聽我們不專業的聊天X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59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2 15分鐘有氧神學【新年不快樂也ok!聊〈神聖的「不幸福感」〉】
這次我們聊的是CT的文章〈神聖的「不幸福感」〉是從作者同名的書Holy Unhappiness改編的文章。作者挑戰了基督教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情緒版本的成功神學」,這種神學認為真正的信仰應該始終表現為積極正面的情緒,如快樂、平安。但這種期望會導致自我懷疑和不健康的情感壓抑,因為我們在破碎世界不可避免地會經歷負面情緒。 反而,不快樂是正常且神聖的:經歷不快樂或缺乏持續的喜樂並不意味著失敗。相反,這些情緒提醒我們世界的破碎,並指引我們走向基督的永恆盼望。信仰的重點不是我們與上帝達成某種交易以獲得快樂的感覺。 我們也討論到,還是應該去渴望平安和喜樂,只是不需要把悲傷或是痛苦排除在外;我們在悲傷中,或許也可以有淡淡的喜樂。 最後,雨虹聊到要帶的讀書會。報名連結如下: https://forms.gle/MnVySchCLZsRW9hE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22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1 聖經的新世界【與我們一起受創的神?!聊《創傷後的耶穌: 為受創者帶來療癒的福音》】
近年有很多創傷對身心靈影響的研究。這些研究對於我們如何讀聖經、我們與神的關係有什麼影響? 在這一集中,雨虹和Eltice探索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Post-Traumatic Jesus: Reading the Gospel with the Wounded。這本書的作者David W. Peters是美國聖公會牧師,也是伊拉克戰爭退伍軍人。Peters經歷了戰爭的創傷所帶來的總總影響,這些經歷深刻影響他對福音書的解讀。他透過創傷的視角,探討耶穌的生平,強調耶穌如何在充滿壓迫和暴力的羅馬帝國中,為受創者帶來希望和療癒。 當我們看福音書是受創者寫給受創者的好消息時,我們就能看到浪子回頭是神如何與受創者互動的故事,而天使與馬利亞的敘事與希臘羅馬的神話形成對比,透過恢復女性的自主權逆轉壓迫和強暴,為神與人(特別是女性)之間建立顛覆性的合作關係。 我們對於耶穌的印象通常來自他的神蹟和教導,他是全能全知的神聖救主,卻與我們日常經驗相隔甚遠。Peters帶我們從一個受創者的角度來理解耶穌:他生在難民家庭、成長在弱勢群體當中,祂的死亡則是一場公開的羞辱與酷刑。當我們意識到創傷在耶穌身上的影響與在我們身上的影響是相似的,我們與耶穌的距離就拉近了。受創者常常因為創傷所帶來的影響被棄絕,但我們在聖餐中紀念的是創傷後的耶穌。 我們都活在破碎世界中,總是不免經歷各種創傷。知道耶穌也經歷過創傷、這些傷痕甚至在他身心靈留下永久的印記,好像真的能讓我們可以更靠近他,從他的傷痕中得到安慰與盼望,以不同眼光看待我們自己的創傷。 Peters讓我們看到耶穌深知如何與經歷創傷的人互動,他並沒有忽略創傷所留下的影響,而是處處耐心、溫柔、有節制的幫助受創者重建安全感與信任、為他們撐出選擇的空間、尊重他們的自主權。教會是從耶穌的傷痕中誕生的,作為耶穌的身體,教會可以如何從耶穌學習怎麼牧養受創的人? 一起來聽聽! ========================== 讀書會報名連結在這:https://forms.gle/MnVySchCLZsRW9hE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1 hour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20 15分鐘有氧神學【雖然是靈性低潮但沒關係!聊〈你經歷過屬靈低潮嗎?〉】
這一次我們聊的是陳思韞寫的〈你經歷過屬靈低潮嗎?〉。一篇很真實、接地氣的文章,也談到一個非常重要但常被忽略不談的情形。大概是因為福音派有奮興運動的DNA,以致我們好像不太能接納「屬靈低潮」的發生?但就如同各種關係,我們與神也會有關係上的低潮,但若沒有心理準備,反而造成傷害。 其實,面對社會動盪不安和生活上的困難,對上帝失望,或對會友和教牧感到沮喪,都是可以預期的。包括活在世俗時代中的事實,常感受不到上帝,都可能是信仰的一部分。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1)接受並談論它2)適當休息、好好生活 3)也要接納和支持他人的低潮。 趕快來收聽和閱讀這篇文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7 months ago
20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19 深夜書堂【住在時間裡?慢讀《時間神學》,重新整理自己的故事,理解生命季節】
其實我們都「活在時間裡」,但是卻從沒有好好理解那是什麼意思?那到頭來,或許我們也從未認識生命是什麼,好好生活過? 這次聊的是校園今年出的《時間神學:承繼過去、盼望未來、信實地回應此刻》。這是本有趣但不見得容易讀的書,至少對我而言。明翰說這本書我們聊得很散,但其實我覺得還算恰如其分,一方面就是因為這本書就是很「散」,另一方面書本要和生命經驗對話才有意義。暗自覺得能夠被明翰輔導的學生很幸福,因為他會細膩地去辨別弟弟妹妹妹們的生命季節,而不是塞一堆東西給他們。 我們的確聊得很雜:包括「現象學」以具體的生命經驗來理解信仰;「無時」nowhen基督教的問題;人是時間的受造物,要透過過去來認識自己;發呆,其實是很有重要的屬靈操練?;還有對未來錯誤的想像(比如PRAYING FOR ARMAGEDDON這個紀錄片所說的),是基於扭曲的「懷舊」,也造成現今許多錯誤的行為……。 其實時間是個奧秘的東西,所以這本書(英文書名)「活在時間內」也是一本探索奧秘的書。歡迎來收聽、來閱讀,一起想想如何更好地「活在時間裡」!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56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EP118 15分鐘有氧神學【耶穌的工地人生?〈我的救主是個猶太建築工人〉】
這次聊的是CT網站上的一篇有趣的文章〈我的救主是個猶太建築工人〉。 如果耶穌不是坐在家裡做家具的木匠,而是到處去做大型工程做工的人?這不只是一個冷知識,可能至關重大! 這樣不同的畫面,會讓我們對耶穌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會不會讓我們對道成肉身的教義有不同的體悟?對於「效法耶穌」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以前真的沒有想過,原來耶穌用了很多「石頭」來做比喻,可能跟他的工作經歷有關。 最後我們也聊到一些工地經驗,鼓勵大家都去體驗一下工地人生。至少可以對家裡請來的工人更有人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8 months ago
22 minutes

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
一個有別於教會和神學院的學習管道, 透過閱讀和對話,持續學習、擴展視野。 思維就像健身一樣,越操練越強壯、越有彈性, 每集一朋友,一本書,透過輕鬆的聊天,讓腦洞通天! 歡迎聽眾朋友寫信到UNCLE.MAO@HOTMAIL.COM來告訴我你有在收聽, 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對我和來賓朋友就是最好的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