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薪惠醫師(感染科)
M痘(猴痘)基本介紹
M痘(Mpox,舊稱猴痘)是一種由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Orthopoxvirus)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最早於1958年在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而被稱為「猴痘」;但為避免污名化,自2024年起國際上多以「M痘」為正式名稱。人類首例病例則出現在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嬰兒。
在天花於1980年被全球消滅、並停止大規模接種天花疫苗後,M痘逐漸成為最重要的正痘病毒感染疾病。歷史上曾在中非與西非熱帶雨林地區反覆出現,並於1996–1997年剛果爆發大規模流行。2003年美國首次出現非洲以外病例,與進口寵物鼠有關;2017年奈及利亞亦爆發超過500例疑似病例。自2018年後,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美國等國陸續出現境外移入病例,顯示其已成為全球性傳染病。
2022年5月,英國首先報告家庭群聚病例,隨後短時間內擴散至歐美多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2年7月將其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2023年5月解除後,隨著剛果及鄰近國家疫情升溫,WHO於2024年8月再次宣布M痘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並持續至今。截至2025年初,全球病例分布以美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巴西、西班牙、法國等國最為嚴重;台灣自2022年起累計確診已逾450例。
致病原
M痘病毒是一種具包膜的雙股DNA病毒,隸屬痘病毒科。過去依地理來源分為中非株與西非株,2022年WHO改以「分支」(Clade)命名:
Clade I:原中非株,傳染力較高、致死率可達10%。
Clade II:原西非株,致死率約1%,其中又分為IIa與IIb;2022年全球流行主要由IIb株引起。
Clade Ib:2023年底在剛果東部流行的新興株,目前致死率約0.2%。
整體而言,現行疫情株的致死率遠低於歷史數據,多數患者症狀屬輕微。
潛伏期與傳染期
M痘潛伏期通常為6–13天,最長可達21天。部分研究顯示,在症狀出現前1–4天即可能具有傳染力。傳染力最強的時期是發疹階段,直到皮疹結痂並完全脫落為止。
傳播途徑
M痘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可能的傳播方式包括:
動物傳人:接觸受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或食用未煮熟肉類。
人際傳播:與病患的皮疹、瘡痂或體液直接接觸;此波疫情多經由性行為傳播,包括肛交、口交、陰道性交,或其他親密接觸如擁抱、按摩與親吻。
飛沫傳播:需長時間近距離面對面接觸,或在醫療操作產生氣溶膠時。
母嬰傳播:孕婦可能透過胎盤或生產過程傳染胎兒。
環境傳播:雖能在病人使用過的物品表面檢出病毒,但實際經此途徑感染的風險仍待研究。
臨床症狀
典型症狀包括:
皮疹:最常見,可能為斑疹、丘疹、水泡或膿疱,後續結痂脫落。病灶多堅硬、有明顯界線,有時呈臍狀凹陷。近年疫情中,病灶常先出現在生殖器或會陰部,容易與性病混淆。
系統症狀: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為與水痘的主要鑑別點)、頭痛、肌肉痛、倦怠感等。
病程:症狀通常持續2–4週,兒童、孕婦及免疫不全者較易出現重症與併發症,如細菌感染、肺炎或敗血症。
防治與處置
在台灣,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疑似病例需於24小時內通報並採檢。醫療院所照護患者時,須遵循標準防護、接觸與飛沫防護措施。確診者若病情輕微且居家環境符合條件,可進行居家自主健康管理;若為重症、高風險族群或家庭條件不足,則建議住院隔離。
治療與疫苗
多數M痘個案為自限性疾病,以支持性治療為主,如補充水分、營養與疼痛控制。對於重症或高風險個案,可使用抗病毒藥物 Tecovirimat。
疫苗方面,目前以 MVA-BN(JYNNEOS®) 為主要使用品種。
暴露前預防(PrEP):建議高風險族群接種,如多重性伴侶者、男男性行為者、性工作者、醫護人員及實驗室工作者。
暴露後預防(PEP):與確診個案有高風險接觸者,於接觸後4天內接種效果最佳,最遲可延至14天。接種雖無法完全避免發病,但可降低重症風險。
結語
M痘雖已在全球形成長期挑戰,但相較天花,其致死率低,且目前已有疫苗與抗病毒藥物可供預防與治療。最重要的仍是 早期識別、及時通報、隔離與追蹤,並透過公共衛生措施減少傳播鏈。對高風險族群來說,接種疫苗與維持安全性行為是保護自身與他人的關鍵。隨著國際疫情持續變化,各國需保持警覺並調整防疫策略,以降低M痘對社會與醫療體系的衝擊。
門診時間
· #最新醫師門診表查詢
https://www.pntn.mohw.gov.tw/?aid=602
#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 #公立醫院
#高醫醫療合作 #醫學中心
#值得您信賴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VYYa0Z
KKBOX
https://reurl.cc/4N6NoY
Spotify
https://reurl.cc/RkLkyn
SounOn
https://reurl.cc/GN5NaW
搜尋關鍵字: 屏醫新亮點, 阿緱電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