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己章第三十三
譬如登高自卑。行遠自近。腳根之下。必須步步着力。然有六行之義。又名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勤慎。五靜定。六智慧。果能智行此六行。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謂之精進也。念力者。即是止念之謂也。大根大行之人。有念必有覺。惟小根小器之人。有念無覺。只因有念無覺。所以流入邪徑。貪求不已。煩惱熾盛。遂至於刼刼相仍。失其大道之本根也。是以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枉徒然。今修行人。果能認自性之真常。明本心之正覺。不取不舍。空人空法。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如此行之。念頭從何處起乎。倘若不然。念動即乖。心生即亂。種種法生。頭頭是妄。所以千迷萬執。只在此一念之微。覺照回來。便是聖賢。不能覺照。便是凡夫。譬如千鈞之弩一般。千鈞之弩。妙在一寸之機。轉萬斛之舟。玅在一尋之木。是故返還造化之機。妙在一念回照。以念力自勝者。可以謂之強矣。定力者。即是心不散亂。意不邪思。不動不搖之力也。此定中之旨。亦有三義。一曰妙定。二曰圓定。三曰大定。玅定者。觀妙而入定。即是真人之觀。人能觀到徼妙雙忘之妙處。自然泯相澄神。是以謂之妙定。圓定者。無欠無餘。無動無靜。山河大地。總是定中之定體。大千法界。無非一體之定性。真如自在。圓滿具足。是以謂之圓定。大定者。真妄不分。聖凡不見。定中之太虛無體。定中之一法不立。是以謂之大定。此三者。非出世之大聖。二乘者。不能具足此義矣。修行之人。不過遣制七情。斷除六欲。收斂身心。不致散亂。一日神氣少有混合。自謂入定。卻不知徼妙未曾雙忘。真理未得入妙。豈可謂之定乎。倘若逆順二境。一有所觸。識性即生。未有不假託因緣。而根塵互起者也。以此觀之。三義定體。修行者。不可不自勝於此。不但太上。每以經教。演說泰定之旨。成就後學。度脫將來。當聞西域聖人。經教中雲。奢摩陀等語。亦是大定之總名也。是故一切教中。不入此定。難以成道。學道者。果能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意自靜。意靜而神自凝。神凝而氣自回。氣回而精自還。精還而丹自結。所謂金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定力有如是之驗。聞經之士。有能以定力自勝者。當詳審其義矣。慧力者。心光朗照。慧性常明。內無法塵之起滅。外無根塵之染着。遠離塵緣。照破識性雖十方法界。純是一個靈光妙覺。所以萬象皆空。六虛洞徹。學道者。若或慧力不舉。則慧性不現。慧性不現。則識性用事。識性用事。則根塵互起。根塵互起。不染於有。必染於無。有無相生。煩惱取捨。無所不至矣。當此之時。認識為心。依塵現妄。六識一動。慧性之真體隱矣。慧性既隱。六根俱是魔軍。心性返為魔主。如人背明入暗。終不能得光明大道也。是故慧力之用。修道者。不可不自勝矣。智力者。即是慧光圓通。無礙之妙。慧光從定性中所出。不有大定。慧光不生。不有慧性。真智不出。智為真水。慧為真火。能用智慧力者。乃是以真水真火。煉真如之妙性也。學道之人。果能用此智力。除惑斷妄。破愚去執。智力道力。無有不勝者。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