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章第三十二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切思無名之朴。在天地之始。不色不空。含造化之妙。無象無狀。具太極之微。本不可道。亦不可名。制者。作也。萬物既作。聖人立法度以制之。因而強名之。所謂朴散而為器者此也。故曰始制有名。其朴既散。其名既有。天地萬物。方圓曲直。巨細小大。虛實有無。無處不是器。無器不有名。狥名逐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形殊名異。器不可窮。名不可止。名既不可止。器既不可窮。名器相尋而不已。不知止者。未有不隨物。而棄之於道也。隨物而棄道。則心上無名之朴。豈不危殆乎。明道之士。萬不可利其器而害其朴。因其名而失其實。即當從此不能止處。而知止可也。是謂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危殆者未之有也。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此知止之道。不但王侯。或貴或賤。或男或女。皆不可忘知止之妙也。王侯知止。無為之治化。不言而日新於天下。此王侯知止之驗也。貴賤賢愚。男女夫婦。若能知止。則立身行己。必謹義利之防。應事接物。不溺人慾之私。此百姓知止之驗也。知止之道。既行於天下。天下未有不歸之於道者。歸之於道。以譬喻言之。猶如川谷之水。歸於江海一般。所以道流行於天地之間。無處不有。無處不在。有此道。即有此器。有此器。即有此名。舍道而求器非也。舍器而求名。亦非也。器生於朴。名生於器。可知道為萬物之本。故曰。譬道之在於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此章經旨。太上言萬物歸於道者。總是教天下之人。知止之意。今之學人。果能諸塵不染。萬緣放下。守無欲無為之道。而立身清靜。抱真養朴。則我性中之天地。自然相合。心上之甘露。自然密降。此等合應之機。人不能代我着力。我不能使人知見。妄盡心空。雲收月現。不必勉強造作。而自然輻輳矣。故清靜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即是此義。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