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211/v4/93/6c/90/936c90e0-85e3-4365-11db-142d84ef1a98/mza_564494136276687439.jpeg/600x600bb.jpg
道德經講義
黃秀萍
61 episodes
5 days ago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互動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1392456607&mibextid=ZbWKwL 黃秀萍的圖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675738164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RSS
All content for 道德經講義 is the property of 黃秀萍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互動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1392456607&mibextid=ZbWKwL 黃秀萍的圖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675738164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Religion & Spirituality
Episodes (20/61)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61
無為章第三十七 未嘗不是我之體用。天下國家。萬殊一貫。君臣父子。上下一心。果能如是。當今之王侯。未嘗不是上古之堯舜也。 此章經旨。無為無不為。總是一道之妙也。但無為為體。無不為為用。用本無用。鎮之以無名之朴。便是用。體本無體。不欲以靜。便是體。體用總是一個大道。只是要人知其體而體之。知其用而用之。其理自得。其性自正矣。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大道本是不變不易。真常之妙理。不有不無。不色不空。是謂性命之元。是謂萬化之本。無形無象。可謂無為矣。然五行之變遷。有四時之代謝。無處不通。無所不貫。萬物非道而不生。萬物非道而不成。又且無為而無不為。故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要知無為者。大道之體也。無不為者。大道之用也。普萬物而無心。是以謂之無為。妙萬物而不遺。是以謂之無不為。人能依而修之。則德性完全大道。在我矣。何用遠求哉。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 *侯王為民物之主。萬物之所視效也。若能清靜自養。不生嗜欲以亂其心。不多作為以亂其事。自守於無為。因物以成物。隨物以立物。萬物安有不化者。各得其生。各遂其性。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山川鬼神咸寧。鳥獸魚鱉咸若。此皆是萬物自化之驗也。奈何世人。馳心於有為之境。用智於有為之事。日日營謀。未嘗片時清靜。朝朝念慮。未見一刻安閒。本來固有之天真。全然朦蔽。無為真常之大道。截然不修。性命不顧。一朝起釁招尤。禍辱臨身。身家不保。皆是不守無為之害也。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5 days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60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觀天地之道。春夏則為強。秋冬則為弱。觀老少之理。年少則為強。年老則為弱。觀人事之用。有力則為強。軟懦則為弱。欲知將來之弱。先觀今日之強。今日之強。未嘗不是將來之弱。是故聖人。知強弱之機。達盛衰之理。方其強也。不以強用。以弱而用之。以弱而用之者。乃是將欲以弱。反之以強也。如此反之。弱之勢。雖似一時有屈。而強之實。乃可久遠而不變。文中所謂。將欲弱之。必固強之。蓋是此義。修道之人。若能知強弱宜反而用之。今日之守弱。必為將來之強。不然。只知好強。強之久安有不弱者乎。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天下萬事萬物。皆有廢必有興。有興必有廢。興者。廢之機。廢者。興之兆。理有循環。勢有必至。聖人明其理。因其勢而亦反用之。當其廢也。不強為興。寜處於廢。是將於廢反之以興也。廢雖有於一時。而興可立於長久。文中謂將欲廢之。必固興之。蓋是此義。修道之人。若能知廢興。亦宜反而用之。今日之廢。必為將來之興。不然。止知要興。興之久安有不廢者乎。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58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9
微明章第三十六 恭聞微明者。大道之隱奧。至理之深幽也。微明之機。百姓日用而不能知。百姓日用而不能見也。微明之理。刼運變遷而不能移。聖人出世而不能易也。修之於身。是為修身之大本。用之於家。是為齊家之實理。施之於國。是為治國之利器。微明之體。與太虛同其體。無往而非體也。微明之用。與天地同其用。無往而非用也。無妄無為。無餘無欠。至誠至實。至中至正。所以君子修之。則吉。小人悖之則凶。是故聖人知微明之體。達微明之用。能一天地之理。能盡事物之變。道高天下。不立物我之心。德貫古今。不有能所之見。天下之事。雖萬變交之於前。胸中判然。豁達燭之而不失毫釐。權之而不失輕重。何況噏張興廢。強弱與奪等事乎。此等妙處非得之深。養之厚者。焉能如是哉。〉 此章經義。乃見清淨無為。不變不易者。道之體也。氣數升遷。人事損益者。道之用也。用之善。則無往而不吉。用之不善。則無往而不凶。是故噏。張。強。弱之機。興。廢。與。奪之理。妙在反而用之。無所往而不吉矣。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57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8
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象即道也。既然道無形象。文中言大象者何也。無極之本體。不可謂之無。太極之妙用。不可謂之有。不有不無。非空非色。物物全彰。頭頭顯妙。是謂無象之象。是以謂之大象。人能執持大象之理。修之於身。齊之於家。治之於國。平之於天下。無一事不調理。無一物不純粹。心如空中之樓閣。四通八達。無往而非大象之圓機也。隨時順理。動靜合宜。無入而非大象之玅。則天下歸往於大象者眾矣。天下既已歸往於大象。所謂害之者。未之有也。不害者。如不勞民。不失政。不聚斂。不黷武。皆是往而不害之義。既已往而不害。家國天下。自然安平泰。共樂雍熙之盛世也。是故執之於身。則身可安。執之於國。則國可泰。執之於天下。則天下可平矣。無所不安。無所不平。無所不泰者。皆是執大象。明驗之妙處也。故曰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58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7
成大章第三十四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細想至道之妙。又不可以小大名之。若以小大名之。便是滯於一偏者也。譬如物之大者。小不可名。物之小者。大不可名。小大之名。皆屬於器。非屬於道也。文中言。常者。獨立而不改之謂也。無欲者。至誠而無妄之謂也。萬物歸之者。歸根復命之謂也。為萬物之主。而不自知者。正所謂至公而無私之謂也。至道之妙。非無欲。則不能獨立而不改。非真常。則不能至誠而無妄。非無私。則萬物之復命不有。非復命。則至道之真常不立。以此觀之。真常無私。至誠無妄。名位全無。朕兆非有。道之妙。小而不見其小。小中未嘗不有道。是故亦可名於小。故曰常無欲。可名於小。又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充塞宇宙。貫通古今。是道之大。又可名於大。故曰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於大。雖以小大名之。亦不過強擬其名而已。終亦未盡至道之妙也。所以至小之中。未嘗不有至大者具焉。至大之中。未嘗不有至小者存焉。名之於小。小可名小。而無形之小。則不可名矣。名之於大。大可名大。大而無物之大。則又不可名矣。是故非小。非大。非有。非無。非色。非空。非動。非靜。言不能說。名不能立。無體之體。是為真體。無用之用。是為玅用。體用同然。小大不異。若以小大言道。便是執相之見。非至道本然之妙也。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6
成大章第三十四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不但泛兮其可左右。又且與萬物如子母一般。道者。萬物之母也。萬物者。道之子也。天非道而不能生。地非道而不能成。人非道而不能立。物非道而不能有。天地人物。雖各有體用之分。雖各有剛柔之別。窮其始終。皆大道之蘊妙也。所以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道之生物。猶風之生動。水之生波也。其造物之巧。孰能間乎。其化育之妙。孰能止乎。恃者。賴也。萬物賴道而生成。恃之者。皆自然而然之妙也。生之者。亦是自然而然之玅也。以自然之玅而生。所以生之而不勞。以自然之玅而恃。所以恃之而不辭。是故青黃碧綠。小大曲直。有無虛實。種種萬物。皆是大道之生意。發散於天地之間。觀清靜經雲。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即是此義。故曰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 天地由道而生。萬物由道而成。是天地萬物。皆生於道。是道之功。無往而不在。無物而不有。大至無極。小入無倫。何一非道之成功。乃不名有。何也。含蓄於無形無象。變化於因物付物。求其朕兆。且不可得。何功之可名。何功之可有乎。故曰功成不名有。學道者。去盡私己之心。不生居功之念。則近道矣。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 愛養者。譬如雨露潤萬物之形。風雷鼓萬物之性。此正是大道愛養之處。又如五氣行於天。五質具於地。形交氣感。變化無窮。此正是大道愛養之妙也。雖然大道有此愛養之妙。本非有心而愛。本非有心而養也。愛養尚且無心。豈有心以主宰自居者乎。故曰愛養萬物。而不為主。是故物隨道而生。道隨物而着。物與道。暫不相離者也。既不相離。物即是道。道即是物。不用安排。非有造作。自然而然。渾然一致。何主之有乎。明道者。請詳細之。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5
盡己章第三十三 死而不亡者壽。 人之有生死者。皆因精神衒露。內奪外遺。鑒其性。喪其心。迷無執有。認妄為真。所以有生必有死。大限到來。四體分張。氣散神離。終入鬼路矣。此皆是不能自知自勝之處。而修道之人。果能曉得殺機顛倒之妙。以殺機自知。以殺機自明。以殺機自勝。則我之身。可與太虛同體。我之壽。可與造物同然。殺機顛倒者。譬如心死神活。心活神死。便是殺機顛倒之用也。知此殺機顛倒。逆而修之。則性體虛靈而不昧。真心浩刼以常存。所以謂之壽也。觀赤文洞古經雲。天得其真故長。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壽。即是此義。又雲入於無間。不死不生。與天地為一。亦是此義。文中言死者。死其妄心也。不亡者。不亡其法性也。妄心既死。法性自然真常。是以自古聖人。不以死為死。而以不明道為死。不以生為生。而以明道為生。大道既明。身雖死。而真性不死。形雖亡。而真我不亡。所以我之法性。不死不生。不壞不滅。無古無今。得大常住。雖不計其壽。而壽算無窮矣。若以色身不死為壽。終不離於壽者之相也。既不離於壽者之相。豈能超生死之彼岸乎。豈能證無漏之真常乎。死而不亡者壽。是此義矣。此章以自知自明。自勝自強。示盡己之功。人各盡其己。不失其所者既久。方可謂死而不亡之壽矣。看經者。如此細細研窮。文脈自然貫通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4
盡己章第三十三 知足者富 隨境自適。心不妄貪。謂之知足。人能以澹泊自守。以寡慾自安。身雖貧而志不貧。境雖困而道不困。休休焉。坦坦焉。既無不足。則長富矣。故曰知足者富。奈何世人。只要求足於己。虧公悖道。百計貪圖。富而不義。災害必生。豈如知足之富乎。修道之人。能全其精。能全其氣。能全其神。三者能全。則道德隆備。道德隆備。天地間真富真貴。未有過於此者也。雖金玉滿堂。何足為富乎。 強行者有志 * *〈切思自明。自勝。自足者。皆是強行有志之人也。強行者。乾乾不息。譬如川流不息。不舍晝夜。須臾不肯間斷。便是強行有志之人也。故曰強行者有志。志者進德之基。入道之門也。志之所趨。無遠不達。志之所向。無堅不入。此志一立。山不能限。水不能止。人不能奪。物不能移。故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即是此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58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3
盡己章第三十三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之之義。在內則為力。在外則為強。世間能有勝人之力者。譬如霸王有萬夫不當之勇。子胥有舉鼎千觔之力。此皆是血氣之力。勝之於人也。故曰勝人者有力。若以聖人比之。不足為有力矣。惟聖人先能自勝。以天地為一身。以萬物為一體。生死一源。道德一心。超年刼於瞬息。視古今如剎那。不壞不滅。豈但有力而已。其自勝之力。共有十力之用。一信力。二舍力。三戒力。四進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八智力。九道力。十德力。信力者。以信為主。當初心發現。崇信大道。不生疑貳退怯之意。道果終必圓明。聖位終必成就。一切至聖真仙。證無漏果者。未嘗不從初心信力。髮腳者也。是故超凡入聖。總是一個信力精進。始終成就。可知信力二字。即是修真之真種子。入道之大總要也。不有此種。難以成真。經中言自勝之力。即是此力。舍力者。捐舍布施之謂也。舍力修行。亦有三件。一曰大舍。二曰中舍。三曰小舍。大舍者。身心具舍。一切皆忘。如虛空一般。一切福業等事。俱不貪着。是名大舍。中舍者。行道布德。不貪吝財寶。是名中舍。小舍者。行着布施。修有為之功德。利人還求利己。是名小舍。然雖有三等。若是大根大器之人。人我兩忘。色空一致。何有三等之分。是以修行人。不可不以舍力自勝也。舍力既能自勝。道德日進。煩惱日輕。便是強之之義。戒力者。斷惡防非之謂也。修行之人。果能內戒於心。外戒於身。用此戒力。以自勝。即有司邏十部。戒神等眾。衛護戒子之身。出入動靜。一切善緣相隨。起居坐臥。一切惡業遠避。守戒日久。道可就矣。不但學道之人。當用戒力以自勝。自古仙聖。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今玄門弟子。和進步者。或持三戒五戒。初真十戒。九真玅戒可也。果能戒力堅固。功滿千二百善。再修持身之戒。觀身之戒。一百八戒。三百大戒可也。如此漸次進修。道無不成。道無不就者也。是以戒力自勝者。諸天護善。諸魔敬護。此等之人。方可言強也。進力者。精進不退之謂也。精進之功。妙在專心致志。譬如登高自卑。行遠自近。腳根之下。必須步步着力。然有六行之義。又名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勤慎。五靜定。六智慧。果能智行此六行。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謂之精進也。念力者。即是止念之謂也。大根大行之人。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2
盡己章第三十三 譬如登高自卑。行遠自近。腳根之下。必須步步着力。然有六行之義。又名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勤慎。五靜定。六智慧。果能智行此六行。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謂之精進也。念力者。即是止念之謂也。大根大行之人。有念必有覺。惟小根小器之人。有念無覺。只因有念無覺。所以流入邪徑。貪求不已。煩惱熾盛。遂至於刼刼相仍。失其大道之本根也。是以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枉徒然。今修行人。果能認自性之真常。明本心之正覺。不取不舍。空人空法。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如此行之。念頭從何處起乎。倘若不然。念動即乖。心生即亂。種種法生。頭頭是妄。所以千迷萬執。只在此一念之微。覺照回來。便是聖賢。不能覺照。便是凡夫。譬如千鈞之弩一般。千鈞之弩。妙在一寸之機。轉萬斛之舟。玅在一尋之木。是故返還造化之機。妙在一念回照。以念力自勝者。可以謂之強矣。定力者。即是心不散亂。意不邪思。不動不搖之力也。此定中之旨。亦有三義。一曰妙定。二曰圓定。三曰大定。玅定者。觀妙而入定。即是真人之觀。人能觀到徼妙雙忘之妙處。自然泯相澄神。是以謂之妙定。圓定者。無欠無餘。無動無靜。山河大地。總是定中之定體。大千法界。無非一體之定性。真如自在。圓滿具足。是以謂之圓定。大定者。真妄不分。聖凡不見。定中之太虛無體。定中之一法不立。是以謂之大定。此三者。非出世之大聖。二乘者。不能具足此義矣。修行之人。不過遣制七情。斷除六欲。收斂身心。不致散亂。一日神氣少有混合。自謂入定。卻不知徼妙未曾雙忘。真理未得入妙。豈可謂之定乎。倘若逆順二境。一有所觸。識性即生。未有不假託因緣。而根塵互起者也。以此觀之。三義定體。修行者。不可不自勝於此。不但太上。每以經教。演說泰定之旨。成就後學。度脫將來。當聞西域聖人。經教中雲。奢摩陀等語。亦是大定之總名也。是故一切教中。不入此定。難以成道。學道者。果能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意自靜。意靜而神自凝。神凝而氣自回。氣回而精自還。精還而丹自結。所謂金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定力有如是之驗。聞經之士。有能以定力自勝者。當詳審其義矣。慧力者。心光朗照。慧性常明。內無法塵之起滅。外無根塵之染着。遠離塵緣。照破識性雖十方法界。純是一個靈光妙覺。所以萬象皆空。六虛洞徹。學道者。若或慧力不舉。則慧性不現。慧性不現。則識性用事。識性用事。則根塵互起。根塵互起。不染於有。必染於無。有無相生。煩惱取捨。無所不至矣。當此之時。認識為心。依塵現妄。六識一動。慧性之真體隱矣。慧性既隱。六根俱是魔軍。心性返為魔主。如人背明入暗。終不能得光明大道也。是故慧力之用。修道者。不可不自勝矣。智力者。即是慧光圓通。無礙之妙。慧光從定性中所出。不有大定。慧光不生。不有慧性。真智不出。智為真水。慧為真火。能用智慧力者。乃是以真水真火。煉真如之妙性也。學道之人。果能用此智力。除惑斷妄。破愚去執。智力道力。無有不勝者。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1 minute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1
盡己章第三十三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勝之之義。在內則為力。在外則為強。世間能有勝人之力者。譬如霸王有萬夫不當之勇。子胥有舉鼎千觔之力。此皆是血氣之力。勝之於人也。故曰勝人者有力。若以聖人比之。不足為有力矣。惟聖人先能自勝。以天地為一身。以萬物為一體。生死一源。道德一心。超年刼於瞬息。視古今如剎那。不壞不滅。豈但有力而已。其自勝之力。共有十力之用。一信力。二舍力。三戒力。四進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八智力。九道力。十德力。信力者。以信為主。當初心發現。崇信大道。不生疑貳退怯之意。道果終必圓明。聖位終必成就。一切至聖真仙。證無漏果者。未嘗不從初心信力。髮腳者也。是故超凡入聖。總是一個信力精進。始終成就。可知信力二字。即是修真之真種子。入道之大總要也。不有此種。難以成真。經中言自勝之力。即是此力。舍力者。捐舍布施之謂也。舍力修行。亦有三件。一曰大舍。二曰中舍。三曰小舍。大舍者。身心具舍。一切皆忘。如虛空一般。一切福業等事。俱不貪着。是名大舍。中舍者。行道布德。不貪吝財寶。是名中舍。小舍者。行着布施。修有為之功德。利人還求利己。是名小舍。然雖有三等。若是大根大器之人。人我兩忘。色空一致。何有三等之分。是以修行人。不可不以舍力自勝也。舍力既能自勝。道德日進。煩惱日輕。便是強之之義。戒力者。斷惡防非之謂也。修行之人。果能內戒於心。外戒於身。用此戒力。以自勝。即有司邏十部。戒神等眾。衛護戒子之身。出入動靜。一切善緣相隨。起居坐臥。一切惡業遠避。守戒日久。道可就矣。不但學道之人。當用戒力以自勝。自古仙聖。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今玄門弟子。和進步者。或持三戒五戒。初真十戒。九真玅戒可也。果能戒力堅固。功滿千二百善。再修持身之戒。觀身之戒。一百八戒。三百大戒可也。如此漸次進修。道無不成。道無不就者也。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50
知止章第三十二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切思無名之朴。在天地之始。不色不空。含造化之妙。無象無狀。具太極之微。本不可道。亦不可名。制者。作也。萬物既作。聖人立法度以制之。因而強名之。所謂朴散而為器者此也。故曰始制有名。其朴既散。其名既有。天地萬物。方圓曲直。巨細小大。虛實有無。無處不是器。無器不有名。狥名逐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形殊名異。器不可窮。名不可止。名既不可止。器既不可窮。名器相尋而不已。不知止者。未有不隨物。而棄之於道也。隨物而棄道。則心上無名之朴。豈不危殆乎。明道之士。萬不可利其器而害其朴。因其名而失其實。即當從此不能止處。而知止可也。是謂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危殆者未之有也。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此知止之道。不但王侯。或貴或賤。或男或女。皆不可忘知止之妙也。王侯知止。無為之治化。不言而日新於天下。此王侯知止之驗也。貴賤賢愚。男女夫婦。若能知止。則立身行己。必謹義利之防。應事接物。不溺人慾之私。此百姓知止之驗也。知止之道。既行於天下。天下未有不歸之於道者。歸之於道。以譬喻言之。猶如川谷之水。歸於江海一般。所以道流行於天地之間。無處不有。無處不在。有此道。即有此器。有此器。即有此名。舍道而求器非也。舍器而求名。亦非也。器生於朴。名生於器。可知道為萬物之本。故曰。譬道之在於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此章經旨。太上言萬物歸於道者。總是教天下之人。知止之意。今之學人。果能諸塵不染。萬緣放下。守無欲無為之道。而立身清靜。抱真養朴。則我性中之天地。自然相合。心上之甘露。自然密降。此等合應之機。人不能代我着力。我不能使人知見。妄盡心空。雲收月現。不必勉強造作。而自然輻輳矣。故清靜經雲。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即是此義。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9
知止章第三十二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王侯統天下之民。亦不小也。王侯雖大。未有不尊此朴。而大之者。所以。若能守四海來歸。九州島作貢。天下將自賓矣。故曰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賓。二句經義。即是我無為而民自化之義。譬如天地不虛靜。陰陽不能變化。二炁不能交合。陰陽變化者。虛靜之應機也。二炁交合者。虛靜之升降也。是故天地以虛靜相合。陰陽以虛靜變化。二炁以虛靜升降。虛靜之理既得。則氤氳之氣自合。氤氳之氣既合。甘露未有不降者。故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王侯法天地。得其虛靜。虛靜之理。即是無名之朴也。以無名之朴。而治天下。仁義之風。不待面命。道德之化。不必刑賞。天下之民。雖有賢愚貴賤之不等。天理之微。未有親疏遠近之不齊。所以至道真常之妙。不求治而自治。人心實然之理。不期然而自然。故曰人莫之令。而自均。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8
知止章第三十二 恭聞大道無名。至理罔象。不可言大。不可言小。言其大。莫能測其大。言其小。難可見其小。其無名罔象之妙。含造化。轉圓機。居萬象之先。不與萬法為偶。極乎天地之外。運乎天地之中。雖然不見其為。則又無所不為。雖然不見其作。則又無所不作。所以立天地之本。為萬物之宗。人能如川谷之歸於江海。止之於道。歸之於宗。則動靜如一。內外無間。與天地合其德。與大道合其元。到此天地。人之所以為人者。未嘗不是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也。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者。又未嘗不是大道之所以為大道也。正所謂止於道。莫之令。而性中之天地自合。止於道。莫之令。而身中之萬物自賓。止於道。莫之令。而我之真我。自然不殆矣。今日文中。太上以知止示之者。正是此義。聞經之上士。請試詳之。 此章經旨。是示天下之人。當知止於道。不可狥名逐末之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7
自然章第二十九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聖人有天下。皆是天下歸之。非取之也。取之則非自然之道。神器不可保矣。神器者。乃是上天之眷命。惟在正命。受命。改命。攝命之間。便有神器之妙用耳。譬如三皇至聖。繼天立極。此皆是正命者也。五帝禪位於賢。此皆是受命者也。湯放桀於南巢。武王伐紂於朝歌。此皆是改命者也。伍伯假尊王之虛名。行攘奪之實事。此皆是攝命者也。以上正命。受命。改命。攝命。皆有神器主之者也。是故去無道而歸有道。亦皆是神器之妙用。非人力之所能作為。故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神器既不可為。即當順天應人。倘若一有所為。則功力日盛。強弱生焉。攘奪行為。侵侮者有之。僭分者有之。如此而為天下。未有不敗者也。此皆非自然之道。故曰為者敗之。不但為之者必敗。執之者亦必失。執者。執固而不能通變之易。一有所執。違於天時者有之。乖於人事者有之。違於天時者。謂之逆天。乖於人事者。謂之逆人。逆天者。天時不應。逆人者。人事不和。如此而執。亦非自然之道。未有不失者矣。故曰執者失之。大道之本體。本是清靜湛寂。奈何人只在有為法中鐫求。不向無為法中體認。本欲保身以載道。返致害身而失道。此皆是不守身中清淨無為之神器。妄為妄執之過。故有此害身失道之患矣。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1392456607&mibextid=ZbWKwL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6
常德章第二十八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凡天地間有作為者。無非器也。上文所謂雌雄。白黑榮辱。在天下用之。即為器。若聖人用之。非器也。又謂之官長者也。公而無私。謂之官。主宰萬物。謂之長。官長即是以天下之至公公於天下。以天下之共宰。宰於天下。聖人以大道為官長之體。以雌雄。白黑。榮辱。知守。為官長之用。故曰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大制之聖人。如此官之於天下。如此長之於天下。則天下自然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天下自然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天下自然常德乃足。復歸於大朴也。歸於朴。即是歸於道。歸於道。則天下與道為一。與道為一。雌雄兩志。白黑一致。榮辱同觀。如此則太朴之道。不勉而自至矣。所以大制天下者。不離於道。不離於道。即是不割之義。割者。離也。害也。假如離於道。必至以小害大。以末喪本。梏於形器之小。執於有為之私矣。故曰大制不割。聖人化天下。皆是無為而為。不離於道。不事作用。如庖丁之解牛。操刀遊刃恢恢乎。無事而已。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58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5
常德章第二十八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榮辱二字。亦不執於一端。譬如草木之蕃也為榮。草木之謝也為辱。又如富貴者為榮。貧賤者為辱。不但於此。凡事物得其理者。皆可謂之榮。不得其理者。皆可謂之辱。但榮者。人之所好。辱者。人之所惡。雖然好惡不同。若是得其理。則辱者未嘗不榮。若是不得其理。則榮者未嘗不辱。所以聖人貴於得理。不計於榮與辱也。要知榮辱。皆是身外之遇。非性分之固有。不生取捨之心。不起好惡之念。生死富貴。不足以動其心。名利貨欲。不足以亂其志。以天下之榮。知天下之榮。故天下可以保其榮。以天下之辱。守天下之辱。故天下不陷於辱。故經言知其榮。守其辱。切思知榮守辱之義。知者。知眾人之所好。而不好也。守者。守眾人之所惡。而不惡也。不好不惡。以虛心虛世。即如虛谷一般。虛谷之神。應而不缺。聖人之心。容而不有。雖遇榮辱。亦無榮辱之心矣。故曰為天下谷。既為天下谷。穀神常盈。聖人之德常足。穀神常盈者。盈之以虛也。聖人之德常足者。足之以理也。聖人之德既足。則天下之德。未嘗不足。聖人以天下之足為足也。天下之德既足。天下一體。萬民一德。故曰為天下谷。常德乃足。細想天下之事業。無不自下而起。人能以卑下自處。養謙虛之德。萬事皆可得其榮矣。常德既足。忘榮忘辱。不好不惡。是謂有道之天下。不期而歸之於朴矣。故曰復歸於朴。朴者。渾全之木也。大道渾全。故取喻之。細想既歸於朴。則聖人之心。同於天下之心。天下之心。同於聖人之心。心同而理即同。天理同而德即同。德同而道即同。大道渾全於下。非朴而何。聖人之德化至此。可謂盡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2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4
常德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雌雄二字。不可執於一端。天下萬物。皆有雌雄之理。天下萬事。皆有雌雄之道。雌者。陰也。雄者。陽也。陰主乎靜。陽主乎動。能知其雄。便能知其動也。能守其雌。便能守其靜也。知雄守雌。即是知其動。而不肯妄動。守其靜。而其中自有靜之妙動也。細想其機要之秘。惟在知守。倘若知而不守。是妄為之動。守而不知。是無益之守。聖人知雄守雌。動靜互用。陰陽相和。理無不周。事無不順。感之即通。扣之立應。天下之德。無不歸之矣。故曰知其雄。守其雌。天下之德。既無不歸之於我。則我之德。譬如天下之溪谷一般。不求眾流之合。而眾流自來歸之矣。故曰為天下溪。眾流既來歸之。則我之德。與物之德無間矣。所以合乎己而全乎人。德與天下暫不相離也。故曰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既不相離。則天下之民。雖復其固有之德。皆是自然感應之妙。彼此相忘於不識不知。復歸於嬰兒也。嬰兒動靜無心。皆有自然之道。所以天下之德。復還固有。與嬰兒無知之義相同矣。養道之士。果能知動靜之宗祖。得知守之微機。靜主於動。動不失其時。動歸於靜。靜不失其正。則身中之陰陽自合。性命之雌雄。自相得矣。此便是常德不離之妙也。況又終日如愚。不識不知。自然養到如嬰兒未孩之地。得專氣致柔。至和至純之妙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 hour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3
襲明章第二十七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上文所謂五善之妙。名雖有五。即聖人常善之一道也。此常善在人。為固有之德。在物為當然之理。聖人以常善救人救物者。無非以固有之德。救之於人。以當然之理。救之於物也。立三綱五常。明天秩天敘。使人人知人慾宜去。天理宜復。不致自底不類。此便是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之妙也。燮理陰陽。調和氣數。回天地之災害不生。保寒燠之愆期不作。使萬物各遂其性。各安其生。不致蟲蝗夭折。此便是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之妙也。聖人不但善能救人物。又且襲明於天下後世。有無窮之善救者也。聖人不棄於人。不棄於物。能施五善。使人人相繼。物物相承。先聖之善救。後聖亦必善救。先聖之襲明。後聖亦必襲明。以明襲明。以善救善。輔翼於萬世。咸若於萬世。此便是襲明之義也。襲者。接續不斷之義。細想聖人之心。與天下後世。渾然是止於至善之地。但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世間有為之善。焉能襲明如此乎。故曰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8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道德經講義42
襲明章第二十七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天地之間。惟眾妙之門。閉之而人不可知。開之而人不可見。是故造化之出入在於此。動靜之闔辟在於此。其閉也。閉不以門。其開也開不以戶。非至聖神人。不能出入此眾妙之門。關鍵者。櫃門之木也。橫曰關。豎曰鍵。人皆知關鍵可以閉門。不知善閉者。雖無關鍵。知進退消長之道。達利害成敗之機。其中密竅。雖鬼神莫可測也。閉之以道。不閉之以門。所以無隙無間。無內無外。求其門戶。尚且不得。更從何處下手開之乎。故曰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修行人果能心不動搖。意不散亂。守真固本。養性忘機主人公無刻不自在。七情鬼終日罔撩亂。六欲魔每時生覬覦。終不能窺其隙。而開我之門。又何須關鍵乎。 黃秀萍 Youtube按下〈訂閱〉即可每周聽到最新課程內容 黃秀萍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1392456607&mibextid=ZbWKwL 黃秀萍(內容)臉書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6757381641 黃秀萍的圖檔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AeoL7taN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59 minutes

道德經講義
黃秀萍分享南海古佛及濟公活佛教導心路歷程 白陽修士如何修行修道與悟道至明心見性 黃秀萍互動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11392456607&mibextid=ZbWKwL 黃秀萍的圖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76757381641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